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毅
(深圳中海世纪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48)
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是山西省除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外的又一新的开发(示范)区类型,是创造性贯彻“两山”理论的重大举措。设立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文旅融合路径,做靓绿水青山底色,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旅品牌,着力将我省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打造成践行“两山”理论的山西样板。
平顺县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属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东部,东与河南林州市接壤,南与壶关县相连,西与长治市潞州区连接,北与黎城县、河北涉县毗邻,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平顺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地处“黄金人居带”的北纬36°~37°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7.33%,空气质量优良,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被誉为上党地区的后花园,华北地区的绿色屏障。据长治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价统计,平顺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933 1亿m3,水资源丰富。因境内不同区域存在海拔、地势的差异,平顺县全境分为3个气候小区,其中包括温和半干旱气候区,海拔1 000 m~1 200 m;暖和干旱气候区,海拔400 m~700 m;东南山凉温半湿润区,海拔1 200 m~1 800 m。三种不同的气候小区形成了平顺县风格各异、各具特色的自然环境条件。
平顺县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了生态文化、以纪兰精神为代表的劳模文化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构建了“绿、红、古”三大主题特色。其中:生态文化作为全县发展的基底文化,形成了以太行山水、优质物产及传统村落为代表的旅游资源;历史文化为平顺遗留了千余处文物古迹,所拥有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量居全市之首;同时,全县先后产生4位全国劳动模范,100多位省部级劳模,被称为“劳模之乡”,孕育了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纪兰精神”,成为平顺发展的精神财富和极具特色的文化资源。
平顺县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包括:西沟片区、太行水乡片区、通天峡-神龙湾-风子岭片区(见图1),总面积349 km2,约占平顺县域面积1 510 km2的23.2%。四至范围:东至石城镇下马塔村,南至杏城镇背泉村,西至北耽车乡王曲村,北至石城镇流吉村。规划范围内涉及2镇(石城镇、杏城镇)、5乡(西沟乡、北耽车乡、阳高乡、虹梯关乡、东寺头乡),共71个村。按三大片区设置,分别是西沟片区34 km2、太行水乡片区102 km2、通天峡-神龙湾-风子岭片区213 km2。
示范区常住人口约3.8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15.25万人的25.11%。第一产业以玉米、谷、麦、马铃薯及道地中药材等作物种植为主,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12.6%;第二产业以采矿、风电、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27.3%;第三产业以旅游业为主,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60.1%,其中旅游业以示范区内的太行水乡、通天峡、天脊山、神龙湾等景区为代表。
示范区内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道路基础设施薄弱,主要集中在各乡镇的行政中心,对外辐射作用有限。部分景点和景区缺少横向联系,交通可达性较差。部分地区的旅游交通依赖太行天路和挂壁公路,交通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规划区域范围内部分景区景点用地受山地限制,缺乏停车空间。规划区域范围内配套服务设施如医疗卫生、教育、通讯、市政等,主要集中于规模相对较大的居民聚集区,无法有效覆盖全区域。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将生态发展理念始终贯彻到示范区的规划、开发、管理、服务的全过程。
