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文辉
(兴安盟气象局,乌兰浩特137400)
冰雹是一种强对流系统触发后产生的阵性灾害,常伴有大风、强降水和气温骤降等,给农牧业、交通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因此,气象科研工作者一直坚持对冰雹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1]。许焕斌、李成鹏[2,3]等总结得出部分冰雹云的回波强度、强回波核高度、30 dBZ回波高度、回波顶高和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5个物理量是判别冰雹出现的重要指标;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气象探测设备不断被研发和引入,王硕甫[4]等利用X波段双偏振雷达,对广东地区的雹云回波特征分析发现,-20 ℃层高度及0 ℃层高度对于冰雹在雷暴单体中的维持与增长起到有利作用;傅昺珊、赵璐[5,6]等利用FY系列卫星的高时空分辨力观测资料发现风暴南侧的TBB(云顶亮温)大梯度区是风暴新生的活跃带,也是反射率因子大值带,新生风暴-52 ℃TBB中心的出现比反射率因子强中心的出现有一定提前量;随着研究的深入,李丽丽、郭凤霞[7,8]等发现在-20 ℃层以上的云体外围主要为冰晶和雪花构成,云体内部为冰晶、雪花、霰和雹等冰相粒子类型共存;0 ℃层以下主要为液态降水粒子类型,在0 ℃层附近几百米范围则为冰水混合区域,相态识别产品对识别雹云结构起到辅助作用。兴安盟X波段双偏振雷达的应用在初始阶段,尚未与原业务雷达开展联合探测研究。文章通过在兴安盟布设各种探测设备,对“6.20冰雹”天气形势、回波特征和防雹效果等进行综合分析,旨在完善人影防雹作业的综合能力,为防灾减灾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撑。
文章所使用的资料主要有冰雹发生当日的天气图资料、索伦探空站的L波段雷达资料、兴安盟区域内布设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资料、人影中心713雷达资料、人影基地的X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以及人影作业的相关记录。所用地面站数据经过质量控制,雷达资料经过速度退模糊和衰减订正。
受高空槽影响,6月20日午后到夜间,兴安盟中北部地区出现短时强降水、雷电、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冰雹路径随地面切变线移动,在前旗东部和乌市等地形成冰雹,最大冰雹直径达40 mm,自动气象站中有1站出现暴雨,为前旗科尔沁镇(62 mm),大雨12站,小雨62站。有14 站小时降水量超过20 mm,其中前旗科尔沁镇小时降水量达60.2 mm。13站出现8级以上的雷雨大风,最大风速为科右前旗满族屯乡,风速达22.2 m/s。据兴安盟应急管理局统计,兴安盟共有受灾乡镇12个,受灾人口57,725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1,480.7公顷,损坏房屋55户176间,因灾死亡的羊29只,倒塌房屋1户1间,损坏大棚169座,损失林果、林木35,698棵,冲毁院墙1000 m,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62亿元。
2020-06-20T08:00中高纬度低压中心与冷中心重合,在呼伦贝尔北部形成冷涡中心,随之底部短波槽引导冷空气东移,冷涡底部从兴安盟划过,并在冷涡底部存在10 ℃的暖中心。20日午后,随着冷空气的继续侵入,冷温槽逐渐向暖中心移动。底层无明显的冷涡中心,低压呈东北—西南向带状发展,存在偏南风与偏北风的辐合切变,并配合暖脊向兴安盟中北部伸展。地面形势上兴安盟处在一个狭长的倒槽控制区,随着冷空气入侵,使倒槽加深发展成气旋,在倒槽顶部形成明显的辐合线,辐合抬升作用增强,在辐合线的触发下,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
