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新能源行业真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了。不光是中国,在全球也是这样的趋势:风电、光伏发电占比快速提升,装机量也快速增长。这代表新能源作为一种未来发电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全球主流国家和区域接受。同时,这也展现了新能源的生命力,我相信它的整体增速还会越来越快。
此外,中国对新能源车的扶持已经有四五年了,2021年中国新能源车刚迈过10%的渗透率。未来,我们将100%渗透率作为理想目标,还有比较大的上升空间,我相信增长节奏会比过去几年更快。
我觉得格局没有发生变化。从数字上来说,受基数效应的影响,一个行业不可能一直维持翻倍的增速。不过,新能源车渗透率刚过10%,还没到谈论增速放缓的时候,仍然有一个加速的阶段。加速主要体现在绝对量的增加上,每一年绝对量的增加规模还是非常大的,增速会基于每年基数的不同而不一样。
其实,我认为,新能源车增速的变化是影响这个行业中长期逻辑以及股价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对于这个行业来讲,我们看到了它未来的增长空间,但过程中的节奏很难判断。但其魅力也更多地体现在它的节奏会超过大家预测。
2022年,全球光伏装机总量大概是250GW,有接近万亿的市场空间。加上风电,新能源市场空间超过万亿。到2025年,我们预期市场空间会在现有的基础之上翻倍。对于电动车而言,我们预期2022年全球产销量是900万-1000万辆,保守估计,到2025年可以翻倍。
2021年的新能源板块表现还是星辰大海的氛围,而2022年1至4月,股市波动较大,新能源板块也经历了比较大的调整。我个人认为,这次调整有一些短期因素的作用,例如疫情、俄乌冲突等,这些短期因素是无法预料的。但是,新能源行业的中长期发展趋势并没有发生变化。我们也看到了,随着战争形势的明朗化以及疫情的控制,6月份以来,新能源板块从底部反弹,整体表现非常好,但这是短期因素好转的反映。
再说估值,行业增速以及增速的确定性是影响行业估值的关键因素。如果一个行业能维持每年30%的复合增速,30倍估值甚至更高是合理的。如果行业增速下降,或者一些因素使得增长的确定性没那么高了,对估值的影响就会比较大。
展望2023年,从光伏、风电、电动车的全球需求来看,新能源行业增速至少在30%以上,未来,新能源板块估值还有一定的提升和修复的空间。
“缺芯少锂”是一个很现实的情况,也反过来说明,这个行业需求的爆发力的确非常强,供应链的一些瓶颈限制了需求的释放。其实,我觉得,这是行业趋势形成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很多行业都会这样。
对于电动车缺芯问题,我们在想各种办法去解决,比如说促进芯片的国产化等替代方案。同时,我觉得芯片行业的一些企业也会腾挪更多的产能来保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这也是一种解决的方式。
对锂来讲,这是一个资源品。资源品的补充和开发,的确需要比较长的周期,也存在比较多的不确定性。
从供需对比来看,这个因素一般会直接体现在对产量的约束,以及对价格的传导上。我觉得产业链都会有一个自身的平衡机制,比如价格过高时,一定会有一个平衡机制让它回归到合理的水平,当产量放不出来时,也会有一些补偿的机制来促进产能提升。
从目前来看,缺、少并不重要,我们看到各个产业链环节都在努力保证供应、满足需求,最终达到理想目标。我认为,只要这个节奏和趋势还在正常进行,就不会影响整个产业,股价自然会结合供应的瓶颈和环节去匹配。
我觉得供需关系的判断是非常难的。芯片的一些供给在海外,疫情的确影响了芯片产能的有效释放。疫情、需求爆发、战争因素等都会叠加在一起,影响这个行业的供需景气。如果疫情缓解了,一定会让一些因素变好,从而带来供给增加。
但是,当你的渗透率还比较低时,潜在的可开发需求非常多,某一个环节的充足释放,或者瓶颈的反转,对需求量的促进非常有用。
锂作为一个资源品,矿山的开发和正常有效产能的释放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同时,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还是比较高的。所以,我个人认为,锂的供给相对还是比较紧张的。
还有一个因素,量和价是联系在一起的,假如锂增多,供大于求,价格一定会有比较大的下降。这种情况下,风电、光伏、电动车成本会下降,使得新能源的需求会增加,又会进一步刺激锂的需求,这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反馈的过程。
量放得特别多时,价格下降,那么,一定会把需求再刺激出来,需求的刺激又对价格下降形成一定的托底,对供给的消化提供一个很强的支撑。所以,在渗透率比较低的阶段,这种相辅相成、互相支撑的效果会更加明显。
新能源行业的魅力就在于“新”。“新”意味着行业的变化是层出不穷的。所以,我们不能100%确定这个行業是怎么样的,只能做大概率的判断。不过,经过这两三年比较“高光”的发展,行业的格局的确相对比较确定。
新能源汽车上中下游产业链是比较长的。上游的资源可以根据矿产的禀赋、投产的规划、经营情况等判断投资价值,我认为上游可见度相对高一些,但也经常会偏离预期。以电池为代表的中游制造环节,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只要不出现技术的突变,格局的清晰度还是比较高的。
