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区海岸带河道生态修复规划及工程实践研究

2023-01-14 08:37雷竹锦黄亮俊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22年12期
关键词:镇海区海岸带砌块

雷竹锦 王 骏 黄亮俊

(1.浙江广川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5200;2.宁波市镇海围垦工程有限公司,浙江 宁波 320000)

海岸带(Coastal zone)既有海陆交界的特殊性,又有其得天独厚的地质资源和自然空间资源[1-2]。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工业化发展,海岸带沿线的自然生态资源破坏日益严峻(包括采砂、强风、盐雾等),使其原有的自然风貌失色,环境生态呈现明显的脆弱性,随之而来的自然灾害问题时有发生。生态修复(Ecological restoration)是对海岸带空间规划的有益补充和完善,从而使其与人类和谐共生,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李杨帆等[3]以海南木兰湾海岸带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韧性的适应性演化理念对海岸带进行生态修复规划,利用空间叠加法将该修复区分为适度开发区(14.6km2)、限制开发区(人工辅助5.1km2,自然修复57.8km2)和禁止开发区(15.2km2)三类,研究结果表明,适度开发区(占规划总面积的15.8%)在加强现有生态保护的基础上,采取集约型的低影响开发模式,合理利用沙地资源,使其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限制开发区主要辅以人工生态修复(占规划总面积的5.5%)和自然恢复(占规划总面积的62.4%)措施,持续观测区域生态变化,必要时采取局部干预;禁止开发区(占规划总面积的16.4%)纳入生态红线保护,主要采取生态工程措施进行重建修复;叶有华等[4]提出了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海岸带生态修复框架,构建大湾区“一核一区一群一流域”的海岸带修复系统新格局,这对促进大湾区的生态系统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研究区概况

镇海区地处宁波市东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区内雨水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442.0mm,最大年降雨量2106.2mm(2015年)。区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部为山区,平原地面海拔在1.8~2.6m之间,镇海大部分为滨海、平原,成陆较晚,原为近陆浅滩,经历代围涂造田,成为平原百川。

镇海区内大部分河网东排入海,也有部分河网南排入甬江。镇海河网主要有中大河、前大河、沿山大河、万弓塘河、江北大河和滨子港,山区建有十字路中型水库1座,东部沿海建有岚山中型海涂水库1座。镇海区属甬江流域干流区,有排水闸4座(澥浦大闸、新泓口闸、张鑑碶、清水浦闸),分别向杭州湾及甬江排水。其中澥浦大闸和新泓口闸排入杭州湾,张鑑碶、清水浦闸排入甬江。

2 生态修复原则

2.1 功能性原则

镇海区海岸带河道生态修复,要实现功能性发展以及海岸带生态环境修复,解决河道排涝问题,实现河道生态的有效协调[5]。在修复海岸带河道生态时,在保证绿地植物能够适应区域环境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满足功能性要求,并保证植物的配置能够满足城市绿化观赏的要求。从经济层面出发,可以选择低开发设施的耐盐碱植物,从而降低生态修复成本的投入。

2.2 景观多样性原则

镇海区海岸带河道生态修复,要实现景观的多样性,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实现海岸带河道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6]。在进行景观多样性选择上,一定要符合生态发展的需求,满足自然生态系统调节的趋势,在不同层面上进行系统性的搭配,并结合美学等,在植物的疏密程度上进行严格的设计,从而实现海岸带河道生态整体景观的丰富性,并满足海岸带河道生态发展的需求。

3 河道生态修复整体规划目标

镇海区海岸带河道生态修复整体规划以生态融合为目标[7],发展宜业、宜居镇海区海岸带,将海岸带生态修复与海塘工程相结合,利用已有基础,整合水利资源与自然资源,实现海岸带生态修复。进一步推动海岸产业发展,改善景观环境与生物栖息环境,突出减灾功能,并配套文化休闲产业,联合规划配置周边交通及旅游景点。图1为镇海区海岸带生态修复规划鸟瞰实景。

图1 镇海区海岸带生态修复规划鸟瞰实景

4 河道水系工程生态规划实践

结合宁波市海岸线防洪(潮)治涝整体规划及石化经济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进行水系工程建设,新建一条环一线海堤护塘河,河长9.55km,宽25.00m,河底高程-1.87m;新建一条明海河,连接规划新建明海闸,河长1.60km,宽30.00m,河底高程-1.87m。河道正常水位为1.12m,2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2.56m。

4.1 护塘河水系

a.护塘河H0+0~H1+600.0段位于澥浦大河南岸(见图2)。根据补勘成果,该段粉土层较浅,且地基土分布较理想,故采用塘渣地基处理,塘渣回填底高程约-0.60m。现状地面线高程为1.70~3.40m。

图2 H0+0~H1+600.0段布置及结构(单位:高程、水位为m;尺寸为cm)