此次强对流天气主要影响兴安盟中北部地区,从生成、发展到消亡持续了近6 h。整个过程值班人员始终用两部雷达密切跟踪冰雹云体的动态,适时开展防雹作业。但由于雹云移动至科尔沁镇上方时,距离村庄很近,非安全射界范围,因此将此地雹云作为非作业云体,与催化云体进行对比分析,得到更有利于人影工作的雷达回波特征值,在完善本地区防雹作业指标的基础上,找出X波段天气雷达在强对流天气中的优势产品,最大限度地发挥雷达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中的作用,为预报预警和防灾减灾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
4.1.1 对流生成初期
713雷达回波显示,15:00兴安盟阿尔山东部边界有局地对流产生,回波逐渐加强,自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整个过程,回波强度一直在50 dBZ以上,回波强中心已超过-20 ℃层高度6.6 km,垂直液态水含量VIL 65 kg/m2,满足部分雹云形成的雷达通用指标。由于神骏山遮挡,X波段双偏振雷达无法观测到阿尔山地区。
16:00左右,回波沿东南—西北走向逐渐向索伦方向移动,同时进入X波段双偏振雷达的监测范围,此时距离雷达约150 km。文章选取713雷达16:46的平面位置显示图和X波段双偏振雷达16:47基本反射率图(2.4°仰角)的强回波覆盖面积进行对比,发现X波段双偏振雷达显示范围略小于713雷达,结合索伦周边区域站降水情况,X波段双偏振雷达显示范围更为准确。
4.1.2 作业前后X波段双偏振雷达回波特征
17:00左右回波移至索伦镇附近,X波段双偏振雷达显示回波强度达45 dBZ,713雷达显示回波强度也在逐渐增加,结合索伦站08:00的探空资料,0 ℃层在624 hPa,-20 ℃层在416 hPa,850 hPa露点8.5 ℃,由此可判断,此时的云体内已含有冰雹。索伦地面站采集的实况数据显示,此时温度变化梯度为5.8 ℃/h,气压变化梯度为3.5 hPa/h,极大风速达16.3 m/s。16:46开始降水,并持续至20:00;两次降雹相隔1 h,每次持续十几分钟。通过713雷达的监测,发现对流云体在从阿尔山向索伦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回波强度始终维持在40 dBZ左右,17:00增至55 dBZ,降雹时间与回波峰值吻合;因17:30之前没有空域批复,所以无法开展人影防雹作业,第一时段冰雹最大直径5 mm;随后回波强度呈下降趋势,再次维持在30 dBZ,持续30 min,17:40增至61 dBZ,17:42—17:53在距离索伦镇25 km的丰林炮点发射防雹炮弹40发,18:01再次降雹,最大冰雹直径2 mm。索伦站16:00—20:00降水量分别为0 mm,0.3 mm,11.5 mm和20.8 mm。结合X波段雷达反射率垂直切割(RCS)得到强回波顶高度变化(图1),发现防雹作业前强回波顶高度波动较大,变化趋势与索伦地面站采集到的降雹时间相似(17:05—17:23,18:01—18:13),峰值与降雹时段吻合;降雹和防雹后强回波顶高度呈下降趋势。由此可见防雹作业破坏了雹胎在云中的增长,改变了对流云体内水汽的相态,冰雹直径减小,雨量增加,说明此次防雹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4.1.3 索伦地区降雹时段基本粒子变化
X波段双偏振雷达可以生成基本粒子HCL产品,图2(a)为17:02索伦附近对流云中的粒子相态分布情况,考虑雹体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时间,与索伦地面站采集到的降雹时间17:05基本吻合,粒径属小冰雹范畴,也与实况相符;图2(b)为17:28的基本粒子HCL,可见冰雹相态消失,转化为干、湿雪形式,与地面实况雹转雨相同;图2(c)、(d)为17:55和18:30小冰雹生成及消散的基本粒子变化。由此可见,X波段双偏振雷达对云中基本粒子的回波显示比较准确,可为预报、预警及人影作业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
