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腾, 任蕊, 匡野, 杨成程, 易鹏飞, 陶鲭宇
(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集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72)
北川县位于绵阳市西北部,山区占全县总面积的90%以上,境内山高坡陡,地质构造复杂,岩体风化破碎。受“5·12”特大地震重创,北川地质环境条件十分脆弱,地质灾害频发[1]。尽管自“5·12”震后我国防灾工作做出了突出成绩[2],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在极端降雨情况下,地质灾害发育数量仍然较多,如2020年特大汛期后,北川县内新增地质灾害600余处,且不少新增灾害并未在前期调查工作中有效识别,这类情况在我国其他省区也较为普遍[3]。目前,地质灾害预测预报能力仍较低,究其原因,除地质灾害的形成发育机理比较复杂、预测难度大外,还因目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已发现的灾体上,对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本底——“孕灾地质条件”分析评价不足,未能在发灾之前有效识别出潜在隐患。
自21世纪初,我国地质灾害区划工作经历了1∶10万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区划、1∶5万地质灾害详查、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和地质灾害风险调查等阶段[3]。2013年以来,调查工作更加注重孕灾地质条件,从“救灾论灾”的地质灾害调查转向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孕灾地质条件(面)调查[4]。同时,国内外众多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研究[5-9],分析了不同地区的地质灾害发育与各类孕灾条件的相关关系,初步归纳整理了地质灾害的孕灾条件及因子。
针对当前对地质灾害孕灾地质条件认识不足的情况,本文以北川县为研究对象,依托“四川省北川县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1∶5万)项目”,在孕灾地质条件分析与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区内崩滑地质灾害与孕灾地质条件之间的关系,定量揭示了区内崩滑地质灾害在各孕灾地质条件中的易发区间,科学阐述了各孕灾因子对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控制作用,旨在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更明确的思路。
北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向川西高原的过渡地区,属绵阳市所辖,行政区面积约3 082.72 km2。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龙门山构造带内,中央断裂带(北川断裂)从境内陈家坝—曲山—擂鼓贯穿而过。同时,该地区也是四川盆地两大暴雨中心之一[10]。区内受龙门山断裂和河流长期侵蚀切割的影响,全境大部皆山,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地势北西高、南东低,最大相对高差达4 229 m(图1)。境内出露的主要地层有古生界寒武系、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中生界侏罗系和三叠系,以及新生界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其中,变质岩分布面积最广,以茂县群千枚岩和板岩为主,是区内主要的易滑岩层。“5·12”地震对北川县地质环境已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及微改造,目前仍处于震后地质灾害的活跃期,震后效应尚未消散,仍需较长一段时间,地质条件才能恢复到震前水平[11]。
图1 研究区地理位置示意图Fig.1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经野外实地调查,受2020年汛期特大暴雨影响,截至2021年3月,北川县共发育973处地质灾害,其中滑坡780处、占比80.06%,崩塌47处、占比4.90%,泥石流146处、占比15.04%。
据野外调查,北川县内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受地质环境条件、气候因素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共同作用的影响,空间分布规律明显。首先,具有地域上的分散性和地段上的相对集中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集中于某一河段的分布规律,主要分布于青片河中段、白草河上游段、白草河—玉溪河段、苏宝河—都坝河—湔江河段; 其次,与构造带、地震活动带展布相一致。
通过资料收集及野外调查分析,发现区内地质灾害,从时间轴线来看(图2,图3),总体呈现出以下特点: 受降雨的控制作用越来越明显; 震前区内崩滑灾害与泥石流的比例大概为12∶1,震后比率主要维持在3∶1至5∶1间; 崩滑地质灾害常年保持在较高发育水平,但遇超强降雨则呈明显的爆发式增长。
