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历经三年疫情,医疗机构亦如是。那些将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在回到自己熟悉的病房时已经感到压力。药品和设备的成本增长如此之快,还要应对诊疗量的消减、医保支付的调整,他们所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比起新冠肺炎疫情前的2019年,2020年全国医疗机构诊疗总量少了近10亿人次,到2021年还少近3亿人次。这和之前预计的疫情最危急的时期过后,积存的诊疗诉求、疫情激发的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将给医疗机构带来一个需求高峰的预测相去甚远。
即便在人们将疫情已经视为常态的2022年,这一情况也未有明显扭转。2022年前五个月的数据显示,全国诊疗总量26.1亿人次,2021年这个数字为25.8亿人次。
虽然出行不够便利、线上问诊、长处方等,可能会拦住一部分患者前往医院就诊的意愿,但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研究说明,这两年就诊减少的这部分人次的健康需求是否最终解决,如果这部分流失的诊疗量进入医院,是否可以弥补医院的亏损。
按照有关部门的统计,2020年度有43.5%的三级公立医院医疗盈余为负,约四成的二级公立医院出现亏损。
诚然,在过去的两年,作为抗击疫情的主力军,全国1.2万个公立医院几乎全员投入一轮轮核酸检测服务,同时还投入大量资金购买防疫用品和设备,许多医院甚至不得不关闭非紧急护理。
然而,这还不足以成为医院经营陷入泥沼的理由。至少现在有一部分善于经营的医院,已宣称恢复到了疫情前的接诊量。更何况公立医院的收入除了医保支付和患者自付,还有来自财政的拨款。
新冠肺炎疫情对医院服务能力和运营效率的挑战只是一个开端,它可能还按动了医院运营红灯的那个按钮——现金流短缺、债务水平攀升。
这直接导致在抗疫最前沿的医务人员尽管付出很多,收入却在下降。他们服务的二级公立医院,2020年有一半资产负债率超过50%。在亏损医院中,有7.51%的资产负债率超过100%,在高风险中运营。这也证明目前医院门前的凋敝,只是被疫情放大了之后的医院内部运营问题的一个侧面。
公立医院负债问题如此突出,以至于2019年、2020年国家卫健委在三级和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中,将“资产负债率”作为监测指标。2022年2月又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机制,将“无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非流動负债的公立医院占比”纳入评价指标,禁止公立医院举债建设和装备。
医疗机构还不能将希望放在争取更多的财政补贴上,在财政拨款最好的2020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收到的补助,在总收入中也仅占比13.15%。实际上财政拨款力度在这些年一直在减弱。2015年-2019年,一般公共预算卫生健康支出中,对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从52.01%下降到49.63%。
而够不到政府补贴的民营医院在疫情中已倒下一批,未来只能在公立医院无暇做、市场供给不足的领域“拾遗补漏”。
这些挑战中的任何一项本身都令人担忧,更何况如今已是一个系统性问题。2021年提出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建立补偿机制和灵敏有度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为推动医疗机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然而,如果医院没有一个大发展的整体思路,还是很难走出困境。
回归本源,支撑一家医院竞争力的是对病人的救治能力、病人的就医体验,以及医护人员的稳定与成长。
正如医疗体系的决策者在新冠大流行初期加紧帮助维持医院的运转,以便它们能够继续为患者提供护理一样,现在也必须挺身而出,为医院提供一个内部治理机制改革的政策支持,帮助它们建立起与医改方向相契合的投入产出新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