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背景下Vlog新闻的叙事特征及发展路径分析

2023-01-16 18:51
电视技术 2022年8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形式受众

李 艺

(郑州西亚斯学院,河南 郑州 451100)

1 融媒体背景下的Vlog新闻

1.1 融媒体

“融媒体”这个概念来源于媒介融合的理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于1978年提出的。“融媒体”不是指某个独立的媒体,而是一个将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相互整合的一种模式。在互联网时代,发展迅猛的新媒体平台,不断分割着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挑战着主流媒体的引导地位。国家高度重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指出“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要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1]。

1.2 Vlog的定义

视频博客(Video Blog,Vlog)也被称为视频网络日志。这种新兴的短视频形态,以影像代替文字和图片来撰写个人故事,上载至网络与网友进行分享。其时长通常在1~10 min,内容多为碎片化的生活记录,没有刻意的故事设计,强调去表演化、真实日常和鲜明的个性。在内容的打磨上,Vlog更加注重协调性、拍摄的审美格调以及高水平的剪辑技巧。美国导演KC被认为是最成功的Vlogger,从2015年起,他坚持每日发布视频日志,真正让Vlog这个概念开始流行起来。在国内方面,娱乐明星则是Vlogger最主要的实践者。随后各种平台开始兴起这种记录形式,同时也引来了新闻媒体的关注,Vlog和新闻开始走向融合之路。

1.3 Vlog新闻的发展历程

Vlog新闻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还很短。2018年博鳌论坛,中国国际电视台(CGTV)发布了一支Vlog新闻,这是国内主流媒体首次运用该形式,开始对“Vlog+新闻”的模式进行探索。2019年两会期间,Vlog新闻开始在我国广泛流行[2]。中国日报通过新人记者彭译萱的视角,以Vlog的形式记录她第一次报道两会的见闻。该系列视频自2019年3月4日全网播发,受到了年轻网友群体的热烈欢迎,形成了较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以致主流媒体“网红小姐姐”现象产生。系列报道视频多次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多家媒体转载报道。视频创新性地使用了“时政新闻+VLOG”的报道形式,在业界及学界受到广泛讨论。学术网站中国知网关于“两会VLOG”“中国日报VLOG”“小姐姐的两会初体验VLOG”等相关文章达458篇。系列视频在中国日报各新媒体平台发布后,传播量超过3 000万次,海外传播量超过600万次,共收到超过30万次的互动评论。

后期,主流媒体纷纷开始对“Vlog+新闻”的模式进行探索。人民日报、新华社对Vlog的运用,让Vlog成为时政报道的中流砥柱,掀起了一股Vlog新闻的潮流之风。

2 Vlog新闻的叙事特征

在融媒体背景下,Vlog新闻作为一种全新的短视频新闻模式,具备短视频主观性强、个性凸出、时长短、背景音乐凸显以及画面剪辑形式多样等特点。除此以外,Vlog新闻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叙事特征,具体可从叙事视角、叙事策略及叙事语言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叙事视角

2.1.1 主观视角

相比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短视频新闻,Vlog新闻自带先天性因素,即特别强调个人视角与体验,以拍摄者第一人称为主体,通过充满个人色彩的拍摄手法来记录生活[3]。Vlogger作为故事的讲述和分享者,结合视频拍摄画面和背景音乐,为人们提供一种沉浸式的在场感。这种间接经历的人与事又因为可以感同身受当时的氛围,经常会给人一种仿佛就在现场的感觉。同时,又便于受众更好地“进入”事件的空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当事人”,提升观看专注度。这种主观视角提供的“在场感”与新闻的客观性碰撞出新的火花,第一人称的口吻和近距离的拍摄角度拉近了屏幕前与屏幕后的距离,“我”的视角所产生的在场效应容易调动受众的情绪,更能让观众产生代入感,与拍摄者产生共鸣,体验与拍摄者之间微妙的陪伴感。

2.1.2 微观视角

Vlog新闻大多采用微观叙事方式,这主要体现在几乎所有的Vlog新闻的拍摄者都是推己及人,通过自己的视角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影响更多的人与自己的内容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传播效果。这种微观视角有时候比说教和教化更接地气,更令人信服。比如记者康辉,最早仅出现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中。但是当2019年11月康辉出现在央视新闻发布的“出行”Vlog中时,康辉在Vlog里真实自然的表现使得他的个人形象脱离了严肃刻板,变得更加鲜活可爱了[4]。因此,Vlog新闻微观叙事大多更适合报道软新闻或者选取硬新闻中的情感因素作为切入口。

