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蓓,吴晶鑫
(安徽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新时代国家未来的建设者需要具备核心竞争力,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学生是新时代对我国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为我国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教育部在2014年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1],明确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指出:“完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制定覆盖全学段、体现世界先进水平、符合不同层次类型教育特点的教育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2]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具有体育学科特点满足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参照《课程标准2017》中的维度划分,可将其分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部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在继承《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精神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引领,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进行了完善和发展[3]。《课程标准2017》的发布新增了“核心素养”元素,实施几年来,相比传统体育教学的效果有待检验。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安徽省1440名高中生的问卷调查,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和一线教师的访谈,研究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现状、问题及提升路径。
本研究以安徽省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现状及提升路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皖北6所(亳州二中、涡阳一中、阜阳三中、颍上一中、宿城一中、砀山中学)、皖中4所(合肥寿春中学、肥东三中、滁州八中、定远中学)、皖南6所(屯溪一中、海阳二中、铜陵五中、正阳高中、芜湖十二中、南陵中学)共16所高中的144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和一线教师的访谈,分析当前安徽省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现状及其问题。
1.2.1 问卷调查法
(1)问卷的设计。参考《课程标准2017》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5级水平划分表”[4]和“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5]中关于体育学科的内容,以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一级维度为出发点,以每个维度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二级维度(如表1)。以每个一级维度的表现形式为落脚点,设计“安徽省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现状调查问卷”。
表1 安徽省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现状调查问卷明细表Table 1 Details of the questionnaire on the curren situ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re competence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nhui Province
(2)问卷的效度检验。为保证问卷的有效性,问卷设计完成后笔者咨询了7位在体育教学领域有较深造诣的专家、教师和教研员,填写问卷效度专家评判表对问卷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进行评判,检验结果显示此问卷有效性较高(如表2),另外对个别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综合考虑后对问卷稍作修改。
表2 问卷效度检验情况表(n=7)Table 2 Questionnaire validity test(n=7)
(3)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按照传统的安徽省地域划分方式,以长江和淮河为界把安徽省划分为皖南六市(池州市、铜陵市、芜湖市、马鞍山市、宣城市、黄山市)、皖中四市(六安市、合肥市、滁州市、安庆市)、皖北六市(亳州市、阜阳市、淮北市、宿州市、淮南市、蚌埠市)。皖北、皖中、皖南分别抽取3个、2个、3个城市,在每个城市随机抽取两个学校,其中市区和下辖县各一个,共16所学校,每所学校各年级发放问卷30份(男女生各15份)。利用安徽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抽测机会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发放问卷共1440份,回收问卷共1401份,回收率为97.29%,经筛选剔除无效问卷59份,有效率为95.79%(如表3)。
表3 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表Table 3 Questionnaire distribution and recovery
(4)问卷的信度检验。问卷的信度检验可以反映问卷的可信程度,本文运用重测法检验问卷的信度,第一次问卷发放两周后在皖北的阜阳市、皖中的滁州市、皖南的芜湖市各发放48份,共144份问卷,经编辑后把两次发放的问卷数据录入SPSS26.0系统,得出相系数r=0.88,说明调查结果有较高的可信度。
1.2.2 访谈法
本研究需要征求专家意见与建议,通过面谈和电话访谈的方式,对安徽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大学的多位专家进行访谈,以更深刻分析与理解安徽省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现状和问题,为提出提升路径而奠定基础。此外,对皖南、皖中、皖北的部分高中体育教师和教研员进行访谈,以了解有关教学和学校管理现状,倾听一线体育教师的诉求,以使提出的提升路径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安徽省高中生在运动能力维度中各素养发展不平衡。其中大部分学生体能状况一般,学生体能亟须增强;学生多种运动项目学习基本符合课标中必修选学要求;课堂上学生技战术学习一般,技术学习和战术理解需要加强,也验证了在技战术运用方面的不足;学生在赛事关注和体育展示方面情况相对乐观;学生竞赛参与情况不符合“常赛”要求。具体的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安徽省高中生运动能力维度现状调查结果(n=1342)(%)Table 4 The survey result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ports ability dimension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nhui Province(n=1342)(%)
