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晋
(广州博物馆 陈列研究部,广东 广州 510045)
广绣历史悠久,距今已有3 000多年。作为粤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广绣用线巧妙、风格独到,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是传统刺绣中的一朵奇葩,其中金银线绣工艺更具代表性。早期的广绣以实用为主,随后发展为实用及装饰兼具;明清之后,广绣逐渐成为艺术品,工艺日臻成熟,并且出现了各种装裱形式。近年来,有学者从造型艺术、演变历史、传承与发展等方面对广绣进行研究,其中对于广绣技法与纹样的探讨尤为深入,为研究广绣的艺术特征奠定了理论基础。然而,现有成果中有关广绣金银线绣相关技法的研究较少[1]。文中通过梳理文献资料、考古实物,从针法、图案、色彩等方面研究了广绣金银线绣的工艺特色,从艺术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广绣金银线绣的地域特色,帮助人们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进行保护、传承和创新。
据考,2 000多年前,广东便已种桑养蚕,到12世纪开始形成了以珠三角为中心的蚕丝基地。在独特自然环境和地理优势下,广绣应运而生。《杜阳杂编》载:“唐永贞元年……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如毫发”[2],从中可知,早在唐代广州绣娘卢眉娘便已能在一尺绢上绣出7卷《法华经》,且字体如粟,细如毛发,点划分明。金银线绣在唐代已出现,也称“钉金绣”或“盘金绣”,以金线为主,辅以彩线刺绣,绚丽夺目,雍容华贵,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开元(713—742年)、天宝(742—756年)年间,宫中绣女个个“山花插宝髻,石竹绣罗衣”,可见当时刺绣规模之壮大。民间女子也有自己的奇巧心思,绣出的绣品别具特色,她们在衣裙上用金银线绣花卉、凤鸟图案,构图活泼,设色明亮,展现了唐代盛世繁华的别样风貌。宋代的舆服制度和当时兴旺的民间节日活动促进了纺织与刺绣业的发展,及广绣金银线绣工艺特色的形成。
明代,广绣制品大量出口,正德年间已远销欧洲。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倡导成立英国刺绣公会,从中国进口丝绸及丝线,加工贵族服饰[3]。随着广绣逐渐成为西方贵族服饰的时尚元素,广绣金银线绣技艺也得到了发展和创新。1957年在广州东山戴缙夫妇墓出土多件刺绣精美的金银线绣服饰,说明了明代金银线绣在质料、花纹与针法等方面都具有很高水平(见图1)。明人朱启钤在《存素堂丝绣录》中记述:广绣绣品“铺针细于毫芒,下针不忘规矩,器之弇侈,纹之隐显,以马尾缠作勒线,从而勾勒之,轮廓花纹自然,工整明显,针眼掩藏,天衣无缝。”[4]由此可见明代广绣的工艺水准已独树一帜。
图1 明戴缙夫妇墓葬出土的金线绣麒麟补子Fig.1 Gold embroidered kirin buzi unearthed from the tombs of DAI Jin and his wife in Ming Dynasty
清乾隆年间,仅限广州“一口通商”,广州商业、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在此背景下,丝织业有了长足发展,广绣商品化生产也得到迅猛发展,产品行销海外,并成为紧俏的外销商品(见图2)。此时的金银线绣经过数百年的积淀,以多样的针法、绚丽的色彩、饱满的构图等艺术特色著称,地域特色越发明显[5]。金银线绣行业语称“翎毛夹金绣”[6],其将绒、金、银等多种材质相结合,重点将盘金绣与丝绒绣在材质和工艺上进行混搭,营造出独特的刺绣肌理和视觉风格。
图2 清代外销货中的广绣金银线绣Fig.2 Guangxiu gold silver thread embroidery in export goods in Qing Dynasty
