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针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 眩晕症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023-01-17 02:07孙雯莎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2年24期
关键词:司汀供血基底

孙雯莎

(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江苏 苏州 21560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是临床中老年群体常见疾病,该病的发生是由于患者存在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脂血症等疾病,造成椎基底动脉硬化,严重时会引起椎基底动脉的血管狭窄,导致患者出现头晕、头疼等症状,随疾病不断进展,可诱发脑血管疾病风险,严重威胁患者健康与生存。因此,针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有必要尽早开展对症治疗,改善脑血管供血状态,以控制脑干组织损伤。倍他司汀为组胺类药物,因其具有扩张血管作用,而成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的一线药物,但不利于长期应用,否则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1-2]。中医认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属中医“眩晕”“厥证”范畴,主要病机为血虚血滞,夹痰上扰,气机受阻,与“虚、风、痰、瘀”有关,而祛瘀为其主要治疗原则[3]。针刺双耳肝区可恢复脏腑气血,达到通络活血、祛瘀生新、宁神醒脑之功效,操作简便,奏效快,与西药配合,使治疗效果更加明显[4]。为此,本研究旨在探究耳针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全血低切黏度(LBV)、全血高切黏度(HBV)、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4月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联合组。常规组(56例)中男、女患者分别为33、23例;年龄40~77岁,平均(65.59±6.32)岁;病程1~9 d,平均(6.35± 1.32) d。联合组(56例)中男、女患者分别为32、24例;年龄40~76岁,平均(65.61±6.41)岁;病程1~9 d,平均(6.29±1.49) 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进行比较。诊断标准:中医依据《临床中医内科疾病诊断与治疗》[5]中关于脑系病证“眩晕”的诊断标准,西医依据《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诊疗学》[6]中关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与上述诊断标准符合者;有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者;有反复发作性眩晕表现,头部或体位改变时眩晕表现明显或加剧等。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血液系统疾病;有脑出血、颅内病变史者;占位性病变、脑外伤等其他疾病引发的眩晕者等。本次研究方案已通过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指导所有患者适当运动、营养饮食、保持充足的休息,积极控制原发疾病。常规组患者采用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3089,规格:2 mL∶10 mg)静脉滴注治疗,取20 mg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中,1次/d。在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的同时,联合组患者采用耳针治疗,选取双侧耳穴肝区,对刺针常规消毒后直刺5~10 mm,以得气为度,留针20 min,出针后常规消毒,选用0.5 cm×0.5 cm胶布将王不留行籽固定在双侧耳穴脑干、枕、肾区,按压2 min,指导患者以正确方式自行按压3~4次/d,1 min/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参照《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诊疗学》[6]将患者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患者眩晕、视物不清、头痛等症状消失,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通用电气医疗系统(中国)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72060567,型号:LOGIQ F6]检测椎基底动脉血流改善程度≥ 80%评为显效;患者眩晕、视物不清、头痛等症状改善,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椎基底动脉血流改善程度50%~79%评为有效;患者眩晕、视物不清、头痛等症状与治疗前无变化,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椎基底动脉血流改善程度<50%评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血液流变学。分别在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2 mL,抗凝后,以3 000 r/min的转速离心10 min,分离血浆,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桂林优利特医疗电子有限公司,型号:BH-6500)检测LBV、HBV、PV、FIB水平。③椎基底动脉供血血液流速。治疗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患者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④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7]、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8]评分。采用DHI评分评估治疗前后患者眩晕症状严重程度,评分包含躯体(28分)、情绪(36分)、功能(36分),总分100分,评分越高提示眩晕症状越严重;采用SF-36评分评估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包含8项(每项分值范围为0~100分),取8项评分平均值为最后得分,治疗后评分升高表示生活质量得到提升。⑤不良反应。统计并比较患者治疗期间恶心、呕吐、口干、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 例(%)]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使用S-W法检验计量资料(LBV、HBV、PV、FIB,LVA、RVA、BA血流速度,DHI、SF-36评分)数据是否服从正态分布,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较常规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LBV、HBV、PV、FIB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较常规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P<0.05。LBV:全血低切黏度;HBV:全血高切黏度;PV:血浆黏度;FIB:纤维蛋白原。

