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近十年文化负载词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023-01-16 13:27陈曼陈利佳许玉鑫王佩圆
海外文摘·学术 2022年17期
关键词:文献文本理论

陈曼 陈利佳 许玉鑫 王佩圆

本文应用文献计量法对近十年中国国内文化负载词相关文献进行了分类和统计,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国内文化负载词研究在近几年迎来爆发期,涉及较多理论,研究文本类型多元,但也存在一定不足之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且与文化密不可分。各种语言中都包含着一定文化内涵,或特定文化意义的词,称之为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可以是一些俗语、典故、习语、谚语等常见词,也可以是一些特定的人名和地名。它们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生活习惯、社会文化生活、历史发展、宗教信仰和生态环境的反映(王登辉 陈先贵,2021)。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文中的文化负载词逐渐成为诸多领域的研究热点。在语言学、翻译、跨文化交际等领域,相关专著和论文如雨后春笋。本文应用文献计量法对近十年中国国内文化负载词相关文献进行了分类和统计,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力求全面展示该领域研究成就、现状及不足。

1 研究方法

本文将文献计量法作为研究方法。文献计量法是指利用数学和统计学等方法对研究领域文献的有关特征(分析单元/计量指标)及量变规律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得出该领域研究的发展、演变等趋势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王文利等,2020)[1]。

1.1 文献选择标准

在文献选择中,研究者参考了如下表1所示的标准,主要包括:期刊来源、文献类型、发表时间。

1.2 文献搜集

确定文献选择标准后,研究者将“文化负载词”作为搜索文献的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中搜索,将期刊设定为文献来源,同时将文献发表时间确定为2013年1月至2022年8月,经过人工筛选,找到328篇相关研究。其中41篇被收录于核心期刊目录中,核心期刊文献占被选择总文献的12.6%以上。

由图1可得知,近十年中国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相关文献研究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尤其在进入2019年以后,学术界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研究较为热忱,发布的相关文献数量较前六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由此可见,文化负载词在中国的发展道路逐渐拓宽,研究文化负载词相关内容的学者不断增加,相关研究已迈出了重要步伐,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及分类

文化负载词(cultural-loaded word),也称文化专有项(cultural- specific item),这一概念最早由西班牙译者哈维尔·佛朗哥·艾克西拉(Javier Franco Aixeld)提出。他关注到由于译文读者文化系统的差异导致源语文本中一些项目的功能和含义在转移到译文中时发生了困难。他认为文化专有项不单取决于项目本身,而且取决于译语文化读者是否可以接受(转引自张碧涵,2019)[2]。

在近十年的研究中,笔者发现大多论文都是借用前人对文化负载词定义,结合各种文化和翻译理论对各个领域的文本进行具体的研究,少有对文化负载词概念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提出。而且目前国内对于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尚未有统一的说法,一些常被引用的定义有:文化负载词是指特定文化范围内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直接或间接的反应(胡文仲,1999)[3];一种文化所特有的事物的词、词组或习语。这些词语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廖七一,2000)[4]。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产物,都有着其久远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社会制度、生态环境、宗教信仰、民族风情等,因此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词汇、成语、典故等,文化负载词反映这些观念和事物(包惠南,2001)[5]。

而对文化负载词的分类,近十年的相关研究一般遵从两种思路:一是从词汇语义学角度出发,根据文化负载词在源语和目的语中的语义关系进行划分;二是直接根据文化负载词在源语中的词义进行划分。但是更为常见的是根据文化负载词在源语中的语义来划分类别(郭帅,2019)。贾玉新曾经从语义学角度将文化负载词分为以下四类:(一)在两种语言中具有相同外延,但具有不同或相反内涵的文化负载词;(二)在两种语言中具有相同外延,但具有部分相同内涵的文化负载词;(三)在两种语言中具有相同外延,但只在一种语言中有内涵的文化负载词;(四)在两种语言中内涵和外延均不相同的文化负載词。这种分类方法关注的是词汇的语义学特性(转引自郭帅,2019)[6]。刘宓庆(1999)[7]将语言中的文化信息符号分成民族的意识化符号、声象化符号、社会化符号、地域化符号和物质化符号这五类符号。

2.2 文化负载词研究相关理论和视角

研究者选取的328篇文献涉及生态翻译学、目的论、文化翻译观、关联理论、功能对等理论、模因论等57种相关翻译理论和视角。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理论和视角为生态翻译理论(24次)、翻译目的论(23次)、文化翻译理论(12次)、关联理论(10次)。其他理论或视角如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理论、模因论等也较多在研究中运用。

