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鑫,贺灿飞※,王文宇
(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871;2.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
中国是农产品生产大国,同时也是农产品消费大国和贸易大国[1]。农产品出口贸易是中国出口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区域差异[2],对中国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农产品贸易研究关注到出口贸易的动态,主要通过二元边际的方法,对出口贸易进行分解。基于企业异质性的新新贸易理论,通过刻画不同企业的出口增长、进入和退出市场,将一国的出口总量分解成了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集约边际指出口沿着已有的贸易关系实现量的变化,扩展边际则意味着出口贸易关系发生变动[3,4]。目前,研究根据主题和需要的不同,一般从是否出现出口企业[5]、出口目的国市场[6]和出口产品种类[7]等角度来界定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出口贸易的二元边际分解,以动态的视角将贸易额进行了分解。而在贸易动态研究中,对具体贸易关系的变化研究也十分重要。贸易关系并非一旦建立就会长期持续下去,事实上,贸易关系在国际市场充满了不稳定性[8,9],已有研究基于贸易持续时间研究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发现中国农产品出口持续时间普遍较短,出口贸易关系非常不稳定[10,11]。因此,在农产品出口的动态研究中,需要对贸易关系的变动进行分析。
已有对农产品出口动态的研究,少有同时关注到二元边际和贸易关系变化。而正如前文所述,贸易的二元边际分解实际上与贸易关系对应:延续已有关系为集约边际,贸易关系变动的为扩展边际。因此,该文通过测度二元边际和贸易关系,对农产品出口动态进行研究。同时以往研究通常将多在国家尺度上进行[12,13],基于“产品—国家”尺度构建贸易关系和分解二元边际,未能考虑到中国内部的地区间差异。而中国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格局已经发生较大的变化[14,15]。生产是贸易的基础,中国国内农产品生产格局的变化,势必会影响农产品贸易格局的变化。因此,在尺度农产品出口关系和出口二元边际的同时,将测度指标细化,以加深对贸易动态在出口源地和出口目的国维度的时空演变
文章研究农产品出口动态,利用中国海关贸易库数据在“城市—产品—目的国”维度测算出口贸易的二元边际和贸易关系,在出口源地维度和出口目的国维度刻画农产品出口格局的时空变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发展提供启示。
贸易研究对农产品的范围界定及统计口径不一,通常使用的分类标准有SITC编码和HS编码。借鉴已有研究[16],在HS01~24的范围基础上,增加HS四位数编码为3301(植物精油)、3501(酪蛋白)、3502(白蛋白)、3503(明胶)、3504(蛋白胨)、3505(改性淀粉)、4101(生牛皮或生马皮)、4102(生羊皮)、4103(其他动物皮)、4301(生毛皮)、5001(蚕丝)、5002(生丝)、5003(废丝)、5101(羊毛)、5102(动物毛)、5103(毛废料)、5201(原棉)、5202(废棉)、5203(已梳棉)、5301(生亚麻)、5302(生大麻)的商品为农产品数据。
根据上述界定方法,在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2000—2016年)中提取农产品贸易数据,并进行预处理。海关数据库中含有进出口贸易额、贸易时间、产品HS代码、企业代码、出口目的国等信息,以企业代码的前四位作为出口记录的城市信息。由于研究时段中间发生HS编码的变更,因此统一将各年份的HS编码调整为2007年版本。为处理通胀问题,将贸易额数据作美元价格平减处理,得到以2000年为基期的贸易额。海关贸易数据库中包括了由贸易公司进行的贸易,贸易公司通常没有实际的生产活动,为了获取准确的出口信息,剔除了贸易公司的出口记录[17]。
1.2.1 出口贸易关系的界定
已有研究在“省份—产品—目的国”的维度,根据前后年的不同贸易状态,将贸易关系可以分为退出、进入和持续贸易[18]。该文在此基础上,细化至城市尺度数据,基于“城市—产品—目的国”的维度,将出口关系分为“进入”“退出”“在位增加”和“在位减少”,具体定义如表1所示。
表1 出口贸易关系的定义与界定
1.2.2 出口贸易额的二元边际
考虑到海关数据的特征,参考已有研究在“产品—目的国市场”定义贸易的二元边际的做法[13,19],在“城市—产品—目的国”维度将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做如下定义。
在t年时,城市i出口产品p至c国,出口额总共价值为Vi,p,c,t,若在t-1年时,出口贸易关系“城市i—产品p—c国”已经存在,则认为此贸易属于集约边际;否则,认为发生了新的出口贸易关系,属于扩展边际。