图2 2006-2021年地质灾害数量变化Fig.2 Changes in the number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from 2006 to 2021
图3 2006-2021年崩滑灾害数量与泥石流灾害数量比率变化Fig.3 Changes in the ratios of collapse and landslide numbers to debris flow from 2006 to 2021
结合野外调查分析,致使区内滑坡发育的孕灾地质条件主要有: 地形地貌条件(高程、高差、坡度、平剖面曲率、地势起伏度、沟壑密度、距水系距离)、地层岩性条件(工程地质岩组)、地质构造条件(断层)、地震后效应(地震烈度)、斜坡结构以及人类工程活动(距道路距离)等。致使区内崩塌发育的孕灾地质条件主要有: 地形地貌条件(高程、坡度、距河流距离)、地层岩性条件(工程地质岩组)、地质构造条件(断层)、地震后效应(地震烈度)、斜坡结构以及人类工程活动(距道路距离)等。各类孕灾地质条件数据来源见表1。
表1 孕灾地质条件数据来源[1]
崩滑地质灾害数据主要来源于本次地质灾害调查点、历次地质灾害排(详)查、其他部门地质灾害隐患点及遥感解译点资料。
通过GIS分析工具提取滑坡范围内各类孕灾地质条件数据,统计各类孕灾地质条件的滑坡发育数量,绘制了各孕灾因子与滑坡发育的关系图(图4)。
从滑坡与各孕灾因子的数理统计可以看出,各孕灾因子与滑坡发育均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结合野外调查情况,区内滑坡分布首先受地质构造和工程地质岩组影响,其次受地形地貌和斜坡结构影响。就地形地貌而言,高程、地势起伏度、沟壑密度及平剖面曲率与滑坡发育相关性都较好。比如,对高程来说,区内高程1 000~1 500 m范围内,恰好也是地壳抬升过程中河谷地貌演化的应力最大释放区,这一高程区间内岩体更为破碎,应力更为集中,所以更易发育滑坡。利于滑坡发育的坡度区间为10°~30°。利于滑坡发育的地势起伏度区间为100~200 m。在关内大部千枚岩地层区,坡度、斜坡结构及平面曲率是主要孕灾地质条件; 在龙门山断裂影响带内,则受断裂主控; 在东南碳酸盐岩区,滑坡发育的主要孕灾条件为斜坡结构与工程地质岩组。
通过计算每个孕灾因子信息量值,来判断孕灾因子对滑坡的影响程度(表2)。可以看出,地质构造、土地利用类型、斜坡结构、坡度及剖面曲率是孕育滑坡最主要的地质条件。
图4 滑坡孕灾地质条件统计分析[11]Fig.4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disaster-pregnancy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landslide[11]
表2 滑坡孕灾因子影响程度排序
区内发育崩塌大多数为岩质崩塌,土质崩塌较少。就发育情况而言,崩塌主要分布在擂鼓—曲山—永安—通泉等灰岩、白云岩及砂岩一带,在千枚岩地层区,崩塌发育较少。地形地貌及岩体结构是崩塌的主要孕灾地质条件,地质构造也是通过对地形地貌和岩体结构的控制,影响崩塌的产生,在其作用下,高陡临空面和破碎岩体为崩塌的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就地层岩性而言,上硬下软的岩性组合,由于差异风化,下部软弱岩层抗风化能力弱,形成岩腔,在重力作用下,被卸荷裂隙或构造裂隙切割为块状岩体,因重心不稳而产生崩塌。各孕灾因子与崩塌发育的关系见图5。
图5 崩塌孕灾条件统计分析Fig.5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disaster-pregnancy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collapse
由于北川县境内地层岩性大多为茂县群的较软—软变质岩,不是易崩地层,故境内发育崩塌较少。从孕灾条件统计结果来看,崩塌与各孕灾因子的统计关系并不明显,但与高程、坡度、距主要河流距离及工程地质岩组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如境内最利于崩塌发育的高程区间为750~1 000 m,最利于崩塌发育的岩组为块状较坚硬的岩组类型。
综上,北川县内崩塌首先受控于工程地质岩组这一孕灾条件,这与地质分析是吻合的,其次与距河流距离、地震烈度也有一定相关性。但基于目前的研究,尚不能进一步深化孕灾地质条件分析。
孕灾地质条件野外调查、地质分析及数理统计结果表明,北川县内地质灾害形成发育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不同地区地质灾害孕灾条件及发育特征是不同的,由此对北川县地质灾害进行了孕灾条件分区。
北川县受龙门山断裂和河流长期侵蚀切割的影响,总体呈现出沟深谷狭、脊坡陡峭、相对高差大等特点。地貌上呈现高山、中山、低山等多种地貌单元,地形上沟壑纵横,但不同地区的沟道切割深度及沟道流域面积大大不同。从发育地质灾害的情况来看,中小起伏山地的地质灾害点密度较大,中起伏山地的地质灾害点密度最大,平原地质灾害少。在高程方面,地质灾害点密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在海拔较低和海拔较高的区域,地质灾害点密度较小。
地层岩性的分布也有较大差异: 在北西片口、青片一带,主要分布泥盆系危观群组的千枚岩与变质砂岩互层较软岩; 小坝、坝底、开坪中间一带,分布大面积的碎裂状千枚岩,易发育岩质滑坡; 桂溪、陈家坝、通泉一带,分布块状和厚层状灰岩、砂岩,更易发育崩塌; 永昌、擂鼓一带,则分布红层砂泥岩。