组别 例数 LBV(mPa·s) HBV(mPa·s) PV(mPa·s) FIB(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常规组 56 18.33±2.64 16.36±1.97* 7.67±1.30 5.25±1.23* 1.99±0.32 1.69±0.20* 4.93±1.13 3.61±0.52*联合组 56 18.32±2.23 14.10±2.10* 7.66±1.32 3.31±1.13* 1.97±0.31 1.41±0.13* 4.92±1.11 2.76±0.65*t值 0.022 5.874 0.040 8.692 0.336 8.784 0.047 7.64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血液流速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LVA、RVA、BA血流速度均显著快于治疗前,且联合组较常规组显著加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血液流速比较( ±s , cm/s)

表3 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血液流速比较( ±s , cm/s)

注:与治疗前比,*P<0.05。LVA:左椎动脉;RVA:右椎动脉;BA:基底动脉。

组别 例数 LVA RVA BA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常规组 56 27.67±4.13 33.69±5.12* 27.28±4.30 33.33±5.32* 27.21±4.11 35.24±4.15*联合组 56 27.65±4.11 38.65±5.23* 27.23±4.13 37.66±5.12* 27.05±4.13 41.65±5.14*t值 0.026 5.071 0.063 4.389 0.205 7.26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两组患者DHI、SF-36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DHI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SF-36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联合组DHI评分较常规组显著降低,SF-36评分较常规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DHI、SF-36评分比较( ±s , 分)

表4 两组患者DHI、SF-36评分比较( ±s , 分)

注:与治疗前比,*P<0.05。DHI: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SF-36:简明健康状况量表。

组别 例数 DHI评分 SF-36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常规组 56 67.59±3.42 26.68±4.24* 53.74±4.31 64.32±4.15*联合组 56 67.65±3.66 19.65±4.55* 53.65±4.21 78.69±4.11*t值 0.090 8.459 0.112 18.411 P值 >0.05 <0.05 >0.05 <0.05

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口干、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一般由动脉纤维增生、动脉粥样硬化、椎动脉狭窄病变引起,患病初期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眩晕症状,该症状主要由小脑受影响导致,而随疾病进展可累及脑干、枕叶及其他脑组织。目前临床针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多采用西药治疗,通过药物作用扩张椎基底动脉,确保血液顺利通过;倍他司汀可促进下丘脑组胺合成,达到扩张脑血管,改善机体微循环,增加血流量的目的,还可通过松弛内耳的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消除患者眩晕症状,但单纯药物治疗停药后易导致复发[9]。

《景岳全书》中记载“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太平圣惠方》中指出“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若气血调和,则肾脏强盛,然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有络于耳”[10-11]。故通过耳针刺激耳部穴位,以增强人体内部血液调节能力,促使患者生理功能恢复[12];针刺双侧耳穴肝区,后以王不留行籽按压双侧耳穴脑干、枕、肾区,可达到调节脏腑功能、调理气血阴阳、醒脑开窍、活血化瘀之功效。本研究数据显示,联合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SF-36评分均较常规组显著升高,DHI评分较常规组显著降低,表明耳针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可提高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动脉狭窄或闭塞,一般情况下可依靠侧支循环维持血液供应,但当血液黏度增加时脑内血流速度明显减慢,此时侧支循环无法满足供血区的血液需求,会造成短暂性脑缺血,引起眩晕症状[13]。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因疾病病变导致血液黏度增高,血流速度减慢,造成血液流变学改变,对脑供血造成影响,严重者会诱发微血栓[14]。本研究中,治疗后联合组患者LBV、HBV、PV、FIB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组,LVA、RVA、BA血流速度均显著快于常规组;联合组患者治疗期间恶心、呕吐、口干、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耳针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可降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使脑部血流速度得以恢复,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分析原因为,耳针能够联系经络、脏腑和神经,激发人体的反馈调节能力,促进脑垂体平衡激素分泌,改善机体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血液黏度的同时,提高血流速度,增加大脑供血供氧,一定程度改善颅脑微循环状态,达到气血畅通、精神振奋等作用,避免脑部缺血、缺氧情况的发生[15];此外,耳针通过对双侧耳穴的按压,刺激相关穴位,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及逆向蠕动的状态,促进胃部运动,从而缓解恶心、呕吐等症状的发生。

综上,耳针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可提高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临床疗效,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使脑部血流速度得以恢复,从而消除患者眩晕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可为临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提供有效参考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司汀供血基底
眩晕宁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80例临床研究
褪黑素对尼莫司汀抑制胶质瘤U118细胞增殖的增敏效应研究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辣语
解答立体几何问题的向量方法——基底建模法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回回药方失荅剌知丸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6例疗效观察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中主药含量
磁共振显像对老年椎基底动脉缺血的诊断价值
三芪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气虚血瘀型)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