2.2 叙事策略

2.2.1 以小见大

Vlog短小、精致、快捷的特点决定了它总是从细微处入手,以小见大。面对宏大严肃的选题时,宏观把握容易顾此失彼,丧失一些温度。而Vlog新闻总是通过微观视角捕获新角度,传递细腻的情感。2019年,中国日报通过新人记者彭译萱的视角,以Vlog的形式记录她第一次报道两会的见闻。该系列视频共分为5集,每一集的时长在4~6 min,并且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内容相对比较随意,包括个人心理活动、体验感受、两会现场的介绍和对部分政协委员的简单采访。这个系列的Vlog通过记者的视角和体验颠覆了以往两会报道的严肃基调和宏大叙事,真实展现了一线记者的日常,而且通过新人记者个人最朴实的镜头,真实报道两会这一宏大的主题,让受众看到了不一样的“两会”故事。

2.2.2 单向传播向情感共振

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作为“传者”手持麦克风,负责描述介绍新闻现场,受众作为“受者”只能单向地接受记者传来的声音。这种单向传播,受众缺乏的现场感和参与感,反映出传、受者地位的不平等。

Vlog新闻则不同。作为融媒体的新闻形式,它大多采用一镜到底的拍摄形式,在镜头下360°考量着记者的职业素养,也展现了记者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人格魅力。有人称这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将“采”“写”“编”“评”“播”能力集于一身[5]。但其实,Vlog新闻对拍摄者具备强大的包容性,并不要求必须是记者身份,也不要求如记者一般出口成章,只是真实地表现自己,传递感情,就可以收获受者的评论互动与情感共鸣。这种改变单项传播、向情感共振的转变,一方面可以提升传播效果,另一方面也升华了传播内容的主题。比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设的“王冰冰走街串巷带你看两会”专栏节目,就是用王冰冰个人的视角作为创新形式彰显“两会”主题。王冰冰大方爱笑的形象非常深入人心,提升了节目的传播效果,也收获了一大批受众的芳心,形成现象级的网络互动与讨论。

2.3 叙事内容

2.3.1 语言平民化

融媒体背景下,Vlog新闻作为短视频新闻的一部分,叙事语言一改传统媒体严肃晦涩的表达方式,所使用的语言相对口语化、平民化,甚至经常使用“新言新语”和“网言网语”。这种亲切、朴实、接地气的语言用来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强互动性,受到受众的追捧与喜爱。比如中国日报记者彭译萱“两会”系列Vlog第四集的名称叫做《如何拍出好视频?是时候“供出”小姐姐背后的那些人了|Vlog04》,用最贴近生活的表达取代日常严谨的新闻标题,满足了受众的窥探欲又显得生动活泼,贴合新人女记者的人物形象。大量网友认为这样的形式非常生动、接地气,让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更愿意去关注和了解全国两会,也让彭译萱和中国日报收获了一大波好感度。

2.3.2 结构碎片化

碎片化是指当前融媒体背景下,碎片化的内容更满足当前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要求。一方面,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获取信息的习惯已经发生改变,受众总是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有效的信息;另一方面,人们更加追求个性化,去中心化和多元化,希望看到更加多元、新鲜的内容。Vlog作为短视频的代表形式之一应运而生,其时长通常在1~10 min,内容多为碎片化的生活记录,没有刻意的故事设计,强调去表演化、真实日常和鲜明的个性的特点,能够满足当前受众碎片化的日常需求。

3 当前我国Vlog新闻的不足之处与发展策略

3.1 不足之处

3.1.1 焦点模糊

新闻报道都有一个主题,好的新闻报道还会在强化主题的同时升华价值引领。而Vlog新闻由于其自身第一视角的主观化特征,会弱化新闻报道的内容,导致人们的注意力分散甚至消解,也就是焦点模糊,从而忽视新闻报道本身而去关注拍摄画面的一些细枝末节[6]。比如Vlogger精彩的观点、完美的控场与表现过后,评论区讨论的是服装好看和口红色号等。这种Vlog新闻导致Vlog的形式没有为新闻报道加分,“Vlog+新闻”的融合形式没有产生互补或者共赢的效果。