新能源车下游的格局变化相对较大。下游的车企是最接近消费者的,消费者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车企需要把握每个阶段消费者的特点,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公司,的确具有很强的电动车制造优势,有全领域布局基础,在车型的开发上也是步步抢先。但是我也相信,未来的车企还会有新进入者,目前一些车企的先发优势是存在的,但也会发生变化。以智能手机为例,从传统手机到智能手机,参与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之前有诺基亚、摩托罗拉,后面有苹果、三星,又有了华为、OPPO、vivo。消费者在变,需求也在变。
我们看到,新能源车参与方有传统的车企、新兴的造车势力,还有一些互联网企业、金融科技企业。未来,新参与者还会比较多,同时,我觉得竞争点会不太一样,既有电动化的空间,也有智能化、自动化的空间,后者空间会更大。
首先,对新能源行业的投资要有坚定的信念,波动中长期坚守。我也经历过新能源这10年的起起落落,但是从2020年开始,这个行业的长期目标确定之后,逻辑就更加清晰了,大家的信念也更加坚定。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未来的路会越来越好。
第二,相信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力量。专业投资人的确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会有实时的跟踪、深入的研究,来辨别行业的短、中期变化,投资的产出效率会更高。
我觉得新能源投资应紧扣量价齐升和成长性两大指标。
第一,任何环节,如果具备量价齐升的特点,其投资机会一定会很好。我们可以见到,供小于求,需求非常好,那么,价格就会一直攀升。对应到企业经营层面,它的单价、销量都会有比较好的表现。这一般出现在紧缺环节,比如说,电动车上游的资源品是相对比较紧缺的,再比如,光伏上游的多晶硅也非常紧缺。我觉得,对紧缺环节的投资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第二,行业成长性比较确定。这样的标的跟随行业成长,同时还能获取超额收益,这就是选各个环节的龙头公司。值得注意的是,要关注这个环节的格局是否比较确定。比如电动车里的电池,光伏风电的一些组件,还包括风电里面的一些零部件,其实都有自己比较好的逻辑。
从整个投资上讲,第一是量价提升,第二是格局确定,然后有超越行业平均增速的阿尔法,这两个标准对于大家选择比较好的环节或者比较好的公司有一定的帮助。当然,这都是动态变化的,每个阶段会不太一样。
因为多晶硅硅料这两年一直处于很紧缺的状态,随着量的释放和价格的降低,整个中下游会有比较大的利好。如果多晶硅的价格和量都有非常好的释放的话,我觉得对需求的支撑度会很高,那么,需求也有可能会超出大家的预期,这反过来又会支撑多晶硅的价格维持在相对不错的水平,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光伏行业的各环节都会受益于行业的贝塔收益,只是说细分逻辑可能会有所不同。
我对风电板块相对乐观。不过我看风电板块时,通常将两者放在一起。因为两者很多环节是相通的,例如塔筒、叶片、主机电缆主轴,只是说一个安装在海上,一个在陆地。
对风电行业,我觉得经历过2021年的陆上退补和2022年的海风退补之后,这两年行业的需求的确有一些波动,补贴退坡之后都会有影响。从目前的先行指标来看,因为风电成本降低比较快,其需求还是非常好的。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到2023年,风电行业的需求都会进入一个稳步发展的通道。
我认为储能的行业空间值得期待。中国光伏、风电刚刚走过了平价上网的拐点,意味着企业不需要国家的补贴,就可以纯市场化地发展。如果加上储能,又提高了风电、光伏的成本。未来,随着光伏、风电成本的下降,可以将一部分的成本空间让给储能。
在此背景下,我认为储能行业也是分产业阶段的。刚开始,我们可以把一些高价的量、必需的量做出来,这个增速已经很不错了。后面,等待新能源的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储能的空间就会得到一个爆发。
理想的新能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理想?产业自然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是不能阻挡的,就跟我们10年前也很难想象,现在对手机的依赖和使用会达到这样一个状态。
从行业渗透率来看,我觉得风电、光伏这种具有经济性的可再生能源,叠加储能,未来对整个能源的贡献会越来越重要,但我不能确定一定是100%的完全替代。
对于其他的标准,例如充电时间、速度、续航里程,我觉得都是可以动态地去解决,至少目前没有看到这些问题对行业的发展起到大的制约。
我们也看到电池、光伏技术在不断进步,风电成本也在不断地降低,我觉得理想的状态一定是在这个过程里不断地被重新认识,然后最终达到一个规模的量或渗透率,那就是我们比较理想的状态。至于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实现,或者通过什么技术实现,我觉得现在还没有明朗。但按照这个路径走,它一定会越来越明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