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观念对艺术的影响

2023-01-14 15:24高雨农孙君肴
陶瓷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现代主义当代艺术观念

高雨农,孙君肴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333403)

分析当代艺术观念对艺术的影响,必须要对当代艺术有一定的基本认识,相较于“传统艺术”当代艺术更多的是在媒介、交互和感受中体现当代性的。当代艺术所传达的信息更多是区别于历史上其他文化形式所具有的针对性,而是以当代的艺术语言和手法表现当今艺术工作者在生活中所体验到的生存感受并进行转换和表达,这种感受是不同于大众的极具敏感性的。与后现代艺术进行对比来看,后现代艺术的历史任务主要在于区分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解构、交互、观念等方式去介入到艺术本体中去,而当代艺术则强调的是搭建艺术与时代背后深层次的文化感受与关系,反映和表达现实问题。

1 当代艺术的诞生

理解什么是当代艺术,要以整体性的眼光和脉络去观察,将各时期的艺术进行对比分析。现代艺术地使命是为了与传统艺术进行对抗。现代艺术有意识的去解构传统艺术的规律,扭曲艺术的形式,颠覆美学核心的和谐原则,去追求方法和形式上的夸张、奇异等超越一般现实的效果。作为现代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抽象艺术,不去追求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上的美与复杂而将艺术简化成为一种概念,一种对思想的叛逆和表达,一种承载信息和含义的工具。利用这种工具去反抗传统艺术繁复的规则,将艺术从复杂沉闷的形式和技法中解放。

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出现又是对现代艺术的反思,后现代主义艺术工作者们在现代主义浪潮带给人们的创伤中进行反思,逐渐打破了艺术的界限,形成了一种拼贴式的风格,这种风格的诞生也指明了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大众化属性。这种“拼贴”的概念是指从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一切艺术风格和形式中去截取片段和元素,并将这些片段元素进行重新构造组合形成独立的艺术。因为后现代主义所自带的属性,后现代主义艺术明显地区别于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所代表的精英化艺术形式,而是带有接近大众的审美旋律,主张拉近艺术与生活的距离。相对来讲后现代主义艺术所蕴含的是一种温和的艺术思潮,也是沟通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之间的桥梁。

在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地基之上,人们在一次地迎来了艺术的革新,这一次是当代艺术。相对而言后现代艺术的发展契机是建立在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基础上的,而当代艺术是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进行的。可以说当代艺术是“观念”的艺术,当代艺术作品核心的观念是与强制以往的艺术作品所表达的内涵相区分,避免观念上的重复。创作当代艺术作品的核心原则既是“1、创造新的艺术理论并根据此理论进行艺术创作;2、用最新的技术手法进行创作”在这两项条件中符合其中任意一种就属于当代艺术作品了。“当代艺术”这一词的正式出现从严格意义上来看,在西方艺术学界是以1969年举办的“当态度成为形式”展览为起点,是因为这个展览强调了无论是作品、意识,或者是形态、结构、内容等形式这些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自此之后艺术家对当下意识的判断成了当代艺术创作的基础,“当代艺术”这一词正式出现。

2 当代艺术的发展

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是复杂的,因为同如何定义“当代艺术”一词一样,当代艺术的边界是模糊的,手段是多变的,当代艺术群体中不存在自身的风格也不存在共同的美学主张。若是以时间为尺度而言的话,“当代艺术”指谓的是今天的艺术在内涵上指的是现今所推崇的具有独立精、独立品格、独立语言的艺术形式。当代艺术之所以被称为“当代艺术”不仅仅是与现代派艺术进行区分,也是因为其体现出来的不仅仅只有时代上的“现代性”还具有当代艺术家基于今日社会生活中所体验到的“当代性”感受和精神层面的交流。

当代艺术的表现方式众多、门类林立、联系性广泛,当代艺术并不是一种理论上的“主义”,当代艺术的发展充满了不稳定性和非连贯性,这是因为当代艺术并没有统一的理论、统一的派别或领军人物,也没有明显的发展脉络走向。在当代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发展演变出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类别,在这些林林总总的当代艺术流派中呈现出了非常广泛的多样化形式,虽然形式上的多样性使得较难去归纳总结出具有一定规律的发展形式,但是仍然可以通过拆解或抽取式的眼光去总结一些带有典型当代艺术语意的艺术共性。这些无论是表现手法上采取的胆大前卫的色彩,还是形式手段的变化多端,亦或是对于感性化的和另类的着重描写。