该段主要特征为河道周围绿化空间有限,多以乔木、草本植物为主打造园林绿地景观,采用生态砌块进行驳岸设计。河道两侧采用淤泥固化桩处理至粉土层,局部区域需清除塘渣后进行淤泥固化桩施工。沿驳岸线设置1.50m高生态砌块挡墙,挡墙顶高程1.50m,略高于河道正常水位,挡墙基础采用30cm厚C25混凝土底板,背水侧设置石渣反滤层,迎水侧设置2.00m宽0m高程平台,平台以1∶2.5坡比放坡至河底高程-1.87m,并采用30cm厚金属网垫护坡进行防护。

b.护塘河H1+600.0~H2+900.0段位于该工程湿地节点区域(见图3),现状多为浅滩,地面高程较低,约-0.50m。地基淤泥土层较厚,淤泥层底高程为-9.00m,如采用桩基处理成本较高。

图3 H1+600.0~H2+900.0段布置及结构(单位:高程、水位为m;尺寸为cm)

为了与湿地节点有机结合、节省工程投资,该段采用缓坡入水方式,缓坡以综合坡比1∶6放坡至规划河底高程-1.87m,河道两侧高程低于规划正常水位,具体结合湿地布置进行确定。

c.护塘河H2+900.0~H5+300.0段沿泥螺山北侧围垦东围堤布置(见图4),该段左岸规划岸线距离泥螺山北侧围垦东围堤抛石子堤距离较近,约16.00m。该段现状多为浅滩,地面高程较低,为0m。该段地基淤泥土层较厚,淤泥层底高程为-10.00m,如采用桩基处理成本较高。

中国民办高校充分发挥机制体制灵活的优势,在新形势下主动适应、快速调整、及时转型,以黄河科技学院为代表的民办高校通过以教育大数据为核心的智慧校园和反转校园建设为抓手,实现教育理念转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学生管理模式转型、大学治理模式转型,在大数据时代赢得了先机。

图4 H2+900.0~H5+300.0段布置及结构(单位:高程、水位为m;尺寸为cm)

为了进一步扩展围区内水域空间、节省工程投资、合理布局水景观,对该段北岸河道岸线拓宽16.00m,使北侧驳岸充分利用泥螺山北侧围垦东围堤抛石子堤,减少地基处理费用。

河道南岸采用淤泥固化桩处理至粉土层,局部区域需清除塘渣后进行淤泥固化桩施工。沿驳岸线设置1.50m高生态砌块挡墙,挡墙顶高程为1.50m,略高于河道常水位,挡墙基础采用30cm厚C25混凝土底板,背水侧设置石渣反滤层,迎水侧设置2.00m宽0m高程平台,平台以1∶2.5坡比放坡至河底高程-1.87m,并采用30cm厚金属网垫护坡进行防护。

河道北岸对螺山北侧围垦东围堤抛石子堤进行整平,上部设置1.50m宽、30cm厚金属网垫,挡墙采用0.80m×0.80m格宾网箱,网箱顶高程1.10m,略低于规划常水位。局部堤段可结合微型湿地设置景观石造景。北岸驳岸至原规划河道岸线的16.00m宽范围内地面整平至0m高程,布置水生植物打造浅滩湿地区域,以增加河道生态功能。

d.护塘河H5+300.0~H6+700.0段沿新泓口围垦东顺堤布置,至规划明海闸位置结束(见图5)。该段现状多为草滩,地面高程约1.00m。该段地基淤泥土层较厚,淤泥层底高程为-7.00~-9.00m。

图5 H5+300.0~H6+700.0段布置及结构(单位:高程、水位为m;尺寸为cm)

该段主要结合园林绿地景观,采用生态砌块进行驳岸设计。河道两侧首先采用淤泥固化桩处理至粉土层,局部区域需清除塘渣后进行淤泥固化桩施工。沿驳岸线设置1.50m高生态砌块挡墙,挡墙顶高程1.50m,略高于河道常水位,挡墙基础采用30cm厚C25混凝土底板,背水侧设置石渣反滤层,迎水侧设置2.00m宽0m高程平台,平台以1∶2.5坡比放坡至河底高程-1.87m,并采用30cm厚金属网垫护坡进行防护。

e.护塘河H6+700.0~H8+300.0段沿新泓口围垦东顺堤布置,起点为规划明海闸位置,终点为新泓口围垦南直堤(见图6)。该段现状多为草滩,地面高程为0.70m。该段地基淤泥土层较厚,淤泥层底高程为-7.00~-10.00m。

图6 H6+700.0~H8+300.0段布置及结构(单位:高程、水位为m;尺寸为cm)

该段主要结合园林绿地景观,采用生态砌块进行驳岸设计。驳岸型式同上游河段,由于河道北侧-5.00m 高程以上存在抛石区域,无法进行淤泥搅拌桩施工,该段北岸地基处理调整为φ120旋喷桩,间距220cm布置,处理至粉土层。

f.护塘河H8+300.0~H9+552.2段沿新泓口围垦南直堤布置(见图7)。该段现状多为电厂吹灰垫高后草地,地面高程为3.00m。通过吹灰、加载固结情况较好,粉土层分布较浅,表层素填土物理指标较好。

图7 H8+300.0~H9+552.2段布置及结构(单位:高程、水位为m;尺寸为cm)