生态翻译学形成于21世纪初,是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发展起来的全新的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是由我国学者自主创新的一个理论话语体系,是中国译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适应与选择(武俊辉 邹霂瑾,2021)[8]。经过多年发展,其理论依据以及主导理念已经成功建立,并且在国内外的影响不断增大。

2.3 文化负载词相关翻译策略

研究者在对近十年文化负载词研究中提到的翻译策略进行总结分析时发现,学者提出的策略大致有以下四个特点:(1)在翻译过程中,需将文化作为翻译的基础部分;(2)翻译不是简单的解码重组过程,更注重文化交流;(3)翻译应实现文化等值,不可局限在文本词句上;(4)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需采用不同翻译技巧(朱肇曦,2021,74-78)[9]。

在关于物质和生态文化这些相对客观的文化负载词上,翻译策略上主要运用直译、归化或交际翻译。旨在用目的语的常用表达方式去准确翻译文化负载词,便于传播对象的理解和转述。

异化翻译遵循目的语语言规范,会有意保留源语中的客观材料或采用目的语中的古词语,目的是为传播对象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经验;语义翻译策略是在目的语语言结构和语义许可的范围内,把源语中表达的意思准确地再现出來。都是重视原文形式和原作者原意(李佳实 李佳唯,2021)[10]。两者大同小异,都是重视源语形式和原意,避免将疑问变成目的语文化情境之物。文化背景不同引出的一系列翻译问题是文化负载词翻译过程中最有难度亦是最有魅力的一部分。

2.4 文化负载词研究文本

在近十年的文化负载词相关论文中,研究聚焦对象较为多样,覆盖面较广。经过初步分类,笔者将其分为现当代小说等文学作品,古典小说及诗词,民俗旅游文化及相关作品,影视作品,中医典籍及相关名词,国家形象及政治外交相关负载词,口译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及其他文本对象等八大类。其中文学作品的中的文化负载词研究占比最多,89篇;古典小说及诗词相关文本次之,75篇;之后为民俗旅游文化及相关作品64篇,影视作品31篇,中医典籍24篇,国家形象政治外交13篇,口译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8篇。

可以看出近十年国内研究的文本主要集中于文学作品的翻译赏析和对外宣传方面的文化负载词研究等领域内,大都属于较为传统的研究方向,即集中于文学文本、对外宣传的措辞、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文本的研究。在本篇文献综述所研究的328篇研究文献中,文献的研究对象为除书籍之外的其他媒介的数量极少,这也反映出近十年国内对文化负载词的研究之中缺乏对新兴媒体传播文化负载词的重视。对比传统的小说等纯文本展现的单一形式,影视、游戏等行业结合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模式,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张德禄,2009)[11]显然更加复杂且富有吸引力。且尽管脱离了纯文本的范畴,影视和游戏产业也依然拥有大量可供研究的文化负载词。在如今世界进入网络时代的现状之下,研究者认为对受众面积庞大、传播范围极广、传播体量也不可小觑的影视和游戏行业的文化负载词研究迫在眉睫,这也将成为未来学界对文化负载词研究的新主题。

3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使用文献计量法对近十年有关文化负载词的论文的整理对比可以看出,国内文化负载词研究在近几年进入高峰,研究的文本类型多样,涉及理论和视角繁多,但对其定义的探索逐渐减少。另外近十年国内对文化负载词的研究之中,有关新媒体传播,特别是游戏产业中文化负载词的研究较少。

引用

[1] 王文利,苏红莲.国内关于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文献综述[J].现代英语,2020(19):124-126.

[2] 张碧涵.巴金《憩园》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J].文教资料, 2019(12):3-5.

[3]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64.

[4] 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78-80.

[5] 包惠南.文化语境和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6] 郭帅.《边城》英俄译本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7] 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130-131.

[8] 武俊辉,邹霂瑾.关于生态翻译学若干问题的反思[J].上海翻译,2021(5):17-22.

[9] 朱肇曦.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会议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N].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23):74-78.

[10] 李正实,李佳唯.基于汉韩平行语料库的中国文化负载词外宣翻译策略[J].韩国语教学与研究,2021(5):126-131.

[11]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6(1):24-30.

基金项目:该论文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0220802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曼(1985—),男,安徽蚌埠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就职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陈利佳(2002—),女,广东连州人,本科,就读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许玉鑫(2002—),女,山东临沂人,本科,就读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王佩圆(2002—),女,陕西榆林人,本科,就读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猜你喜欢
文献文本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