图1 X波段雷达显示索伦附近强回波顶高变化
图2 索伦地区17:00—19:00对流云体中基本粒子显示(2.4°仰角):(a)17:02;(b)17:28;(c)17:55;(d)18:30
17:35,距离大石寨10 km的西南方向局地产生对流,结合图3可以发现,新生成的对流云体从初步形成到回波强度达45 dBZ,仅历时30 min,并以1200 m/min的速度向大石寨镇方向移动。17:41开始,分布在大石寨区域内的三星、平安和套海3个炮点在17:42—17:55共计对目标云发射炮弹212发,根据当地炮手目测,大石寨降雹最大直径达20 mm,致使大面积农作物受灾。由此可见,针对快速发展的对流云体,防雹效果并不显著。18:00左右45 dBZ回波顶高已达9 km,此时雹云的主体部分向大石寨的东南方向移动。18:30左右到达保门镇,通过雷达回波可以发现,对流云体在保门镇附近的移动速度缓慢,保门境内的炮点(福安)于18:31集中作业99发。实况显示,保门境内未发生雹灾,19:00的小时降水量达11.9 mm。由此可见,人影防雹对移动速度较慢的对流云体效果较明显,在催化剂作用下人工冰核与自然雹胚争夺云体内的过冷水,使得过冷水大量消耗。结合图1和图3可以发现,45 dBZ回波顶高快速波动时,为雹云的旺盛发展期,出现冰雹的概率极高;45 dBZ回波顶高趋于平稳或开始下降时,冰雹粒径减小或转为降水。
图3 X波段雷达45 dBZ回波顶高度变化和影响大石寨地区的对流云体回波强度变化
导致科尔沁镇地区降雹的对流云体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从索伦方向以670 m/min移动过来的;另一部分是17:21距离索伦东南54 km的地方新生成的。18:16两块对流云体合并,合并后的对流云体滞留在兴安屯(距离科尔沁镇10 km)上方,回波强度维持在45 dBZ左右,此状态维持近30 min。18:43对流云体突然加速移动,18:50以后45 dBZ回波顶高显示为1 km或以下,可以判断为非法值,再结合X波段双偏振雷达的其他产品和713雷达产品,可以初步确定X波段双偏振雷达20 km范围内为非有效区。
18:50后对流云体的各项指标突然跃增[9],垂直液态水含量VIL增至 65 kg/m2,雷达回波上最强反射率因子超过55 dBZ,闪电强度大,50 dBZ强回波高度达到8.0 km以上,回波顶达到12 km,呈现回波悬垂特征,科右前旗科尔沁镇开始降雹,当地气象信息员实测冰雹直径达47 mm。结合X波段双偏振雷达反射率垂直切割(RCS)得到此阶段45 dBZ回波顶高,45 dBZ回波顶高在降雹之前同样出现了较大波动,最低5 km,最高11 km,最大变化出现在18:30—18:37,7 min内45 dBZ回波顶高变化4.5 km。08:00索伦站探空数据显示0 ℃等温线高度3996 m,由此可见,强回波在0 ℃以上的维持,为大冰雹的孕育创造了条件[10]。
19:30之后回波强度、强回波顶高度、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等各指标值开始呈下降趋势,降雹结束;20:48强回波中心基本移出兴安盟境内。
文章对2020-06-20兴安盟地区出现的降雹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在冷槽东移与低层暖湿气流交汇的环流形势下,倒槽锋使其顶部地面辐合加强,地面辐合线触发了此次强对流产生并逐渐向东南移动,沿途经减弱、增强、叠加等系列变化造成大石寨到科尔沁镇等地的冰雹灾害。
2)此次过程X波段双偏振雷达对兴安屯至索伦地区的监测效果较好,覆盖范围精准;相态识别产品也与降雹实况基本吻合,初步判断其有效范围为20~150 km。
3)45 dBZ回波中心高度在-20 ℃等温线以上,45 dBZ回波顶高快速波动,预示对流云正发展旺盛,出现冰雹的概率极高;45 dBZ回波顶高趋于平稳或开始下降时,冰雹粒径减小或转为降水。45 dBZ回波顶高的波动同样对冰雹的识别有较显著的指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