3.1.2 泛娱乐化

一种新的新闻报道形式的产生,这种创新与突破必定会引来一大批年轻受众的喜爱与追捧。但人们的新鲜感一般只是三分钟热度,泛娱乐化让人们非常愿意接受新事物同时也会果断地抛弃旧事物。当前的Vlog新闻报道良莠不齐,作为主观性较强的新闻报道形式,人们很容易受到Vlogger的影响。这时,如果一些媒体只创新形式而未能深挖内容,做出一些缺乏深度的报道后,人们的注意力不再停留在获取信息上,而是如何吸引Vlogger的注意,甚至出现对Vlogger本人的关注超过了新闻报道本身,导致新闻报道主题弱化。新闻媒体和Vlogger如果不能及时发挥引导作用,沉溺于互动和大众的喜好中,就会丧失舆论引领和社会责任,导致媒体在主流价值引导的缺场。

3.1.3 内容同质化

作为一种新兴的融合新闻形态,Vlog新闻与其他新兴形态一样,会引导媒体纷纷尝试效仿,这样就会导致同一个选题的报道内容同质化[7]。比如利用Vlog的形式报道两会,这其实不是一个Vlogger个人的成功,是背后整个团队的辛勤努力和精心制作。Vlog新闻对风格设定、内容把握、后期剪辑以及综合表现的要求非常高,因为要和谐、自然、真实。这与规模化的产出不一样,因此需要的是内容层面的深度理解,然而有些媒体只能学到皮毛,将传统媒体的视频拍摄提上Vlog的标签进行报道,这种行为只会让内容批量化地生产,导致内容平平无奇,枯燥且无味。

3.2 发展策略

3.2.1 明确定位,深挖内容

融合背景下,新闻报道的形式多元多变,Vlog新闻报道一定要明确自身发展的定位,找准合适此种报道类型的选题,在此基础上深挖内容。深耕内容,需要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这包括前期策划的认真探讨,传播效果的目标设定,Vlogger自身的素质提升,镜头下自然真实的表现,拍摄和剪辑的细腻处理等。只有镜头前和镜头后的共同努力,才能保证Vlog新闻的最终质量。在创新的传播形式下,内容提升可以更好地表达和诠释创意本身,内容至上才是稳步提升质量、不断推陈出新的关键。

3.2.2 提升站位,培养人才

积极尝试和运用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并不意味着要迎合和满足大众的所有需求。作为新闻媒体,应时刻保持社会责任感,将引领社会主流价值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因此,所有新闻从业者要正确运用Vlog新闻这种新型传播形式,不断提升自身思想站位,发现和解决Vlog新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不断进步。另外,新闻人才的培养也应注意到新闻报道新形式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在为新闻行业输送人才之前,应对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相关的学生进行技术层面和伦理层面的锻炼和培养,以求更好地适应融媒体的时代背景。

3.2.3 打造品牌,技术提升

Vlog新闻不应该只是贴着Vlog标签的短视频。平台方和媒体机构应着力打造自身Vlog新闻的品牌,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化的发展。同时,还应该垂直细分Vlog新闻的领域,对系列Vlog进行分类、归类和精准投放,提升对内容层面的把关及筛选,最大化地提升传播效果,促进Vlog新闻向更加专业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融媒体背景下,技术的不断提升时刻提醒着相关工作者媒介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前,5G、VR、AR等技术的发展不断提升对Vlog新闻的要求。Vlog新闻要注意与新技术的结合,利用新技术搭上时代和技术的快车,实现弯道超越,助推今后的发展。

4 结 语

融媒体背景下,视频形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Vlog综合移动拍摄、分享社交以及沉浸式体验,在全世界风靡一时,之后在国内兴起,逐渐进入新闻领域。作为新型传播形式,Vlog新闻冲击了原有的视频传播形式,颠覆了固有的新闻、文本、图片的叙事形态,反映了时代和技术的发展对新闻报道提出的新要求。新兴事物需要在发展中不断修正,Vlog新闻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因此,媒体人需要深耕领域,及时认清不足,尽快解决困境;更要勇担责任,与时俱进,全力解决时代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形式受众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防台新闻报道与全媒体传播的“变”与“不变”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小议过去进行时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