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伟
(东方航空技术有限公司虹桥维修基地,上海 200050)
航空制造业对国防建设、经济发展与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是不可取代的。伴随着我国大飞机公司的成立、《民用飞机产业发展条例》的颁布,我国的航空业进入到了全新的发展期,航空工业设备的机械化与自动化程度日趋复杂,企业维护与管理的成本也逐年增加,为航空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尤其是中小型航空企业,每年在养护上的花费甚至超过了购买新设备的支出,严重拖缓和阻碍了航空业的竞争力,也让自主维护与通用管理的需求呼之欲出,为航空工业精益化与高效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TPM(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全员生产维护)是以提高设备综合效率为目标的全系统参与的预防维修与管理体系。从理论层面来看,TPM 是一种维护(维修)程序,它要求一个企业的全体员工,包括高层管理者,都要纳入到这个程序中,按照分工协议自主地完成相应工作。在整套工作中,动机管理会推进各个部门形成自主的小组(PM),让设备的综合使用效率发挥到最大。也会为设备建立预防和维修机制,如果是将员工的自主性也考虑其中,TPM 需要一个比较长的作业期。在现代视域下,TPM 已经不单单是针对生产管理这一部分内容提出的概念,它包括了“设备保全”“质量保全”“个别改进”“事务改进”“环境保全”和“人才培养”等6 个方面,是对企业全方位改进的一个重要理论。
PDCA 循环理论循环又叫质量环理论,它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理论,在1930 年由休哈特提出,在1950 年,由戴明推广到产品质量优化与改善的管理中,后来成为全面管理所遵循的科学程序。这个理论包括了4 个部分的内容:①P(Plan)——计划,活动的计划与目标;②D(Do)——执行,执行计划的具体内容;③C(Check)——检查,总结计划执行的结果与效果,找到问题和改进的措施;④A(Act)——行动(处理)。这4 个部分既是内容也是步骤,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不停地周而复始,解决相关的问题,达成甚至超过预期目标。在航空工业设备自主维护与通用管理中使用PDCA 理论,是要参考设备质量的现有程度与提高程度,设备养护管理后的合格率提高了多少,不及格率降低了多少等。企业如果坚持使用这一理论,还可以据此形成维护和管理的制度,为企业的整体运转提供一个缜密的系统。
在航空工业企业,对设备的自主维护与管理无论使用的是TPM 理论还是PDCA 全循环理论,首要的任务都是为这项长期而持续的工作中建立一整套良好的责任执行体系,这是确保自主维护工作真正落地的基础。首先,要成立独立的设备自主维护与通用管理组织机构,确保机构在权能行使上不依靠其他部门,为工作的安全性能奠定基础。其次,为组织机构构建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与制度,以体系和制度的约束促使职工主动且详细地了解整套工作流程的内容。而在了解的过程中,组织内部的工作气氛也会得到相应的变化,强化了以“自主”为核心的机构工作宗旨。在此基础上,机构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生产现场设备维修保养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圆桌会议、头脑风暴等形式对存在的问题及其背后的成因进行梳理和分析,随后依据设备管理的要求,策划、组织、编制具体的实施细则,最后与使用单位一起协商对设备维护和管理检测考核的指标与办法。
航空设备的种类繁多,维护和管理的内容也相应增多。运用TPM 理论,设备管理部门应该将设备使用的归属部门与具体的使用内容下发到生产指挥部门、工程技术部门、组织设备部门等,这些部门存有设备使用的原始数据和发展数据,先让这些部门按照下发的评测标准对设备的重要程度、可替代性程度等进行排序与分类,然后汇总上来,由设备管理部门再做类别划分的工作,在这期间,如果所得结果一致,则确定分类,所得结果如果不一致,则需要观察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二次或多次校对。
当设备类别确定后,设备管理部门需要在原有标准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明确标准的适用范围、责任区间、点检项目、点检部位、点检方法、点检周期、点检工具等。目前航空工业企业比较常用的方法是“五定法”,即定人、定期、定点、定质、定量。仅以设备中的润滑油使用与检查为例,定人、定期都比较好理解,在定点上,必须要求操作人员对润滑部位和润滑点进行标识,熟悉它们使用的润滑油与润滑方法。定质确保使用的润滑油是按照规定得来的,加油口等部位也要清理干净。定量是指油量可视化,以便清楚地知道加油量是否合适。不定时地以标准和“五定法”对设备实行维护和管理,也对标准的可使用性进行了校准,增强了使用的实践意义。