落实“双碳战略”(碳达峰与碳中和),采取“低碳策略”,倡导低碳旅游,在规划中融入低碳文化价值理念,加深游客对“双碳”目标的认知,促使游客进行低碳消费行为,从消费端减少文化旅游行业整体碳排放总量,提升旅游者的生态文明程度,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以此为契机,加快农村能源结构调整,增加绿色低碳能源供给与消费,充分发挥绿色发展的价值理念,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充分发挥示范区的整体优势,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开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合理布局、产城一体、创新驱动、集约发展的要求,以太行山水人文为发展主体,以“纪兰精神”为根本动力,以历史文化为底蕴支持,按照“两轴·四区”的规划结构布局,实施以太行山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程为主导和支柱,以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工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工程为体系依托的三大产业工程。按照西沟、太行水乡、通天峡-神龙湾-风子岭三大片区分组团集约发展,实现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完善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绿地生态景观及消防安全等,最终以示范区为主体,争创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结合中医药产业特色构建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打造成为山西省“太行品牌”省级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先导区;在全省提出的“乐水、尚城、崇山”三大旅游品牌体系中,助力“崇山”旅游品牌的发展;建成对接长治1+5城市群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平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主战场;全县产业集聚核心区和社会就业的吸纳区,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集约高效、服务优良、设施配套完善、功能齐全,具有不断创新、孵化能力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省级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
平顺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涵盖了西沟、太行水乡、通天峡-神龙湾-风子岭三大片区,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地域辨识度高,初步形成了以太行水乡、通天峡、天脊山为主的3个国家AAAA级景区和以“纪兰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教育基地,具有一定旅游基础。因此以三大片区为主体依托,借助较好的发展基础,紧抓文旅时代新机遇,规划由单一景区为主的极点模式向泛景区化组团为主的网络开发模式转变,提高核心景区、群落式组团和重要发展轴线的带动作用,形成大集中、小分散、网络化的开发格局,构建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布局均衡的空间结构,形成“两轴·四区”的总体结构布局(见图2),大力发展以文旅产业为主导,包括中医药产业和现代特色农业在内的三大骨干产业。
3.2.1 两轴
两轴,即滨水度假与特色文化体验轴、生态休闲与主题度假体验轴。以全县拟构建的“五纵七横”交通网络为载体,打造产业发展轴线,以轴串点,以点带面,带动沿线区域协同发展。其中:
1)滨水度假与特色文化体验轴。以太行水乡、西沟、风子岭为核心依托形成的南北向轴线。北起黄贝坪,南至石门口,覆盖北耽车乡王曲村等9个村、阳高乡河南滩村等7个村、石城镇崔家庄村等21个村、西沟乡石埠头村等5个村、杏城镇达驮村等11个村,常住人口为24 518人,占示范区总人口的63.97%,总占地面积18 617.04 hm2,占示范区国土面积的53.24%。基于平顺县境内南北交通线形成的体验轴,连接太行水乡、西沟、风子岭三大主导区域,充分借助县域北部浊漳河河谷、西沟乡的地貌特色和气候条件,大力发展以山桃、山茱萸、连翘、党参、山桃、欧李等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以及北部河谷花椒产业、西部台地以西红柿为主的旱地蔬菜、优种核桃等现代特色农业,形成以滨水度假、特色农业、古建民俗、乡村旅游、文化体验、中医康养、森林旅游、雪度假为主要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
