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晓琼
(甘肃省陇南水文站,甘肃 成县 742500)
受人类活动影响,近50年来甘肃省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7℃,河东平均升高了0.9℃,降水量平均每10年减少5.7mm[1]。在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降水量偏少加之特定的地理条件,是造成区域水资源严重短缺的主要原因。径流是评价区域水资源量的主要依据,对其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极具必要性。而径流的形成主要靠降水补给,对径流与降水量的响应关系进行研究,掌握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变化规律,可以从根本上掌握径流量的形成机制,为区域水资源规划、水利工程建设等提供主要参考依据。
近几年,针对西北地区小流域的研究较多,甘肃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地处四川盆地西北、秦岭以南,该地区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加上地形条件限制,水资源利用率严重偏低。永宁河流域人口众多,水资源量在时空分布上严重失衡,区域经济发展一直滞后已是不争的事实,部分学者针对永宁河的径流、泥沙关系及趋势进行了研究。王春阳[2]采用永宁镇水文站的实测资料,对该流域泥沙特性及关系展开研究;陈峻雨等[3]采用降水距平百分率、线性回归和统计学方法,对永宁河流域暴雨分布的时空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应对措施;王亚兵[4]采用趋势线性回归方程、利用Spearman秩次相关法对该流域水沙变化趋势显著性进行分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上文献均在径流、泥沙、暴雨等方面研究较多,但在径流量与降水量响应机制方面的研究还有欠缺。本文在收集永宁河流域内降水、径流资料的前提下,对资料进行了三性审查,在前述文献的基础上,对流域径流量变化及其对降水变化的响应机制展开研究,掌握流域降水量与径流量的变化规律,为区域水资源开发与管理、流域水文预报、水旱灾害防御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也可作为流域水电开发、水利工程建设的依据。
永宁河,是嘉陵江水系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天水市秦州区境内的西秦岭南麓,源地高程2064.80m,位于甘肃省徽县东部,流域面积2177km2,河流全长约170km,流域呈扇形[5]。在流域下游设有永宁镇水文站,集水面积2071km2,基本能反映整个流域水文要素变化,为区域代表站,观测项目主要有降水量、水位、流量,距下游河口约19km。永宁河流域水系及水文站位置见图1。
图1 永宁河流域水系及水文站位置
流域内属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2.0℃,最高气温38.3℃,最低气温-15.0℃,根据永宁镇水文站实测资料,多年平均降水量708mm,多年平均蒸发量715mm。该流域处于徽县暴雨区,洪水主要出现在7月和8月,暴雨频繁,遍及全流域。
资料来源于流域内各监测站点的实测资料。其中:径流量采用下游永宁镇水文站1956—2018年实测长系列资料;降水资料来源于流域内娘娘坝、高桥、董家坪、大河里、永宁镇5处雨量站的实测资料,部分资料有延展,经过三性审查,质量可靠,代表性强,可供研究使用。各代表站系列资料统计见表1。
表1 各代表站系列资料统计
先用ArcGIS软件对流域5处雨量站切割泰森多边形,对流域面平均雨量进行计算。采用皮尔逊(Pearson)线性相关法,对降水量和径流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对径流量、降水量的年内分配、季节分配、年际变化特征采用Kendall秩次相关法、Spearman秩次相关法进行趋势分析,采用有序聚类法、Lee-Heghinian法进行序列检验,识别出突变年份,最后研究径流量变化对降水量变化的响应机制。主要方法简介如下。
3.2.1 ArcGIS泰森多边形
在ArcGIS软件中,采用邻域分析功能,构造泰森多边形,计算每个站点的控制面积,构造统计量如下:
式中:Pm为面平均雨量,mm;n为雨量站个数;i为第i个雨量站;Pi为第i个雨量值,mm;fi为第i个雨量站的控制面积,km2;F为流域面积,km2。
3.2.2 Pearson线性相关法
皮尔逊(Pearson)线性相关法用来计算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度,用R来表示,计算指标在[-1,+1]之间[6]。统计量如下:
3.2.3 有序聚类法
李保敏等[7]、栗士棋等[8]研究认为,当序列出现持续变异后,可以将变异前后的序列看作两个不同的类群。统计量如下:
计算流域内面平均雨量631.6mm,多年平均径流量4.147亿m3,计算面雨量与径流量相关性,点绘Pearson相关关系线(见图2)。由图2可以看出,降水量与径流量相关系数R2=0.7077,相关性未达到理想状态,为进一步判断两者相关程度,绘制降水量与径流量过程线(见图3)。图3显示,降水量与径流量在1961年、1964年、1968年、1990年等年份出现明显的不同步,径流量明显偏高而降水量偏低,且径流量变化较降水量剧烈。综上所述,流域内降水量与径流量相关性较差。
图2 降水量与径流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
图3 降水量与径流量过程相关性分析