安徽省高中生在健康行为维度各素养现状的总体水平较好,基本符合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健康行为维度的具体表现要求。其中体育锻炼意识、体育锻炼习惯情况普遍良好,但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计划的执行力不足;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良好,但近半数学生健康知识的应用还需加强;在情绪调控上呈现调节方式的多样性,但社会环境的适应尚有提升空间。具体的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安徽省高中生健康行为维度现状调查结果(n=1342)(%)Table 5 The survey result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ealth behavior dimension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nhui Province(n=1342)(%)
续表5
安徽省高中生在体育品德维度上的现状良好。其中在体育精神方面,学生顽强勇敢和体育精神迁移效用情况良好,部分学生比赛前信心不足;在体育道德方面,学生对拒绝使用兴奋剂的态度是普遍坚决的,小部分学生诚信自律和遵守比赛规则的体育道德有待加强;在体育品格方面,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团队合作、正确的胜负观等体育品格普遍良好。具体的调查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安徽省高中生体育品德维度现状调查结果(n=1342)(%)Table 6 The survey result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ports morality dimension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nhui Province(n=1342)(%)
体育教学过程是体育课实施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各环节设置是否合理关系到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质量,从教师访谈中发现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些环节的设置缺乏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引,经整理后具体如下:
首先,教学目标的设置应体现更多的素养元素。多数体育教师教学目标的设置只注重技能、方法,在强调运动技能学习和方法掌握的同时没有强调学生行为表现和品德表现所要达到的目标,仅体现了运动能力维度中的部分素养元素。其次,教学内容没有得到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选择多倾向于形式上运动项目的学习,运动项目中的技战术熟练掌握、体育展示等显性的教学内容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隐形的教学内容没有被挖掘出来。再次,教学方法与手段不够新颖。访谈得知体育教师多使用传统的以语言信息传递为主的讲解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动作示范法和演示法、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分解练习法和循环练习法。
在访谈中有专家认为:体育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缺少某些“媒介”,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一个过程,问题在于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出一些改变,促进“媒介”的形成。笔者认为: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是体育教学和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媒介,或称之为“软连接”。
体育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体育教学观念陈旧的表现之一就是部分体育教师还没从传统体育课中走出来,部分教师认为:“体育课就是教授运动技能”,这也说明了学生核心素养现状中技战术应用能力一般的原因,教师只注重教授运动技能,不注重技能的实际运用。体育教师缺乏特色教学策略。体育教师不仅要因材施教也要因“教材”施教,要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引领,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灵活创设体育教学策略。在访谈的体育教师中有45%的教师没有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创设教学策略,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各维度素养之间发展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与缺乏有效教学策略有关,若无针对特定教学内容设计的教学策略,隐藏在教学内容中的特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会展现不足或无法展现。
体育教师的教育缺失体育核心素养知识和理论。中小学体育教师主要来源是师范院校,当前的体育教师培养主要课程以教育学、心理学等一般科目,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保健学等专业理论科目,田径、球类、体操等专业实践科目,很少有针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专门开设课程的学校。
体育教师在职培训缺乏实践交流。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需要系统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支持,已具备的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运动技能、教学方法和手段在面对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体育学科教学时略显生硬,且体育教师在职培训多以讲座为主,实践培训相对较少。
体育教学评价是以特定的体育教学目的和相关的准则为基础,对整个体育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调查,评价其价值与优点,并加以完善。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多数体育教师认为现有的体育教学评价在评价功能上难以满足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引领的体育教学评价要求,主要集中在学习评价内容与指标单一、评价方式固化和教学评价主体单一等方面。
