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永涛
(河南技师学院,郑州 450007)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提高种植、栽培效率的有效方法。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为了保证其移栽密度,确保水稻高质高效,为满足农业发展需要,农业机械的应用深度也在日益增加,以此提高水稻生产的优势[1]。因此,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种植,不但改善了农业生产方式,也使得水稻质量得以提高,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意在通过机械技术贯穿至水稻生产的整个流程,具体如图1所示,其中包括育秧、耕作、插秧、田间管理及收获等过程,在此过程中可与诸多先进的农机技术结合应用,例如联合整地技术、侧深施肥技术、烘干清选技术等,该类技术都是当前水稻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的重要途径,不但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管理效益,并且从客观的长期发展来说对降低农业管理成本也有重要益处。就当前机械化应用状况而言,全国各地的机械技术应用程度参差不齐,如我国东北地区机械化生产应用的水平较高,而云、贵等地的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特别是在地势不良等小水田面积种植区域,农业经济实力薄弱,导致当地出现了难以购机的恶行循环,无论是生产效率,还是生产设备差异都十分显著[2],不利于我国农业的转型与发展。
图1 水稻全程机械化基础结构
水稻种植需要进行育秧处理,要根据生长习性淘汰残次秧苗,以实现高产优质目的。软盘育秧和双膜育秧是现阶段较为普遍的基本育秧技术,同时也可根据区域的降水量进行水式育秧和旱式育秧。水稻育秧可选择在晴朗的日子覆盖混合土,在培植后可观察秧苗的生长情况[3]。秧苗的品质决定了日后水稻的产量与质量。在实际育秧过程中,需通过种子处理设备、苗床准备机具、绿化炼苗设备、加温设备等,适宜的大棚内温湿度可以为秧苗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也更易起秧,从而为水稻秧苗栽插做好准备。
在进行插秧前,相关技术人员应对田块进行耕整地,并利用机具将田块进行耕翻、平整。水田机械化耕作的优劣与否,直接影响后续水稻插秧的质量。基于此,在耕作阶段要充分保证水田的“精耕细耙”,实现土地的充分“开发”。当前一般采用旋耕作业的方法,合理控制机械作业的旋耕深度。耕作一般应提早1~2 d进行,使泥土更沉实。在砂性泥土中,要做到边耙边插,避免水稻秧苗出现漂秧。进行耕作后的水田要实现大小均匀,且田块高低落差应当小于3 cm,田块泥土要做到上虚下实,保证在插秧作业中不陷机,机器插秧高度宜为2~4 cm,以保证水稻的根部被水田土壤全面覆盖[4]。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不同的地形结构,制订合适的插秧密度,应根据季节特性进行插播时间安排。基于水稻表现的生长习性可知,越早插秧则越早返青,同时也可使分蘖期及时。因此,在一定的水田面积中应明确水稻秧苗的插播数量,并根据区域、季节的也行选择适宜的插秧方法。
基于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要求,应契合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具有高适配度的插秧机械,最常应用的有手扶式插秧机和乘坐式插秧机。手扶式插秧机的工作效率可达0.15~0.35 hm2·h-1。进行插秧时,操作人员应时刻关注插播中水稻秧苗的密度,要实现秧苗覆盖率在99%以上。在应用插秧机时,操作人员应根据现场环境条件适当控制插秧速度,作业的技术参数也可进行适当的调整。
2.4.1 水浆管理
水浆管理是田间管理的核心内容,可通过适当调控田间水浆为水稻打造高质量的生产环境。基于水稻的生长所需,水浆管理可有效控制生产环境中的金属元素含量,能够将土壤金属氧化物所形成的环保问题加以改善,是减轻重金属造成危害的有效措施。同时,针对插秧机的作业性能与特征,要求机插时水量要适当,以避免底水过深漂秧、倒秧、空插等,减少漏插率,以确保足够苗数。
2.4.2 机械化施肥
新型机械化施肥技术是指,在稻秧一侧的土壤中进行定量施肥。在此过程中,主要应用两种机械:第一,高速插秧机自带侧深施肥机,该施肥机械是通过气吹达到土壤施肥;第二,加装侧深施肥机,该施肥机械主要是通过螺旋式的方法进行施肥。水稻机械化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为当前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能有效将插秧与施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减少额外的机械与人工消耗,同时能将土壤中的肥料最大化利用,使秧苗能有效吸收土壤中的养分,使秧苗茁壮成长,减少肥料浪费,全面提升生产效率。