2)生态休闲与主题度假体验轴。长安高速是平顺县东西走向的交通大动脉,是连接县城和通天峡、天脊山、神龙湾三大重点区域的重要通廊。通天峡、天脊山、神龙湾作为平顺东侧重点发展片区,必将会以长安高速为连廊,成为横向轴线东部的重要端口,西向则延展至太焦高铁长治东站,将该轴线打造成为全县东西向旅游的主要联络线,覆盖东寺头乡管洞水村等13个村、虹梯关乡虹霓村等5个村,常住人口5 436人,占示范区总人口的14.10%;总占地面积16 400.67 hm2,占示范区国土面积的46.90%。借助平顺县资源环境,在东南山区重点发展潞党参、连翘、黄芩、柴胡、山桃等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以及优质马铃薯等现代特色农业,形成以交通集散、城市休闲、峡谷观光、生态度假、民俗体验为主要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
3.2.2 四区
四区,即西沟劳模文化体验区、太行水乡滨水度假区、天峰峡谷寻幽览胜区、风子岭森林冰雪度假区。以资源组团式布局为基础,站在全域旅游化发展视角,本着调整存量为主,少量增量吸引的原则,优化全县旅游发展格局,形成四大产业片区各片区发展特色鲜明,功能互为补充,搭建示范区的主体骨架。其中:
1)西沟劳模文化体验区。以西沟乡北部为主体依托包括西沟村、三里湾村等村庄在内的区域范围。借助西沟丰富的旅游资源,以纪兰精神为代表的劳模文化为特色品牌重点发展文化体验、森林观光、农业休闲、中药材种植、红色主题度假等产业。
2)太行水乡滨水度假区。以太行水乡景区为主体依托的区域范围。景区沿浊漳河呈东西走向,沿途分布有众多文物古建、传统村落、自然景观等资源,未来发展中,通过梳理景观环境、增加亲水设施、构建精品民宿、丰富度假产品等方式,强化太行水乡旅游品牌,重点发展乡村旅游、滨水休闲、生态度假等产业,并充分发挥花椒等农业种植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做大做强花椒产业,并以特色小镇为抓手,成为区域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的新增长空间,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3)天峰峡谷寻幽览胜区。以通天峡、天脊山、神龙湾为核心依托,包括虹霓村、挂壁公路、青龙洞、金灯寺、张家凹、秦光等在内的区域范围。充分发挥天峰峡谷及村落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生态观光、峡谷探险、乡村度假、文化休闲、采风摄影及中药材种植等产业。
4)风子岭森林冰雪度假区。以风子岭为核心依托整合周边散点资源的区域范围。充分发挥该片区的生态环境及气候优势,重点发展森林旅游和冰雪度假,成为撬动南部旅游发展的核心支点,弥补全县冬季旅游短板。同时借助东南山区独特地形地貌和小气候条件,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
示范区涵盖了平顺县绝大多数旅游资源,其中,极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资源,以及较完善的设施条件均被纳入示范区范围之中,使其未来必然会成为整个平顺县旅游发展的主场地。基于此,借助山西省重点打造乐水、尚城、崇山三大旅游板块契机,利用地处太行山深处的区位条件,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与景观优势,深入挖掘旅游资源价值,在现状发展基础上,以聚落化、差异化、品质化的休闲度假产品为依托,将示范区打造成“太行度假之冠”,构建全系统体验“大美太行”的旅游度假目的地,成为太行山大区域山地旅游中度假领域的翘楚和旗手,引领太行山旅游走向精品观光和优质度假并行发展的新时代。
在示范区总体目标指引下,构建以休闲度假为核心的文旅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以中医药健康产业、现代特色农业为重要支撑,在此基础上有机整合林业等其他多种辅助产业,构建“文旅+”多产业联动的立体化产业体系。经测算,到规划期末,示范区将接待旅游人次1 103万/a,实现旅游收入166亿元/a。
1)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升级策略。文旅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推动其从传统观光为主向休闲度假转型,从规模发展向优质发展升级,扩大产业规模,是实现示范区一切发展目标的根本保障。基于此,结合目前以传统观光为主,休闲度假处于萌芽期的发展现状,通过深挖资源、凸显特色、丰富产品、提升品质、合理布局、优化发展等多项举措,近期实现休闲度假与观光旅游并重的目标,远期形成以休闲度假为主,传统观光为辅的目标平稳有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最终使文旅产业真正成为引领平顺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
2)环境优先,保护与开发并重,构建完善立体的环境支持和保障系统。作为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生态成为发展的第一前提,以逆向开发为理念,改变传统的以大规模的增量建设为主的发展,重新定义自然的主体地位,以最小化人对土地的影响、最大化环境对人的影响为愿景的逆向型、减量式开发方式,用生态化方式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以可持续方式实现土地的最优化利用,提倡精准定位的特色化开发,成为一种比传统规划更经济有效的杠杆式智慧开发模式。另一方面,结合厕所革命构建完善的环境支持系统,以生态化手法改善太行山沿线的栖居环境,还原太行山自然山水、乡土民居等景观的原真面貌,塑造极具地域特色的自然与人文生存生产空间,成为吸引游客前来的重要因素。