体育教学目标是通过体育教学要达到的结果和方向。《课程标准2017版》背景下的教学目标(下称素养目标)应在“三维目标”体系的基础上改进,素养目标是三维目标中各要素的具体化,明确指定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获得哪些成就。把学科核心素养的元素融入进三维目标体系,不是对三维目标持否定态度,而是在其思想基础上融入核心素养。三维目标与素养目标的联系如图1所示。各维度知识由点到面,力求教学内容与素养相互渗透,在体育教学内容上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目标的完成和人才培养质量,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学内容作为基础保障[6]。运动能力维度方面:夯实基础体能、技战术的学习和应用,培养体育展示、赛事关注习惯;健康行为维度:加强健康知识的掌握和锻炼意识与习惯的教育;体育品德维度:加强胜负观与合作意识的教育。
图1 三维目标与体育核心素养目标的联系Fig.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ree-dimensional goals and sports core competence goals
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重建,首先要求体育教师转变以学科为主以学生为辅的教学观念,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主的“学生本位”思想符合教育基础[7];其次体育教师要转变以教学为主、学生学习为辅的教学观念,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教学要真正做到:围绕立德树人;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渗透学科本质。以体育学科特点为抓手,以学科活动为依托的教学策略,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笔者看来贵在得法中的“法”不单单指教学方法,准确来说是指教学策略。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和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引入情景化策略、活动化策略以及自主化策略。
在学校体育资源管理层面,体育教学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两大类,其中教学环境的变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学,改善体育教学环境对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8]。可以采取改善物质环境,包括改善各种场馆与器材等;营造文化环境,文化环境既指学校的体育传统与风气,是一所学校在体育方面积累的带有普遍性和相对稳定的一种集体文化,也指体育课堂氛围,是班集体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气氛。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管理,推进体育教师队伍健康发展,教师资源配备上要根据在校学生数量或行政班数量配齐体育教师,减轻体育教师业务负担,解决体育教师因工作量较大造成的疲劳或工作积极性降低的问题;引进综合素质优异的体育教师和研究型教师,避免因体育教师综合素质低而影响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质量,还有助于增添体育教师队伍学术活力;促进体育教师间形成教学研究的合作氛围,在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发挥集体智慧,共克难题、共同进步,使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得以提高。开展区域校际交流合作,鼓励优质教育资源流动,学生有接触新教师、新环境的需要;优秀体育教师要发挥优秀教师的辐射功能。校际交流合作应从共享优秀教师、共建体育教学实践基地、共办运动竞赛三方面入手。共享优秀教师,每位优秀的体育教师都有特殊的教学风格,这种风格是多年学术沉淀和教学实践磨炼总结而来,扩大受益群体才是应行之举。学校间共建体育教学实践基地,倡导一定区域内的各级学校共同建立体育教学实践基地,学校间共建共享和共同管理。学校间共办运动竞赛,使学生的比赛经验得到丰富、技术得到实践,更结识了不同对手。
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层面,体育教师间的交流可以看作是一个“互助组”,是以体育教研室为基础以体育教师提高专业教学能力、分享教学经验和不足、共享教学新资讯为主要目标的线上或线下平台,教师间的相互学习、相互评价、相互激励可以深化教师队伍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在相互交流中稳步提升教师素养水平,对于新任教师的业务成长和老教师业务更新有积极作用。从培训体系上来说,要从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从需求端出发;从培训内容上应注重实践教学培训,体育教师身临其境,触发共鸣,在吸取教学经验的同时更容易做到举一反三。加强体育教师自身修研,助推自我专业发展迈入新台阶,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要体现自力更生的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体育教师要具备强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愿。关注体育教学研究新进展,具备对体育学科研究热点敏锐的嗅觉,对新研究的及时关注是自我专业发展的源泉。注重作为自我专业发展的基础的教学反思。拓宽修研渠道,体育教师要利用好信息时代带来的便利,积极学习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进行业务研修。
体育核心素养是我国适应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概念,体育核心素养是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综合。研究表明,安徽省高中生在运动能力维度中体能状况一般、技术学习和战术理解需要加强,健康行为素养和体育品德维度总体水平较好。教学过程缺乏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指引、体育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缺乏“软连接”、体育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核心素养理论和实践不足、体育教学评价反映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功能有限是安徽省高中生体育核心素养的问题所在。未来需要重视体育教师学科核心素养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并针对影响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因素,以科学合理的路径,提升高中生体育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