1.2.3 区位基尼系数
地理集聚程度是分析经济活动地理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维度,区位基尼系数是测算地理集聚程度的常用办法。区位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为[20]:
式(1)中,Xi是第i个研究区域对应研究指标的占全部区域单元的份额。μ=1/N,N为地区总数。区位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1,数值越大,说明区域间差距越大,集聚程度越高。
图1展示了2001—2016年中国农产品在二元边际上的出口额及对应的年增长率。根据前文所述方法,将每年的农产品出口额可以分解为集约的边际的出口额和扩展的边际的出口额。2001—2016年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高速增长,年出口额从83.38亿美元上升到372.28亿美元,年平均增速为10.49%。在2009年和2015年,农产品出口出现了负增长的现象,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乏力,一方面与海外市场经济不景气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国内生产成本快速上涨有关[50]。从二元边际构成上看,集约边际的贸易额一直占农产品出口的90%以上,而扩展边际的占比非常小。扩展边际的增速起伏非常大,较不稳定;集约边际的增速则较为稳定,作为农产品出口贸易主要构成的集约边际,其增速也体现长期下降的趋势。
图1 2001—2016年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二元边际情况
从出口关系看(图2),“在位减少”和“在位增加”都是对上一年出口关系的延续,两者之和占所有贸易关系数的49.37%,“进入”的贸易关系占27.47%,“退出”占23.16%;如果考虑当年继续发生出口的贸易关系(即不考虑退出),“进入”占35.77%,“在位”关系占64.23%。“在位”关系对应的是集约边际的贸易额,“进入”关系对应的扩展边际的贸易额,分析发现历年来“在位”关系不超过“进入”关系数的2.5倍,而集约边际的贸易额一直高于扩展边际的贸易额10倍以上,说明每一个“在位”关系的平均出口额远高于“进入”关系,再次说明了延续较为稳定的已有出口贸易关系是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主导。同时,“进入”和“退出”数量都有长期上升的趋势,在出口贸易关系上呈现出“大进大出”的局面,这与已有研究的结论相符[21]。
图2 2001—2016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关系
上文分析中发现,延续已有贸易关系出口的集约边际是农产品出口中的主要组成,新贸易关系建立的扩展边际在出口中的占比很低。但在考虑出口增长时,扩展边际依然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将出口变动在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进行分解。与上一年相比,“在位增加”贸易关系产生了贸易增量,“在位减少”则减少了对应的贸易额,两者都发生在集约边际。在扩展边际,“进入”建立了新的贸易关系,这些关系在上一年不存在,因此“进入”关系的贸易额即净增长,相对的“退出”关系使得上一年存在的出口关系在当年不复存在,产生了净减少,两者之和是扩展边际的净变动值。
表2是2001—2016年出口增长的分解结果,扩展边际的增加值在贸易增量中占比为21.92%,集约边际的增加值占比为78.08%,集约边际的增加值约为扩展边际的4倍。分析前文统计的历年出口贸易额时发现,每一年集约边际出口额的占比不足10%,2001—2016年平均占比为5%左右。与将出口增加额分解后的结果相比,可以发现,每一年的出口关系的扩展,对整体出口额的影响十分有限,但对于出口额的增长的作用不容忽视。已有研究也指出,贸易市场的扩展行为是出口增长的微观体现,具有十分很重要的作用[22]。
表2 2001—2016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增加额的分解 亿美元
在国内出口源地维度上分析,无论是二元边际的出口贸易额还是“进入”贸易关系数,中国农产品出口都形成了以东部沿海省份为主的的空间格局(图3)。2001—2016年大多数城市的农产品出口贸易额快速增长,这主要体现在了集约边际出口额的迅速增长上。前文已经发现集约边际的出口额是出口总额的90%以上。实现“进入”新贸易关系的城市数量也争夺,原先没有开拓新贸易的中西部城市也参与到建立新贸易联系中来。从地区分布看,山东省一直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第一大省的地位,在农产品出口贸易额和出口贸易关系的“进入”数也再次得到验证。其余东部沿海省份在农产品出口中也表现强劲。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额和“进入”贸易关系数表现出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扩散的趋势。