自主维护各类设备并不是让各个部门“各自为营”“独善其身”,而是通过协调达成自主维护节点、质量、效益的有序性。各个部门需要在了解企业整体的实际情况背景下,制定本部门的维护管理计划,这就再一次涉及到了对信息的收集、诊断与分析。因为各部门使用的设备的磨损率不同,尤其是关键设备和零部件,部门的诊断分析可以提高自主维护与管理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由此可见,每一个部门都是一个PDCA 微循环,各司其职的结果是组成一个PDCA 的大循环。
设备的自主维护是通用管理的核心部分,之前所有计划的制定都需要在这个环节落于实处,所以人的绝对重要性在这个环节也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需要对操作人员、机电人员等相关的实施人员进行维护前培训。培训分为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阅读设备自主维护指导书,一部分是实操。实操过程着重锻炼技术人员的感官,如视、听、嗅、味、触,将培训的技术手段扩大至主观工具+客观工具,全面介入到设备的检测中。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警告装置会启动,与工作人员一起完成设备的维护,维护的过程会被详细的记录下来,如“检测过程中发现了哪些异常现象”“设备需要改善的问题”“目前可以解决的问题”“待解决问题的难点是什么”等,这些详细的记录会帮助之后修正和完善设备自主维护指导书提供重要的依据,让自主维护方案越来越能够发挥指导作用。
航空工业企业为了保证设备维护的有效性,必然需要建立独立的监督系统,也就是“检监分离”。一般来说,企业每年会依据时间分出几种检查类型,如月检、季检、年检等,这些定期检查会帮助企业了解设备的使用、维护情况,为日常管理工作和年底的考核提供依据。伴随着航空工业设备生产量的骤升,逐层检查和考评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逐层巡场的频次会增加。在巡场的过程中遵循“当场发现,当场解决”的原则,部门管理人和巡视检查人员会一起对设备的维护、实施等情况进行检查、记录与考核,然后梳理出来对应的策略进行闭环整改,其目的在于优化所有设备使其进入最佳状态,并为后续设备的使用制定预防性的维护措施,让设备的最佳状态在时间与空间上得以最大化的收益。因此,在多种形式的巡察工作中,都会伴有统计与分析工作,对设备出现的问题进行确认,收集设备出现故障的时间与情境,统登到设备数据汇总表中,然后用数据统计分析工具对二、三级的执行情况进行梳理,制定预防措施和整改措施,在推进的过程中确定哪些内容被固化成为“标准动作”。
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层级)需要树立“自己的设备自己保养”的意识,把维护工作提前一步到“保养工作”上,让运转部门的工作更多围绕着“防止劣化”的要求展开,不仅可以提高自主维护的效率,还能减少企业的养护成本。在运转部门自主维护的基础上,保养工作可以按部就班的开展,有计划地做一些设备地保养与改善工作,如对引起综合效率下降的最重要的损耗内容进行改善,而不是每一次维护都做整体处理,让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同时得到节约。在此基础上建立品质保养体制,即让产品的所有品质特性都能处于最佳状态。这就要求与质量有关的人员、材料、设备、方法、信息等都要树立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在采购和制造期就把结果管理转变成为要因管理,最大程度掌控产品的状态。以飞机的地面设备为例,它包括了机械、电气、液压、特种气体等多个类型,这些类型的性能、价格和工艺各不相同,尤其是伴随着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加入,维护和管理的成本必须包含“少维修、不维修”的内容,且所有设备的组合也是以这个内容为宗旨,让设备一旦投入到使用中,就是最佳的状态。再有,强调全部门人员培训的效能。在PDCA 不断循环的状态下,培训与教育会在体系的构建中逐渐成为重要程序,与部门维护管理考核的指标一起构成外部督促与制度约束,逐步形成员工自觉自愿的行为,并且形成企业的文化,在客观和主观层面一起为企业整体应变社会的发展带来持续化的作用。
在全球航空工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设备的自主维护与通用管理已经成为能否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环。使用TPM 模式搭配PDCA 循环理论,可以让航空工业企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整套自主维护与通用管理的流程体系。其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相互辅佐,可以指导对设备的低成本高效益管理,将设备工程形成一个闭环管理,实现我国航空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