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11”福岛核事故不仅是日本人民的一次重大核灾难,而且已成为全世界核电界须深刻反思的教训。福岛第一核电站在这场大地震和海啸中损毁,数十种放射性物质大量泄漏。这些放射性物质污染了福岛周边的一切,包括草木、土壤、物品,甚至是细小的灰尘和空气,还有核污水,即放射性液体。
人们对核的恐惧心理,往往是由于对核知识知之甚少,加上道听途说、以偏概全、偏听偏信。伴随着核电的发展,尤其是出现核事故、核灾难以后,有关核电安全的问题更加凸显。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建设之初,与之毗邻的香港就有百万之众联名要求停建缓建;浙江秦山核电站动工之初,也曾在海盐引起很大的恐慌,当地的一些居民甚至准备外迁;江苏连云港田湾核电站因为引进的是俄罗斯的核电技术,也曾引起人们的质疑……可以说,中国核电起步之初,就承受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每迈出一步,几乎都是负重前行。对于核电,专家们的看法几乎一致,核电其实是最清洁、安全的能源,核电站的安全有充分保障。除了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设施有设计缺陷外,很多核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工作责任事故。人们对发展核电的一些担忧,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它能时刻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提醒我们,有必要通过科学普及等方式,让大家更多地了解核电,从不同侧面大力支持中国的核电建设。
随着国内核电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高潮,尤其是公众安全意识的不断提升,公众对于核安全的关注必然要更深一层,公众的参与已经成为推动核电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些发达国家,有专门研究与公众沟通的机构,公众的意见和要求往往事关核电站存留,核电发展迅速和与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分不开。要加速发展核电产业,如果缺乏公众的积极参与是难以想象的,因为发展核电产业事关国计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