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丽君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供电系,江苏南京 210031)
“十四五”期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7 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含城际铁路)5 万公里左右,铁路基本覆盖城区人口20 万以上城市,高铁覆盖98%城区人口50 万以上城市。新的时代,新的起点,铁路行业的“工电供融合”将会更加广泛而深入,研究探索适合“工电供融合”新需求关键技术,并通过实践,做好相应的体系和机制创新,具有重大意义和广阔应用前景。
国内外关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有很多成熟意见,而关于“工电供融合”的研究则处于刚起步的状态。在中国知网以“高铁综合维修”为关键词只收到较少的相关研究类文章,而以“工电供融合”为关键词则难以搜索到相关文献。
目前,我国的高铁营业里程稳居世界第一位。按照相关规程规范标准要求,由于高铁速度普遍超200 km/h,原有维修体制已不适应高铁的发展,由于“工电供”结合部设备技术标准、修程修制、生产组织模式等不同,存在结合部作业效率低、相互干扰、应急处置效率不高等问题。
虽然国内很多铁路高职院校都设有铁道信号自动控制专业、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和铁道供电专业,分别培养具有电务设备、工务设备、供电设备维护维修知识技能的专门人才,相关的课题研究也很多,但基本上都是单纯从某个专业的角度探讨研究,且多以高职院校单方面、单主体开展研究,相关联的行业企业参与度不高,致使最终课题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应用于实践,操作性不够强,成效参差不齐。
面对这样重大的铁路领域的改革和用户新需求的动态提升,某校作为交通运输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主力军和铁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紧密围绕需求新变化,研究并储备相应的关键技术,破解相应难题,及时开展围绕“工电供融合”新需求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为江苏省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决策借鉴。
铁路行业对“工电供融合”的需求迫切,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等多方面开展相应研究工作。
基于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考虑到我国的现实社会秩序和教育制度,基于“工电供融合”的高铁综合维修人才培养的未来研究方向,将呈现出以下3 个方面的发展趋势:①研究向上下游延伸,促使形成全过程、全方位、全链条的研究态势,引导相关配套研究,如相关政策支持、学校实施、企业协同等方面;②实施“工电供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将促使学校在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学内容开发、实训课题开发、实践条件建设、教材开发、教学组织等方面进行探索;③铁路行业企业广泛使用具备“精一会二”“一专多能”的高铁综合维修技术人才,将会解决铁路企业现场存在的专业协同性差、生产效率不高、人员结构不合理等现状,这又将进一步促使高铁基层站段和养护维修体制加速进行变革,也将进一步增加铁路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根据铁路行业“工电供融合”进行深入研究,与企业紧密结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针对铁道供电专业的特点,实现混编师资团队、实训条件和校企文化三大资源有效共享,通过需求研究、理论研究、实践研究打造“岗位引导、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采用基于调研、座谈、收集资料等方法。深刻领会近年来铁路总公司推动“工电供融合”的相应文件精神,研究学习各铁路局集团公司的落实要求,特别是上海铁路局集团公司在开展高速铁路综合维修生产一体化试点试行的相应要求。
深入高铁基础设施段和铁路南京桥工段、电务段、供电段等调研,进一步了解高铁发展及变革新形势下,对人才知识能力及素养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征询新形势下对专业教师的要求,为同步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指明努力方向,为强化合作机制建设提供宝贵素材。深入高铁综合维修车间,对接三大工种一线技术骨干,具体了解各工种协同作业下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协作精神的具体描述,为进一步制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展资源建设及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基于文献研究法。针对需要研究的“工电供融合”总体技术和结合部接口技术等关键技术、校企联合育人长效机制创新等。
“工电供”综合维修生产一体化从制定工作计划到现场作业,各专业统一领导、明确分工、协同作业。通过参阅解读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为深入开展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和案例参考,不断提升研究质量。
案例研究法。对前期组建的2020 届“2+1”定向培养订单班(接触网工)高技能人才补强班,在原有高速铁道专业知识技能素养的基础上,校企联合补强铁道信号、铁道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开展“综合天窗修”综合实训和中级“接触网工”考证等环节强化,联合开展考核验收。找准并着力分析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修订高铁综合维修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关合作制度文件作实证参考。
认真分析高铁综合维修工岗位职责和生产任务,重置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混编团队,开发教学内容,推行模块化教学、组织开展“师带徒”的教学方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深入探索新的基于高铁“工电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从周期性和时效性方面分解为初期目标、近期目标,从可持续角度制定长效目标。
以某校正在试点的高铁“2+1”定向培养订单班(接触网工)订单培养情况,特别是上岗后的情况为切入点,研究、分析、归纳高职院校培养“工电供融合”高技能人才的关键技术,优化高铁“工电供融合”人才培养方案。具体体现为:①找到关键在哪,着重挖掘“工电供”的接口和界面物理和逻辑位置;②明确关键是啥,通过理论研究,与运营实践结合,提出接口和界面的管理和技术要求;③提出关键咋办,为针对性课程设置和实训及考核考证奠定基础,进而完善体系设置。
进一步梳理高铁“工电供融合”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及素质,对接实际工作岗位及作业要求,重新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明确不同培养阶段的主体,并收集第一批上岗人员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制定并完善高铁“工电供融合”人才培养方案。
以协同培养高铁高技能人才为抓手,进一步建立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强化校企协同培养高铁高技能人才的机制建设是确保人才培养更加贴近企业岗位实际的重要制度保障。加强与上海局和其管辖下的高铁基础设施段、南京桥工段、南京电务段、南京供电段、沪宁城际综合维修车间的合作对接,校企联合组建专业建设混编团队,制定《校企联合建设实训资源》《校企共享彼此资源》《校企联合培养师资》《校企联合开展人才培养考核验收》等制度文件,形成切实可行、合作共赢的系列文件。
(1)进一步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解决“校热企冷”的普遍现象。制定校企深度融合开展高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制度文件,确保企业全程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解决困扰多年的行业企业参与在校大学生源头培养较少的难题,和校企合作中“校热企冷”的普遍现象。
(2)解决“工电供融合”高技能人才培养定位不清的问题。聚焦高铁“工电供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梳理各工种协同作业,尤其是针对高铁行业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和检修方式的重大变革的背景下高技能人才需要的岗位核心能力,实现“工电供融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精准定位。
(3)解决高铁基础设施综合维修人才匮乏的矛盾。以沪宁城际高铁维修车间为例,其管辖南京至上海全部301 km 的高铁线路,车间直接从事高铁维修的职工仅247 余人,其中掌握高铁综合维修技术的人才仅20 人左右,高铁综合维修人才匮乏,整个上海铁路局对“工电供”三位一体的高铁综合维修人才需求呈井喷态势。
校企全方位合作,积极响应“职教二十条”,打造双主体育人的成功样本,起示范引领作用,联合培养“一专多能”“精一会二”的专业技能人才,解决目前铁路行业高铁基础设施综合维修人才匮乏的矛盾。
基于铁路行业“工电供融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不仅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而且也顺应学生个人职业生涯的全面发展需求和历史发展趋势。通过协作的过程,用适宜的形式体现高校和企业融合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促进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培养高技能人才也恰恰是应用型高校的宗旨和目标。同时,应前瞻性地考虑各种方位的需求,不断创新和提升自我,并通过实践做好相应的体系和机制创新,这具有重大意义和广阔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