3)泛景区化的全域旅游策略,整合太行山各类资源,构建全域多主题群落化度假系统。构建“处处是景观,景区之外也同样精彩”的全域旅游化发展思路。传统意义的景区不再是唯一的核心驱动单元,通过精品化、优质化、立体化打造和建设,使整个平顺县成为一个“到处都是美景”的泛景区,充分发挥西沟、太行水乡、通天峡-神龙湾-风子岭等片区资源优势,在县域范围内形成以西沟片区为主的文化体验、以太行水乡为主的滨水度假、以通天峡、天脊山、神龙湾为主的峡谷观光和民俗旅游,以风子岭为主的森林冰雪旅游等多元主题度假群落,构建“大美太行”多重体验的全域化度假系统,形成游客对平顺县作为整体度假目的地的认知,而非单一景区景点的认同,有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并将旅游消费释放于此。
4)重点突出的集约化发展策略,精准发展,重点突破,最优化实现资源配置。构建全域景区化,提升整体景观品质,并不意味着全面铺开的无秩序发展,而是精选优质资源,重点突破,打造成为示范区的重要支撑和抓手,并以此带动、激活周边区域。结合全县旅游资源组团式布局的特征,基本形成以西沟、太行水乡、通天峡-神龙湾、风子岭为主的四大片区,精准定位,以实现各类资源的最优配置。
5)实现全时旅游的产品四季化,强化夏季产品,补齐冬季短板,做足全季文章。结合总体发展目标,休闲度假作为核心关键,代表着未来将会有大量游客在此停留,并释放更多的旅游消费。就目前产品结构来看,仍以传统观光产品为主,且淡旺季明显,夜间产品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在未来发展中,要立足示范区资源和环境优势,以生态度假为主题,以四季观光为基础,以多元化休闲为支撑,强化夏季产品,补齐冬季旅游短板,丰富夜间旅游产品,构建四季全时旅游度假目的地,彰显“大美太行”宜居宜业宜游的内在魅力。
6)区域协作发展策略,以示范区为主体依托,借助交通优势与邻近区域联动发展。围绕示范区建设,发挥交通优势,构建以高速公路、国道、高速铁路组成的区域外围交通圈,实现与黎城县的黄崖洞风景区(AAAA)、河北涉县的太行五指山风景区(AAAA)、河南林州的红旗渠风景区(AAAAA)和太行大峡谷(AAAAA)、壶关县的太行山大峡谷(AAAA)和太行欢乐谷等周围景区的互联互通[1]。
按照总体产业布局,示范区将形成西沟劳模文化体验区、太行水乡滨水度假区、天峰峡谷寻幽览胜区、风子岭森林冰雪度假区四大分区。本文仅以太行水乡滨水度假区为例进行探讨:
1)区域范围。以太行水乡景区为核心依托,沿浊漳河呈东西走向的区域范围,沿途分布有众多文物古建、传统村落、自然景观等,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国家级传统古村落24处,是平顺中药材种植集中地之一和大红袍花椒主产区。
2)发展思路。借助古迹荟萃、山雄水美、传统村落密布的丰富资源本底,充分发挥作为北方水乡的品牌优势,以水为脉,以村落为支点,以文化为底蕴,以自然环境烘托整体度假氛围,构建亮点和支撑性项目,增强人与水、建筑与水、景观与水的多元互动,优化交通进入方式,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提供品质化服务重塑水乡印象,最终将其打造为以滨水度假和村落度假为主题特色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3)项目布局。河畔景台度假村(见图3)。以新建形式构建多个有示范意义的生态度假村,重点强调建筑本身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尤其是邻水一侧景观面的处理,同时,需要考虑建筑内部功能布置与外部景观环境的呼应,使其成为一处风景与建筑、内部功能与外部风景达到完美融合的度假设施,通过设置观景餐厅、水景度假屋及植入酒吧、咖啡厅、小型宴会厅、水疗等休闲设施,获得度假游客的青睐。
滨水慢行系统(见图4)。对浊漳河沿岸滨水空间进行综合环境整治,以原生态栈道为载体,构建滨水慢行系统,串联沿途各景点,同时结合游客行为规律,分段落布设休憩节点,并植入少量休闲业态。
传统村落旅游。在保护传统村落资源与环境基础上,立足现状,充分挖掘村落民俗文化,重点发展古村落观光休闲、民俗体验等产品,同时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内涵,形成极具地域特色的手工艺品、特色纪念品等旅游商品,将传统村落资源优势及民俗文化优势转化成旅游发展优势,以旅游业带动村庄发展。
河谷特色休闲活动(见图5)。充分发挥河谷生态环境优势,在景观优美处,增加系留式热气球等特色休闲活动,使游客从不同视角观赏沿河美景,提升其整体游憩品质。
特色交通体验(见图6)。以浊漳河及沿岸道路为载体依托,增加包括独木舟、皮划艇、自行车、畜力车、骑马等在内的特色交通方式,形成二次消费空间,并串联沿途各景点,实现景区内各景点间的联动发展。
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是全新形态的开发区形式和管理单元。示范区总体规划的编制方法也不同于传统开发区总体规划,前者更加注重对文旅产业发展的布局以及支撑。平顺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总体规划,首先提出了基于文旅产业项目导向的理念,着重进行产业发展分析,将文旅项目直接纳入规划,是对同类型规划编制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