民国初年,广绣绣制出现男女分工,男工称为“上手工”,主要刺绣人物五官、衣物褶皱等重要部位,女工称为“下手工”,仅按图纸以平针简单刺绣局部,男女绣工的协同并进对广绣金银线绣的改进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当时的花佬(男绣工)已屡有创新,同时画家的参与促进了广绣的进一步发展,绣画作品多次获奖。广绣代表性传承人有黄洪、许练成、余德、黄妹、陈荷影等[7],其中陈荷影(1903—1987)更是以擅长金银线绣而知名[8]。陈荷影在传承母家数代积累的粤绣技艺基础上,用二针企鳞法绣大龙,创虚卜龙凤绣法,同时对传统金银线绣的三连花等技艺更是运用娴熟、别出机杼,所绣的龙鳞、凤翎均圆圈精细,色泽鲜明,获得业内盛赞。但受社会背景以及物质条件的影响,民国以后的广绣金银线绣整体上还是呈现出没落的迹象。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侵占广州后,社会百业萧条,金银绣绣品销路大减。抗战胜利之后,广绣金银绣又稍有恢复,当时的绣品基本分为7类:全金绣品、绒金绣品、羽毛绣品、棉线绣品、丝线绣品、洋金绣品及垫棉绣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外贸出口封锁禁令,广绣产品出口锐减。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广州刺绣业成立了合作社,当时出现了大批体现广绣艺术风格的绣画,如陈荷影的《钉金花篮》、许炽光的《天女散花》、余德师徒的《锦鸡牡丹》等。此外,这一时期金银线绣工艺发掘了失传已久的“锦上添花”针法,制作出金银绣绒衣外套、金银绣长衫礼服等服饰产品。
近年来,广绣再次回归人们的视野并依托国家的支持政策得到新生。2006年,广绣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陈少芳、许炽光、梁桂开、陆柳卿等为代表的一批广绣工艺美术师传承和复兴金银线绣等广绣技艺,广绣金银线绣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其文化价值被不断挖掘,广绣金银线绣的传承与发展步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金银线是一种棉线外包金箔或银箔的线,是广绣金银线绣的主要绣线。金银线绣工艺是将金线或银线依据画稿摆放在绣地上[9],以绒线固定,用不同的绒线表现物象的色、光、影,绣品绚丽夺目。金银线绣虽不是广府独有,但相比其他地区,广绣金银线绣针法最为丰富,常用的有凸绣、平绣、贴花绣、绕绣、织锦、编绣6类,又可细分为12种[10],具体见表1。
表1 金银线绣针法类型和工艺Tab.1 Types and techniques of gold silver thread embroidery needle
表1(续)
广绣刺绣题材有花鸟鱼虫、龙凤、寿星、八仙、麻姑、博古器物等,其中龙凤图案最具代表性[11]。广绣的纹样都有其内涵,按寓意特点大致分为谐音类和象征类,表达着人们的情感和文化观念,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形成了“画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艺术特色。例如鱼寓意着年年有余,花生、石榴象征多子多福,猫和蝴蝶、桃和桃花象征长寿,孔雀象征着吉祥与和平(见图3),莲藕荷花象征因合得藕、天赐良缘,这些寓意被普遍接受,并运用保存下来。此外,广绣在构图上力求饱满,内容丰富,若有空隙则会通过物象来补充,使绣图既富有变化又有统一的布局[12]。市井中人常说“钉金,绣中之富贵者也”,这也是昔日王服、官服常用金银绣的原因。
图3 清末金银绣孔雀纹样Fig.3 Patterns of peacock with gold silver thread embroidered in late Qing Dynasty