2.4.3 机械化植保
水稻生产其中关键的防护环节就是进行合理的管控和处理病虫害等,使栽培的水稻在丰收时期达到较好的产量和品质。为适应农业可持续生产的需要,在病虫害暴发前应提早进行预防,首先,针对害虫的生长习性,及时使用药剂对害虫的幼崽卵进行防治,减少病害的发生。其次,根据水稻生长发育阶段对病虫害实施防治措施,并按照规定合理选择杀虫剂的使用浓度与用量,规避药物对水稻的抑制生长作用。在实际应用中,常规的农药喷洒都是通过小型喷雾机开展的,常会出现喷射速度不均匀、工作效率低下等情况[5]。基于此,现阶段常采用植保机进行自动化作业,高效的植保机器不仅效率高,同时可以减少对身体产生的危害。在植保作业时应注意,要选择在自然风风速适宜、天气好的情况下喷施药剂,植保机操作人员应在上风口处进行操作,风力大于4级的天气暂缓作业,风力大于6级的天气严禁作业,雨天严禁飞行。作物高度应低于操作人员的视线,操作人员能观察到植保机飞行姿态。
水稻机械化收获,在进行收割前应对机器进行检查,避免在收获阶段由于机械故障而影响作业效果。收割机操作员应具备相应的收割机驾驶运行经验,并针对不同的地形条件、地势、土壤湿度和水稻长势,选择适当的行进路线、行驶车速,才能获得最佳效益。在实施水稻机械化收获时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在转弯和田间移动时要保证身边没有车辆及无关人员,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其次,对倒伏量较严重的地方,通过安装“扶倒器”和“防倒伏弹齿”装置加以扶正,在进行水稻收获。最后,规范化作业。如全喂入式水稻联合收获机损失率≤3.5%、破碎率≤2.5%、含杂率≤2.5%、茎秆切碎合格率≥90%,收获机作业后无油料泄漏造成粮食和土地污染[6]。
第一,需要较为成熟的机械化种植技术支撑,构建相对完善的规模化栽培方式。基于此,在引进和应用全程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方法时,相关技术人员应持续完善种植技术,在提高经济收益的同时,减少工作成本的消耗。第二,在研发机械化种植技术的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唯有不断满足实际需求,才可以产生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而在提升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水平的时候,唯有得到农户认可的机械化种植技术才能得到更好地推广。综上所述,在推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多元应用中,重视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应用价值。
农业发展的新时代要求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就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而言,产业化、市场化是现阶段有效的方法之一。水稻种植大户大多采用规模化种植方式,倘若持续挖掘市场开发潜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技术的普及必然就会更高效[7]。例如农业机械化合作社,可以通过租赁土地作为种植大户和发展机械化种植技术之间的纽带。在合作社内,经营者可针对不同的农民群体的需要,给水稻种植大户提供差异化的套餐产品,例如提供从育秧到收获的一体化作业等,这样可以提高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的应用。
在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市场持续发展的推动下,种植户选择机械化生产的几率大大提高,同时地方政府若能给予一定的惠农政策,农业机械化种植技术将进一步发展[8]。例如,政府部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可为农户提供机械化种植技术前提下,给予种植户资金补助或者免费种子发放,以减少种植户的投入,提高种植户的种植热情。另外,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种植户可能会认为机械化种植会不利于水稻的生长,还要支付额外的机械费用,在此时,若相关政府部门能为此类心存疑虑的种植户提供知识讲座,为其普及知识,将会有更多农户选择机械化生产技术,以此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基于农业机械化技术的迭代发展,水稻全程机械化的普及推广不但需要农机人员的技术力量和农机研究人员的创新精神,也要求广大农户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技术观念,勇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桎梏,积极应用先进机械技术,以此促进水稻种植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