对多年平均月、季节降水量及径流量进行分析。流域内降水量主要集中在5—9月,其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7.1%;连续4个月最大值为423.3mm,出现在6—9月,占比为67.1%;连续4个月最小值出现在11月至次年2月,降水量仅为32.8mm,占比为5.2%。受夏季暖湿气流及副热带高压影响,暴雨主要集中在6—9月,以7月、8月最为集中,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
对径流量的年内分配进行分析,5—9月径流量总和为2.65亿m3,占全年的64.1%;6—10月径流量总和为2.87亿m3,占全年的69.3%;二者差值5.2%,可见径流量主要集中在6—10月。连续4个月径流量最大值出现在7—10月,占比为63.1%;连续4个月最小值在12月至次年3月,期间径流量0.478亿m3,占比仅为11.5%。
为更直观地分析两者之间年内变化响应关系,绘制降水量与径流量年内分配曲线(见图4),由图4并结合上述分析可知,降水量、径流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径流量比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要明显滞后一个月。
图4 降水量与径流量年内分配相关性分析
降水量与径流量在季节上的响应也有一定的规律,可以将3—5月划为春季、6—8月划为夏季、9—11月划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划为冬季[9]。计算得春季降水量为126.9mm,占全年降水量的20.1%,春季径流量为0.691亿m3,占全年径流量的16.7%;夏秋两季降水量分别为322.9mm和170.7mm,占比分别为51.1%和27.0%,这一时期相应的径流量分别为1.58亿m3和1.54亿m3,占比为38.1%和37.1%;冬季进入枯水期,降水量占全年的2.8%,径流量占全年的8.1%。同占比的降水量产生的径流占比相差较大,春季降水量与径流量占比仅差3.4%,基本持平;夏季降水量占比比同期径流量多13.0%,而秋季径流量占比比同期降水量多10.1%,冬季径流量比降水量多5.3%。这就说明,降水量和径流量在季节分配上出现了不同步,和上述逐月分配出现相同的特征,径流量变化明显滞后,说明径流量对降水量的响应较缓慢。
经分析,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每月下旬,流域内植被较好,蓄水能力强,加上夏季受植物截留、蒸散发、灌溉等影响,径流量在降水量最为集中的夏季减少;秋季进入连阴雨天气,植物蒸散发降低,灌溉用水减少,在不断降水的过程中,植被承载力降低,径流量在秋季逐渐增多。
年际变化能更直观地反映两组序列在年际之间的变化响应关系。选取同步序列进行分析,首先计算两者的变差系数,Cv值越大,说明序列越离散。流域降水量变差系数Cv值为0.20,径流量变差系数Cv值为0.53,径流量离散程度明显大于降水量。降水量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876.8mm和321.2mm,对应年份分别为1961年和1999年;径流量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9.23亿m3和1.28亿m3,对应年份分别为1964年和2016年。年际变化同样呈现不同步特征。
绘制降水量与径流量年际变化曲线(见图5),拟合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1.6605x+3933.4、y=-0.0397x+83.079。可以看出,两者都随年份呈减少趋势,径流量的减少趋势较降水量明显。降水量年际变化率平均为4.1%,径流量变化率平均为23.4%,降水量每变化25.9mm,相应的径流量变化0.97亿m3,从减少量上分析,降水量平均每年减少1.3mm,相应的径流量减少0.016亿m3。
图5 降水量与径流量年际变化曲线
为进一步分析两者在变化方面的响应关系,采用Kendall秩次相关法、Spearman秩次相关法[10]对降水量、径流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及其显著性进行检验,结果见表2。降水量两种检验参数分别为2.09、1.91,均大于置信水平a=0.05下的标准值,变化趋势为显著性减少;同样径流量两种检验参数为2.38、2.28,均大于置信水平a=0.05下的标准值,变化趋势为显著性减少。从检验参数看,径流量的减少趋势较降水量更显著,这与线性回归法分析结果一致。
表2 降水量及径流量趋势检验参数统计
采用有序聚类法、Lee-Heghinian法对两组序列突变年份进行识别,结果见表3。两种检验方法均显示降水量在1993年出现显著性跳跃,径流量在1968年出现显著性跳跃,跳跃年份不一致且相差较远,说明两组序列响应关系不强烈。降水量、径流量突变年份检验曲线见图6和图7。
表3 降水量及径流量突变检验参数统计
图6 降水量突变年份检验曲线
图7 径流量突变年份检验曲线
本文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法、有序聚类法、Lee-Heghinian法对永宁河流域的降水、径流相关性及变化响应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永宁河流域的降水量与径流量在部分年份明显不同步,径流量比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要明显滞后一个月,在季节分配上也不同步;径流量的离散程度大于降水量,两者都随年份呈显著性减少趋势;降水量突变年份在1993年,径流量突变年份在1968年。研究成果可为流域管理提供数据支持。由于目前资料不足及对下垫面条件的掌握有限,下一步将加入下垫面变化特征,进一步研究降水量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径流量的响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