传统广绣色彩丰富,擅用补色,绣面丰满,通常色彩运用有“威彩”和“淡彩”两种形式。广绣金银线绣采用的是俗称“威彩”[13]的表现手法,表现出隆重、热闹、欢乐的色彩氛围,与广绣中“淡彩”的表现风格对比分明。“威彩”讲究“所见即所得”,善于还原甚至渲染、夸张自然存在的色彩。“威彩”的明度和纯度较高,强调色彩的真实性、直观性,具有极强的装饰性、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见图4);而“淡彩”善用色调接近或同色系色彩搭配,表现出细腻典雅、含蓄内敛的艺术效果[14](见图5)。广绣金银线绣中,色相丰富、色调鲜明的“威彩”形式更适合光泽度强的金银线绣,因此在金银线绣作品中,“威彩”的色彩搭配更常见,被广泛应用于喜帐、嫁衣、神幡、挂画、门帘、窗帘等绣品中。广州博物馆藏民国状元坊裕泰造和合二仙“中外信孚”排金银线绣喜帐如图6所示。图6绣图由金银线、绒线结合绣制,构图既有变化又统一协调,题字空隙间以翩翩凤鸟、喜鹊穿花、白羽仙鹤等吉祥题材的绣图补充,绣面饱满匀称,色彩华丽浓艳;边饰引入镶嵌亮片技艺,将金银线绣图烘托得光彩夺目。金银线绣光泽度强,受外部光线影响较大,易使色彩最终呈现的效果不理想。从17世纪开始,广绣金银线绣逐渐与西方艺术融合,金银线绣在色彩处理上向写实和立体转变,并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工艺美术品和装饰艺术品的修饰中,金银线绣的色彩得到提升。
图4 20世纪50年代广绣挂画(局部)中的“威彩”应用Fig.4 "Awe inspiring colors" in the hanging paintings of Guangxiu (part) in the 1950s
图5 广州博物馆藏清末象牙骨广绣花鸟纹文人折扇中“淡彩”的应用Fig.5 "Light color" in the folding fan with the patterns of flowers and birds on the Qing ivory bone collected in Guangzhou Museum
图6 广州博物馆藏民国时期状元坊裕泰造和合二仙“中外信孚”排金银线绣喜帐Fig.6 Yutai and two immortals "Chinese and foreign trust" row gold silver thread embroidery in Guangzhou Museum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
与其他三大名绣不同,在古代的广绣行规里存在“传男不传女”“只认男不认女”的说法,女性刺绣艺人的地位低下,甚至一度遭到歧视。在广绣的语境里,人们习惯将男绣工称为“花佬”(见图7)。在清代,广州的刺绣业已经有了较严格的生产工序和较为明晰的分工体系,当时的行会规定只有男工才能加入行会,所以形成了“花佬”一统广绣的局面。在晚清广绣鼎盛时期,“花佬”曾多达2 000~3 000人[15]。为节省绣品制作时间,通常采用分工协作的方式,将制作工序分为“上”“下”两种,第一道由女绣工刺绣,仅按图纸以平针简单刺绣,第二道由“花佬”刺绣重要部位,如人物五官、衣物褶皱,飞禽走兽的嘴、爪、羽翎等。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男工“花佬”逐渐退出刺绣舞台,女工成为主力军。
图7 民国时期广东刺绣的“花佬”Fig.7 "Hua lao" embroidered in Guangdong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 of China
明代戴缙夫妇墓出土的金线绣麒麟补子(见图1)和清代节庆寿诞的礼服(见图8)均为色彩艳丽、华贵庄重的风格,且从广州博物馆馆藏服饰看,日常服饰基本不采用金银线绣。至民国时期,广东粤剧发展至鼎盛,促使广州的广绣戏服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广绣金银线绣视觉效果强烈,在舞台上光彩夺目,被大量运用在戏服制作中,粤剧戏服的需求使金银线绣工艺得以延续。民国时期麦啸霞所著《广东戏剧史略》记载:“粤尚顾绣,大率金钱为贵,于是金碧辉煌,胜于京沪所制:自欧美胶片输入,光耀如镜,照眼生花。梨园名角,竞相采用,奇装异服,侈言摩登,斗艳争妍,渐流诡杂。”[16]当时粤剧戏服商家打出“顾绣”招牌,在工艺上融合了绒线绣和金银线绣的艺术特色,并创新性地引入了亮片、珠片等珠绣技艺,将金银线绣服饰烘托得金碧辉煌、华贵至极[17]。金银线绣绣制的纹样大致分为两类:①日、月、水、云、鸟兽、花卉等自然风物;②好兆头的字形及物品,如“卍”字、“寿”字、金钱、锁、如意等(见图9)。广绣手工艺人具有博采众长、开放兼容的艺术品性,使得广绣戏服造型与纹样装饰集京剧、昆剧、越剧等剧种戏服之所长,又充分吸收了西洋服饰华贵艳丽的艺术风格,运用广绣金银线绣技艺使广绣戏服光彩华艳,形成既对比明显又搭配和谐的地方风格。