当代艺术的基本形式发迹于1920年代的现代主义时期,但当时只是充当一种边缘化的形式手法,只有杜尚等少数艺术家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由约翰·凯奇和博伊斯等的激浪派将拼贴、现成品装置、偶发表演等形式演变为欧美前卫的普及形式。但此时期创作手法的基本形式并不能成为界定当代艺术的核心指标,真正将当代艺术定义为一种不同于现代主义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核心特征,是在于法国的情景国际主义运动,在这场艺术运动中,艺术家将哲学、文学、文化理论的方法论引入视觉艺术,将视觉艺术定义为一种具有符号化形式的影像文本。

1920年代的苏黎世达达、杜尚等人的法国达达,布勒东等以超现实主义之名的后期达达,以及二战后博伊斯的德国新达达到约翰·凯奇的美国新达达,这一系列进程都为当代艺术准备了作为一种可以称作为“总体艺术”的多媒介的创作方法,在这此时并非真正的当代艺术。直至法国新先锋派在这一基础上导入了内容结构上的哲学、文学、文化理论的方法论,当代艺术的模式才真正成型。因此,当代艺术的定义特征,所谓的时间性、当下性、时代性,只是一些外围的特征,也并非当代艺术核心的定义指标。到了1950年代末的抽象表现主义,现代主义呈现出一种后劲疲乏的状态。抽象表现主义一度试图从中国、日本的书法水墨吸收书写性的形式,但在1950年代尝试了十年,最终还是决定摆脱现代主义。其原因在于,现代主义的核心是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有两大局限性:第一,语言上缺乏活力和视觉实验的更大余地,尽管抽象表现主义的书法派,一定程度打破了立体主义等早期现代主义的几何主义语言的僵化性,但抽象艺术仍将视觉探索限制在一个狭窄的领域,西方的新前卫需要重新使用具体的形象作为图像资源;第二,抽象艺术不能有力地回应社会、政治的精神问题,二战后的政治和社会运动,需要艺术重新引入社会和政治议题,因此艺术超越现代主义的形式主义,重新通过表现形象的使用来探讨社会、政治议题。在此契机之上当代艺术以新的形象,引入了社会、政治议题,这是与以形式主义为主线的现代主义决裂的标志。

在艺术语言上,当代艺术与社会写实主义、表现主义划分界限。用艺术探讨社会、政治议题,若仍使用当年的社会写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的语言方式,无疑就是退回现代主义甚至近代的现实主义。事实上,通过符号学的文本的模式,当代艺术成功地解决了现代主义的形式主义与艺术的政治、社会议题的二元分裂,使得艺术作品将精神政治的议题与语言的先锋派成功地变成一个“二合一”的语言模式。既创造了不同于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的先锋派语言,又比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更深的介入到意识形态的本体话语的层次。这一转变的重点,主要在于语言模式上从形式主义转向符号。

3 当代艺术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当代艺术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当代艺术的形式打破了各个边界,将个体与外界融合。当代艺术利用不同的材料、技术来呈现不同的观念,这些观念也反映了当下社会和艺术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密切的文化交流、多文化融合、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的研制这些都让当代艺术呈现出新颖的形态。当代艺术是多种文化共同影响下的产物,它不再是单一的某一种文化的代表,当代艺术作品的灵感也来自多种文化元素,将它们融合并再创造。当代艺术的多样性还体现在它的呈现形式,绘画和雕塑都是传统的艺术展现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代艺术又涵盖了摄影、摄像、多媒体、装置等更多的形式,艺术创作者有更多的选择渠道去呈现他们的艺术创想。除此之外,音乐,舞蹈,行为艺术,戏剧等也再一次丰富了当代艺术。这些都使得我们在观看一件当代艺术作品时很难去断定它的出处。

当代艺术对艺术这一整体性概念的发展必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代艺术对艺术最大的影响既是极大地拓宽了艺术的边界。从我个人角度分析主要有三点即对艺术形式选择的多样化、意识形态与观念的改变、新的艺术体验。当代艺术的一大特点即是直接的再现某一事件,以当代社会中的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为切入点,聚焦于例如性别问题、种族问题、人权问题或者是围绕人的生活状态的相关问题。也可以放眼于更深刻的问题例如环境、宗教、政治、人类文化发展等等问题,在当代艺术语境可进行表现对象的广度及深度,是传统艺术形式不能去与之相比的。

当然,传统型的艺术并不甘居边缘,就以绘画为例,虽然被边缘化了,但人们并不甘心。多方位、多层次的探索,诸如对各种新观念、新技法、新材料运用的可能性的试验,一直在进行着。在二十世纪80年代,由于新表现主义绘画在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兴起,当时一些乐观、保守的评论家甚至认为会迎来绘画的复兴,绘画会重新成为主流的艺术形式。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上世纪90年代后,观念艺术不断得到新的发展,诸如电脑艺术、计算机版画、多媒体艺术等新的艺术手段也不断扩充着观念艺术的内涵。这些都极大的拓宽了艺术的边界。

