氟(Fluorine)是一种非金属化学元素,化学符号为F,原子序数为9。氟是卤族元素之一,属周期系ⅦA族,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二周期。氟元素的单质是F2,它是一种淡黄色有剧毒的气体。氟气的腐蚀性很强,化学性质极为活泼,是氧化性最强的物质之一,甚至可以和部分惰性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氟是特种塑料、橡胶和冷冻机(氟氯烷)中的关键元素。由于氟的特殊化学性质,氟化学在化学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氟元素在正常成年人体中含2~3克,人体含氟约2.6克,主要分布在骨骼、牙齿中,在这两者中积存了约90%的氟,血液中每毫升含有0.04~0.4微克。
氟化合物对人体有害,少量的氟(150毫克以内)就能引发一系列的病痛,大量氟化物进入体内会引起急性中毒。因吸入量不同,可以产生各种病症,如厌食、恶心、腹痛、胃溃疡、抽筋出血甚至死亡。若中毒量不足致死,人体可以迅速从氟中毒中恢复,尤其在使用静脉注射或是肌肉注射葡萄糖酸钙治疗时,约有90%的氟可被迅速消除,剩余的氟则需要时间除去。经常接触氟化物,容易导致骨骼变硬、脆化,牙齿脆裂断落等症状,部分地区饮水中含氟量过大也容易导致氟中毒。
痕量的氟有利于预防龋齿,若水中的氟含量小于0.5ppm,龋齿的发病率会达到70%~90%。但如果饮用水中含氟量超过1ppm,牙齿则会逐渐产生斑点并变脆。饮用水中氟含量超过4ppm时,人易患氟骨病,导致骨髓畸形。降低饮用水中氟含量的方法是煮沸饮用水。
不溶性的氟化物毒性低,对皮肤无刺激,但若吸入大量粉尘,则容易被人体吸收而慢性中毒。可溶性的氟化物被吸收后可迅速排出,一次吞服5~10克则会引起胃肠出血而死亡。酸性氟化物,例如氢氟酸、氟硼酸等会剧烈腐蚀皮肤,接触处会发生红肿并蔓延,产生难以愈合的溃疡。单质氟、氟化氢等气体对人眼、鼻有刺激,吸入量过大则会引起严重的气管炎和肺水肿,导致死亡。
地方性氟中毒是与地理环境中氟的丰度有密切关系的一种世界性地方病,简称地氟病。主要流行于印度、苏联、波兰、斯洛伐克、德国、意大利、英国、美国、阿根廷、墨西哥、摩洛哥、日本、朝鲜、马来西亚等国;我国主要流行于贵州、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它的基本病征是氟斑牙和氟骨症。氟斑牙患者牙齿出现黄褐色或暗棕色斑块,上前牙最为明显,重者全口牙出现黄褐色斑块,同时有线状、点状或窝沟状缺损,凹陷内有较深的染色,牙面失去光泽;氟骨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腰腿關节疼痛、关节僵直、骨骼变形以及神经根、脊髓受压迫的症状和体征,病变累及甲状腺、肾上腺、性腺及晶状体和中枢神经系统时,可引起相应症状和体征,患者多死于慢性营养障碍或其他严重合并症。
从全国地方病统计资料看,截止到2000年,全国地氟病仍然比较严重。全国病区县1306个,病区村15万多,病区村人口数1.12亿;氟斑牙人数4060万,氟骨症260万人,其中燃煤型氟中毒的病区范围虽然较饮水型小,但病情较之严重。全国平均氟斑牙患病率高达52.2%,全国平均氟骨症患病率高达4.32%。由此可见,我国防治地氟病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