北川县孕灾地质条件首先要考虑龙门山断裂带的影响,龙门山断裂构造由NE至SE贯穿全境,老县城曲山镇处于前龙门山褶皱带与后龙门山褶皱带的界线上,该断层是一条现今仍然活动的逆冲断层,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剧烈的新构造运动导致区内地层岩体破碎,各斜坡岩土体发育节理裂隙。
综合研究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和对各灾种的详细阐述,考虑北川县内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条件及工程地质岩组等主要孕灾条件,将北川县孕灾地质条件分为5大孕灾地质条件区(图6)。
图6 北川县孕灾地质条件分区Fig.6 Disaster-pregnancy geological conditions zoning in Beichuan County
I区分布于青片及片口局部地区,即青片河上游及百草河上游地带。该区地层岩性以泥盆系危观群千枚岩与变质石英砂岩互层为主,部分地区为三叠系杂谷脑组、三叠系侏倭组千枚岩与变质石英砂岩互层,整体岩性较软,岩体结构大多呈层状-碎裂结构,其出露的千枚岩较志留系的千枚岩岩性更硬。该区地势起伏度也是北川县内最大的,最高海拔点亦位于该区内。区内沟壑密度较小,最大为0.6 km/km2。由以上地形地貌指标可以看出,地势起伏度大而沟壑密度小,说明区内山体多表现为高且大,这样的地形地貌对地质灾害发育的贡献不大。区内地质构造发育较少,主要受龙门山后山断裂及片口地区发育断层影响。从野外调查的情况来看,区内发育的地质灾害规模大多较小,以滑坡为主,几乎无崩塌发育,泥石流也是多以坡面泥石流为主,即使沟壑丛生,也很难形成一定规模的沟道泥石流。
II区为北川县大部,广泛分布于片口、小坝、开坪、禹里、白坭、马槽、白什地区,即青片河中游、下游,百草河中游、下游及通口河中游一带。该区地层岩性以志留系茂县群千枚岩、片岩及板岩为主,为易滑地层,整体岩性软,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结构以碎裂结构-层状结构为主。区内地势起伏度处于北川县内中等水平,200~500 m间分布,以开坪(后园沟)、马槽及坝底较高,都贯、白坭及漩坪的地势起伏度最低。就沟壑密度而言,该区沟壑密度最大,其中以白坭、漩坪及禹里地区最大(1.0 km/km2)。由以上地形地貌指标可以看出,该区地质灾害发育密度应为最高。从野外调查情况来看,该区地质灾害发育密度极高,大多规模中等,以滑坡为主,滑坡的模式主要有土质滑坡、顺层滑动、视倾向滑动以及中陡倾岩层内的倾倒变形,泥石流也较为发育,但规模较小,崩塌发育很少。
III区分布于桂溪—陈家坝—曲山—擂鼓一线,沿龙门山断裂两侧,都坝河一带。该区地层岩性以奥陶系、寒武系及震旦系灰岩为主,局部地区为志留系千枚岩、板岩及页岩等,整体岩性坚硬,岩体结构呈块状。地质构造上,受龙门山断裂带影响最为显著。在分区中,结合龙门山断裂带的影响距离,及5·12 汶川地震引发的同震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综合划定了III区的边界。该区地势起伏度与沟壑密度与II区类似,同样是地质灾害的高发区。从野外调查情况及5·12汶川地震引发的同震地质灾害分布规律来看,地质灾害及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密度高,滑坡、崩塌及泥石流均有发育,其中泥石流的规模之最,区内魏家沟、樱桃沟、青林沟及杨家沟等泥石流沟每年都在发生泥石流活动。受地震影响,区内发育部分大型滑坡、崩塌,如景家山崩塌、王家岩滑坡。
IV区分布于北川县东北部桂溪、通泉及永安一带。该区地层岩性以泥盆系及三叠系砂岩、灰岩为主,整体岩性较坚硬,岩体结构以层状-块状为主,节理裂隙发育,地质灾害发育主要以崩塌为主,滑坡次之,几乎无泥石流发育。
V区分布于北川新县城永昌附近,安昌河下游一带。该区地层岩性以红层砂泥岩为主,河谷地带分布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整体岩性较软,岩体结构以层状为主。该区地势较为平坦,地势起伏度很低,但沿安昌河一线沟壑密度较大。该区地质灾害发育主要以崩塌为主,少部分滑坡。
(1)北川县目前共发育973处地质灾害。境内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受地质环境条件、气候因素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共同作用的影响,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
(2)地质构造、土地利用类型、斜坡结构、坡度及剖面曲率是孕育滑坡最主要的地质条件; 崩塌则受控于工程地质岩组条件,与距河流距离及地震烈度也有一定关系。
(3)结合研究区内地质环境条件,综合考虑北川县内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工程地质岩组等主要孕灾条件,将北川县分为5大孕灾地质条件区,并详细阐述了不同孕灾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主控孕灾条件等。本研究有助于地方防灾减灾体系的提升,也可为其他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项目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