图3 2001年和2016年中国农产品出口源地分布(审图号:GS(2019)1698号)
进一步计算相关指标的区位基尼系数(图4),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空间格局相对集中,基于4个指标计算的区位基尼系数都在0.6以上。2001—2016年农产品出口区位基尼系数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出口总额、集约边际出口额、扩展边际出口额和“进入”关系数的区位基尼系数分别从0.83、0.75、0.84、0.75下降至0.76、0.62、0.78、0.62。已有研究发现粮食、肉业、水果、木材和渔业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格局的集聚程度有不同幅度的下降[23-26],出口格局的变化与生产格局相符。在空间分布中已经发现,尽管东部地区依然是主导农产品出口的区域,但中西部地区也在深化参与全球农产品贸易。这说明了,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空间格局集中度的下降,主要是中西部城区参与农产品出口的程度加深,缩小了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差距。
图4 2001—2016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在出口源地的区位基尼系数
图5在出口目的国维度展示中国出口的空间分布。中国对主要经济体的农产品出口额都有显著的增长,与全球多数国家和地区间建立了农产品出口贸易联系。中国农产品出口目的地主要为东亚、东南亚、北美、西欧地区,目的国的地理邻近性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因素。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与中国地理距离近,贸易交通成本低,同时日本、韩国是经济发达、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对农产品有较大的进口需求。北美地区的美国和西欧地区的荷兰、德国、英国等国家同样是中国农产品重要的出口目的国。从扩展边际出口额和“进入”贸易关系看农产品出口的开拓,东亚、东南亚、北美和西欧地区是农产品出口市场扩展的主要地区,同时在西亚地区、非洲地区有明显突破。
图5 2001年和2016年中国农产品目的国分布
类似地,同样使用区位基尼系数进一步分析农产品出口目的国的空间分布情况(图6)。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目的国分布属于高度集中分布。基于总出口额和集约边际出口额计算计算的区位基尼系数长期在0.85以上,扩展边际出口额和“进入”关系数的基尼系数分别在0.75和0.6以上。出口市场的区位基尼系数整体表现为下降趋势。进一步分析发现其背后可能的原因,一是主要贸易伙伴国格局的改变,日本在农产品出口市场中一家独大的地位不复存在,2001年日本和美国是唯二农产品出口额超过10亿美元的目的国,且日本是美国的3.5倍,到了2016年,出口额超过10亿的目的市场已经有5个,日本仍然是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市场,但与排名第二美国的差距明显缩小,约为后者的1.4倍。二是中国与更多国家建立了农产品出口贸易联系,与2001年相比,2016年有40个国家成为了中国的农产品出口目的市场。
图6 2001—2016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在目的国的区位基尼系数
同时考虑出口源地和目的国两个维度,选取2001—2008年和2009—2016年前后两个时间段,分东、中、西部统计出口到世界各区的农产品出口额(表3)。研究发现,中国农产品出口额的增长主要来自于东部地区的出口增长,占全国的73.73%。从增长速度看,中部增长最快,西部其次,东部第三。从农产品出口贸易额增长在世界各区的分布看,东部地区的主要增长市场为东亚(东部出口至东亚的贸易额增长占其贸易额增长的31.56%,下同)、东南亚(19.90%)和北美(15.16%),中部地区的主要增长市场为东亚(30.83%)和东南亚(26.90%),西部地区的主要增长市场为东南亚(37.43%)、东亚(17.20%)和北美(14.27%)。不同地区农产品出口额增长市场高度相似,而具体比例有所不同,说明了出口目的国的经济水平和地理邻近性是影响出口贸易增长的重要因素。
表3 2001—2016年中国东中西部出口到世界各区的农产品出口额 亿美元
类似地,统计东、中、西部的“进入”贸易关系数在世界15个区域的分布(表4)。在前后两段研究期内,中国农产品出口关系的“进入”及其增长主要来自于东部地区,而中部和西部的增长速度要快于东部地区。在空间分布上,东部地区贸易“进入”的目的市场为东亚、东南亚、西欧、西亚地区;中部省份的贸易市场扩展主要发生在东亚、东南亚、西亚、撒哈拉以南非洲;西部省份的扩展集中在东亚、东南亚、西欧。这说明了各地区扩展边际的出口市场的分布相对集中和结构的相似。