当代艺术消解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定和标注,1917年马塞尔杜尚的作品《泉》以极端的方式质疑了传统艺术,博伊斯以“人人都是艺术家”消解了艺术的边界。当代艺术将艺术观念化,面对事物的本身。当代艺术在以强烈的方式进行表现时也为艺术带来了诸多变革。

3.1 当代艺术将艺术转向非主体主义

艺术从古典模仿艺术到近代的客观主义写实艺术,主体性不断增强。虽然写实艺术还有古典“模仿主义的痕迹但其内涵已经有了根本的变化。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打碎了欧洲人的启蒙理性精神和主体性梦想。技术工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马克思时代的大机器工业已经转换成了电子工业和原子武器。最后由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代表着一个技术打败政治的时代已经到来了。对启蒙理性的反思和对主体主义的批判成了哲学思想的主题。即从主体主义哲学向后主体主义或非主体主义思想的转变。这种转变也同样形象和反应在艺术中,特别是在战后的当代艺术中。当代艺术丢弃了现代主义那种主体性思维具有“去中化”的特点。在整体上中赋予了更强烈的社会政治色彩,即加入了所谓的“介入”和“抵抗”。这增加了艺术的创造力并且提升了其改造意识的力量。同时当代艺术也试图寻求以一种中性的方式,去打破具象与抽象、形象与观念、主观与客观之间的间隔,寻找一种中间的形式。贾科梅蒂对视觉真实性的探索,法国具象表现艺术的新进展,德国新表现主义向架上绘画的回归,等等,都是这方面努力的表现。

3.2 由探究世界转向对于物质的研究

博伊斯曾说过:“我要去研究物质,目的就是对物质进行基础性的阐述,显然单单这个物质就构成了一个灵魂的过程。”表现在艺术上既是视觉问题不再成为唯一的和中心,更重要的是对于物质研究。博伊斯认为物质是远离逻辑的,我们对于物质关系的理解不可能是理性分析的,而只能通过艺术的直觉、灵感和想象。约瑟夫·博伊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艺术的最重要的代表。《我爱美利坚,美利坚爱我》是博伊斯著名的行为艺术对他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个作品虽然像没有他后期作品中强调观众的可参与性与,但是在这件作品中,集中运用了相通点和交融的可能。他曾经是纳粹的飞行员,他通过艺术来治疗战争对他的精神伤害,同时也通过艺术创作对战争进行反省,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对其进行颠覆。《均质的渗透》中被包裹的钢琴和鲜红的十字,能让我们感受到被覆盖的音乐正在战争的伤痛中响起。

3.3 从手工技转巧向总体艺术

在当代艺术的观念中,其中重要的一点即是对社会概念的介入,这一观点的提出将艺术的尺度扩展到了社会政治问题,即是博伊斯所提出的“社会雕塑”的思想。博伊斯对于当代艺术的观念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提出的“扩展的艺术概念”是当代艺术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于艺术活动的整体性,对于感觉的重视,尝试建立贯穿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意识,即是他所谓“通感艺术”。这种艺术观念将艺术创作从特定材料和媒介中抽离出来,突破了材料对于艺术创作的限制,使得艺术与客观世界的交流方式得到了改变,也可理解为将艺术从手艺技巧向着总体艺术观念创作的改变。

汉堡G20峰会上的行为艺术《千人形:僵死行为艺术》,1000名全身包裹泥浆的“行尸走肉”犹如从灰烬中,在地铁通道口出现,梦魇般走上德国汉堡街头。一时间全球媒体疯狂报道,认为这是一起跟随众多其他抗议团体同时出现的另一项抗议行为。而事实上这场耗时两个小时的行为艺术组织策划方“千人行”却并不如此简单看待。组织者声称“我们抗议活动传达的信息是:变革是从你我开始,而非一些政治精英。”这都体现了艺术不只是抵抗,而是重塑和改造社会的力量。

当代艺术把过往服务于所谓高贵人士的私有产物变得平民化,艺术品的价值不也再取决于画工的细腻,材料的珍贵。当代艺术在不断拓宽艺术的边界的同时也不断地拓展我们的观念和思维,当代艺术永远在不断地发展,永远是正在生成的形象,因此当代艺术是未来的艺术。

猜你喜欢
现代主义当代艺术观念
当代艺术概念的确立与有效性
陈文令当代艺术作品选
维生素的新观念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坚持系统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