图8 广州博物馆藏清代红色暗花缎地金银线绣凤戏牡丹纹女褂Fig.8 Qing Dynasty red dark satin floor gold silver thread embroidered phoenix play peony grain female coat in Guangzhou Museum
(a)广绣蟒 (b)戏服大靠 (c)大靠局部图9 广绣粤剧戏服Fig.9 Guangxiu Yue opera costume
刺绣语言与绘画、设计语言有一定区别,刺绣以手工技艺为主导,绣工的针法、针路、用线、用色,施绣的每一丝绒线,都会对绣画产生影响。纹理是刺绣的语言,如同绘画中的笔触,传达着刺绣者的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纹理清晰是广绣金银线绣工艺显著的标志之一。金银线绣画施绣行针时一般借鉴物象的自然形态,使纹理与物象更加贴合,绣画内容真实感强,称为“像生”;也有从装饰性角度设置纹理的,表现手法更为个性,称为“象形”“神似”(见图10)。针程是指广绣针步的走向和距离,针步长短决定绣画的灵动、精细,要求条纹间距整齐匀称、清晰圆润。针程是建立在纹理基础上,与纹理密不可分,需要按照纹理的方向和结构来确定距离和宽度(见图11)。广绣工艺讲究“一寸十三咬”,可看出其针程的严谨性。为使绣出的物象有质感,广绣金银线绣常在物象间必要处留白来表现和概括物象,称为留水路,也是广绣金银线绣区分于其他绣种的标志。留水路使物象清晰、明确,富有韵味,类似国画中的勾边(见图12)。留水路工艺从审美角度,彰显了广绣强烈的装饰风格;从工艺学角度,耗时、耗工,技术要求高,是广绣技术的精华。刺绣操作的手势习惯称为手宝,手宝对绣品的质量影响较大,是保证绣品平、齐、顺、光、亮、密、净、匀的基本操作技巧。手工艺人的手宝多为天生潜质,后天很难养成,所以师傅培养徒弟时,会根据徒弟的某些手宝特长而重点教授某方面的技艺,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10 清末广绣金银绣画局部Fig.10 Part of Guangxiu gold silver thread embroidery painting part in late Qing Dynasty
图11 20世纪上叶广绣金银绣挂画局部Fig.11 Part of Guangxiu gold silver thread embroidery hanging painting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图12 20世纪上叶广绣品的留水路工艺和现代广绣金银绣挂画(观赏绣)Fig.12 Water retaining technology of Guangxiu products in the early 20th and modern Guangxiu gold silver thread embroidery hanging painting (ornamental embroidery )
广绣金银线绣基于广绣发展而来,已成为闻名中外的特色刺绣工艺。同时,广绣金银线绣也是构成和打造广绣地域特色与艺术风格的重要构成要素。经过传承与积淀,广绣金银线绣已形成了细致考究、题材多样、“威彩”为主、华贵艳丽、像生施绣等特色,极具装饰性和艺术性。但从其成品类型即应用领域来看,广绣金银线绣主要适用于喜帐、神幡、挂画、门帘等传统物品,然而此类物品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已基本消失,因此当下的广绣金银线绣更多是作为一种装饰技法对工艺美术品和装饰艺术品进行修饰。使用是最好的传承,当下的文博工作人员、刺绣传承人、文创设计品牌等在保护和传承广绣金银线绣的基础上,需更多地关注和研究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通过创意设计的方式将广绣金银线绣这项极具装饰性和艺术性的刺绣技艺应用到现代生活产品中,从而更好地将其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