表4 2001—2016年中国东中西部与世界各区的“进入”贸易关系数 个
进一步分析分析出口市场结构,2001—2016年各市农产品出口至各市场扩展边际的贸易额占比聚类分析。聚类结果如图7所示,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属于第3类,其余几类城市的数量非常少,说明了城市的出口结构具有高度相似性。对属于第3类的大多数城市而言,扩展边际的贸易在全球市场的分布相对均匀,扩展边际出口额在东亚的平均占比为24.19%,在东南亚的平均占比为20.11%,是主要的出口扩展市场,其余地区不超过10%。除第3类城市外,其余各类城市的扩展边际的贸易额存在一个明显的主导市场:第1类城市扩展边际出口主要去向为东亚市场,占比超90%;第2类城市的扩展边际出口结构中,北美市场的占比超70%;对第4、5、6类城市而言,中亚、北欧、南亚市场在它们的出口市场扩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可能的原因是目的国市场的经济水平和地理距离的影响。
图7 中国各市出口扩展结构聚类分析(中国地图审图号:GS(2019)1698号)
该文关注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从二元边际和出口贸易关系的动态进行研究,加强了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整体情况和时空演化理解。主要结论如下。
(1)2001—2016年中国农产品稳定增长,农产品出口中集约边际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从出口关系看,农产品贸易呈现“大进大出”的局面,出口关系不稳定。扩展边际贸易在历年出口贸易额中占比较低,但依然贡献了20%左右的出口增长,作用不容忽视。
(2)在出口源地的分布上,国内农产品出口以东部地区为主导。入世以来,许多中西部城市深化参与全球农产品贸易的程度。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额和“进入”贸易关系数表现出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扩散的趋势。以区位基尼系数衡量的农产品出口集聚程度较高,长期呈现下降趋势。
(3)在出口目的国的分布上,东亚、东南亚、北美、西欧地区既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也是出口扩展的主要地区。“进入”贸易关系在西亚地区和非洲地区有明显突破。农产品出口在目的国维度集中分布,区位基尼系数整体表现为下降趋势。原因一是主要贸易伙伴国格局由日本“一超”变为东亚、东南亚和北美“多强”的格局,二是中国与更多国家建立了农产品出口贸易联系,入世以来与40个国家从无到有建立了农产品出口关系。
(4)同时考虑出口源地和出口目的国维度,发现东部地区与东亚、东南亚、北美间的出口额主导了中国出口额的增长,东部地区与东亚、东南亚、西亚、西欧间的“进入”贸易关系是中国农产品出口扩展的最主要部分。同时中国城市间的出口扩展结构高度相似,绝大多数城市的扩展边际的贸易在全球市场的分布相对均匀,东亚和东南亚主要的出口扩展市场。少数城市的扩展边际出口结构中以北美、中亚、北欧、南亚等单一市场为主导。
(1)延续已有贸易关系的集约边际依旧主导中国农产品出口,而在拓展边际上,存在出口贸易额起伏大、贸易关系“大进大出”的现象。因此,短期看,中国农产品的增长关键在于维护已有贸易关系,在集约边际实现“在位增长”。而从长远考虑,出口增长主要来源于集约边际时,容易受外部冲击而引起大幅波动[7],农产品出口需要在扩展边际有更大的发展,积极推动新产品、新市场的出口,努力避免出口关系的“退出”,才能实现农产品出口持续、稳定的增长。
(2)中国农产品出口以东部地区为主导的格局依然显著。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交通条件优越,但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发展的空间受限,需要更加重视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出口工作。中西部地区要因地制宜地挖掘本地特色农作物,积极开拓新的市场,深度融入全球农产品贸易中去。
(3)采取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降低出口风险。中国农产品出口目的市场高度集中,各城市出口结构高度相似,存在一定的贸易风险。同时,出口市场的高度重合会导致国内不同地区的相互竞争对抗,甚至导致出口产品质量的下降[27]。因此,在农产品出口过程中,各地需要采取出口市场多元化的策略,有意识地调整出口市场结构,积极开拓新的市场,逐步建立起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总体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