该段采用生态砌块进行驳岸设计。由于粉土层、素填土层较厚,通过稳定计算,大部分河段无须进行淤泥固化桩地基处理,可采用60cm厚石渣换填,驳岸型式同上游河段一样采用生态砌块挡墙。H8+600.0~H9+200.0段根据地基补勘初步成果,-4.50~-9.00m存在淤泥层,需采用φ120旋喷桩地基进行处理,间距220cm布置,处理至粉土层。

4.2 明海河水系

M0+0~M1+596.2段为明海河(见图8),全长约1.60km,主要功能为排涝,河宽30.00m,河底高程-1.87m。该段河道地面高程为0~1.00m,以浅滩为主,经地勘初步成果,该段粉土层分布较浅,但表层为淤泥质粉质黏土,为保证道路及河道安全,需进行地基处理。

图8 M0+0~M1+596.2段布置及结构(单位:高程、水位为m;尺寸为cm)

该段结合园林绿地景观,采用生态砌块进行驳岸设计。采用淤泥固化桩处理至粉土层,沿驳岸线设置1.50m高生态砌块挡墙,挡墙顶高程1.50m,略高于河道常水位,挡墙基础采用30cm厚C25混凝土底板,背水侧设置石渣反滤层,迎水侧设置2.00m宽0m高程平台,平台以1∶2.5坡比放坡至河底高程-1.87m,并采用30cm厚金属网垫护坡进行防护。

5 河道生态修复环境保障机制

5.1 合理选择植物群落、构建生态护岸

河流稳定性及行洪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河岸护坡的结构与质量。原来,人们在河岸防护工程建设中,为追求安全、坚固效果,多采用浆砌或干砌块石、浇筑混凝土等结构,虽然稳定坚固,能起到很好的水土保持与防洪安全等作用,但对河道景观环境与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利影响,致使水体、陆地环境恶化,水污染程度日益加重,甚至还会使河流自净能力逐渐丧失。因此,倡导各地区在河道护岸构建中,拆除原有混凝土、块石结构,将其改造成木桩、竹笼、卵石等具有较强耐久性、抗侵蚀性、抗冲性及亲水性的材料。为维护河岸护堤稳定,防止水土流失,可在护岸上种植水生植被,各类植被根系纵横交错于土壤之中,形成一道天然结构网,使河岸亚表层强度得到稳定提升,进而提高河堤稳定性;另外,生态护岸结构不仅利于水生生物栖息,还能通过减低河水流速、消减洪水能量达到滞洪补枯的目的[8]。除此之外,生态护岸结构中的各类植物通过渗透、吸收、滞留、氧化、絮凝、沉淀等物理作用与生物作用可使河道净化功能得到有效提升,进而达到理想的治理效果[9]。

为实现生态河道高效治理,应该注重植物种类的合理选择与配置,避免因单一性植物群落使河道水体治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由于不同植物具备不同特性,对水体、土质要求也各有差异,因此在植物群落选择上,应对当地植物生长状况进行充分调研,尽量选择本土植物。因本土植物早已适应当地气候条件与土壤条件,成活率高,在短期内即可发挥河道治理功能。

5.2 建造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在河道生态治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对恢复水生动植物生态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基于生态理念的河道治理,可建造规模型人工湿地,沿河道布置人工湿地,并在河道水位线上方设置自然生态湿地小岛[10]。建设初期,可在湿地种植净化效果强的植物,然后通过景观桥进行连接,既满足净化河水的目的,又起到了装点河道景观的作用。

5.3 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

实现镇海区海岸带河道生态环境修复,首先要建立起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补偿机制要以省、区生态补偿政策为准绳,以发展多元化主体、市场化建设为导向,加快生态补偿方式转变:由生态补尝为主转向为多元化主体与市场化结合的方式,补偿方式应因地制宜,合理应用资金、技术、产业及人才等多种补偿手段[10]。其次,应加快建设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建立健全生态资源持续开发与减排补偿机制,提升生态环境产品的供给能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环保效益的共同提升。

6 结 语

生态修复是海岸带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充分利用海岸带海陆资源优势、系统推进海岸带生态修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明海河水系、护塘河水系生态进行修复规划,构建生态护岸,建造人工湿地,从而形成多维度融合的整体生态空间格局。旨在为海岸带生态修复功能的充分发挥,以及推进海岸带生态修复的实践提供科学的依据。

猜你喜欢
镇海区海岸带砌块
基于陆海统筹的海岸带空间功能分区——以宁波市为例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精英小学501满天星中队
宁波市镇海区骆驼中心学校
梓印工坊 童心印迹——浙江省镇海区乔梓学校版画作品
我国海岸带城市化系统耦合协调时空动态特征——以东海海岸带城市为例
基于砂质海岸带海水入侵模型试验分析研究
海岸带弹性初探
欢迎订阅2020年《砖瓦》杂志——烧结砖瓦、砌块、墙板、砼彩瓦、路砖
宁波市镇海区蛟川中心学校
一种便于搭砌的挡土墙砌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