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案重重
十年前,法国短片《调音师》亮相克莱蒙费朗国际短片电影节,引起轩然大波,迄今超30万的豆瓣标记、9.2的摸顶高分,一度成为了全球各大影视院校的标准教科书。时间调转到2018年,印度电影人在结合本土特色的基础上,将其改编成了同名长片。据影迷统计,这版故事中高能反转的设定超50余次,環环相扣、令人目不转睛,在全球多国票仓市场都反响甚佳。
在常规悬疑片的语境中,编剧和导演总会试法“误导”观众,将最大的悬念与矛盾潜藏到影片最后,但《调音师》的剧作模式则是不断地在铺设、揭晓到再铺垫的快节奏状态中。概括来讲,即装瞎的钢琴师阿卡什受到影星普拉默的邀请,前去其家中给妻子西米演奏庆生,但却亲眼目睹了一场奸杀案,他只能假装镇定、试图蒙混过关,但这个秘密还是在后续一系列的荒诞事件中被人戳穿。原短片最核心、也最刺激的情节无非就是假盲人是如何在凶案现场不被发现的心理境遇,剧情配合视听的剑拔弩张使得观众的情绪也跟着高涨。
后续则是改编所填充的内容,创作者们延续了几乎五分钟一个小反转、十分钟一个大反转的策略不断向类型示好。警察局长就是奸夫、邻居老太太告密前被推下楼、街坊夫妻试图贩卖人体器官、医生替酋长女儿寻找匹配血缘,以及开头和结尾均出现的、受惊后意外引发车祸的兔子。无论主角还是配角,他们的立场、态度都在时时刻刻发生变化,且拥有充分的动机,人物弧光十足。阿卡什也因为这些意外、从假瞎变成真瞎,最后竟然还通过盗用西米的眼角膜又恢复视力继续扮演盲人,全片均是诸如此类的反转再反转,网友们也言简意赅地评价其为:“全员恶人之间的风水轮流转”。
在2.5原则的范畴里,理应先遵循现实逻辑的铺垫,从而有力地在结尾反转的基础上再次出人意料、实现悬疑作品的观影价值。《调音师》则将这种整体的叙事策略拆分到每个情节段落中去,不断地传递惊喜。
2.0情节,手把手一起破案
调音师是受害者
相信不止是国内,去电影院观看这部印度悬疑片的观众,应该一半以上都提前看过《调音师》的短片版本。一般情况下,悬疑片最大的谜题如果提前被“捅破”了,就很容易中途“泄气”。但好在编剧和导演并没有拘泥于此前的设定,而是将阿卡什的情感与工作状态、人物性格、社会背景都全景式地呈现了出来,虽然极具荒诞性,但折射的现实议题也属实存在反思的价值。这个处理上,使得原作体量所不能承载的主题进行了加成,观众在这部悬疑片的体验感上也会更完整。
关于改编,最令人期待的无非是如何将一段近乎“封神”的段落再次呈现出来,是复刻?还是重新编排?这个选择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作品的初印象。当阿卡什第一次来到西米家中时,地上的尸体和厕所里躲着的奸夫直接就打了个措手不及,主要情节点出现得非常迅速,却也十分准确。自此,“高能”的风格标签就嵌套在了观众的潜意识里,以至于后续一重又一重的反转只会让好奇心进一步加强。接着,进一步梳理“悲剧”男主的行动线:起初的装瞎是为了专注艺术、体验生活,卷入命案还被人下药,醒来后想打电话澄清却百口莫辩。更惨的是,对方追杀到了家里,好不容易逃出“虎口”却又不幸跌进“狼窝”,还差点被器官贩子给卖了。被逼至如此绝境,阿卡什为了自保不得不开始反击,他设计让双方“狗咬狗”,随后不断陷入到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泥潭。总结起来,《调音师》的大部分内容还是在好莱坞剧作的基础上进行润色修改、突破不大,不少影评人给出负面评价也基本是因为这些娱乐性的“闲笔”过多,弱化了核心矛盾与本该时刻吊着的担心。
其实,从始至终阿卡什都是一个被无辜牵连的受害者,是别人的逼迫,才让他一步步成为了真正的盲人。他所做的一切不仅全都情有可原,而且始终守住了良心的底线,甚至到最后还想救下一直害他的西米,劝她去警察局自首。但是,恶毒的西米丝毫不领情,一心要置他于死地,最终,和故事中其他坏人一样,落了个恶有恶报。以上,仅能说是在2.0情节的层级上具有成熟的技法,足够“值回票价”,并且思路跟《人在囧途》系列的喜剧片很相似。但是,真正的反转再反转以及能够达到启迪观众思考的情节段落其实是在影片的结束,篇幅虽短,可一语中的,通过简单的一组对话和几个零星动作便将其果断收尾,留下遐想无限。
2.5情节,高能反转来了!
调音师在撒谎
就在当观众已经很满足小反转的“爽感”时,镜头就突然调转到欧洲的另一条线索了。要知道,反转从来就不只停留在情节上,角色性格、人物关系等都是相对更高级的呈现元素。《调音师》的2.5情节发生在两年后,阿卡什与昔日暗恋的女生在欧洲见面,此时他还是盲人模样,向曾经错怪过自己的对方讲述事情的经过。换言之,整个故事其实都是借由主人公的立场讲述出来的,也算作某种意义上的第一人称。可是,作为一个曾经的确失明过的人,定然是无法洞察事件全貌的,那么,影片中必然夹杂着他自己的主观臆测,甚至还会带有美化成分。此刻,真实性受到质疑,自然也意味着一个最大的反转,阿卡什欺骗了所有人。包括最后表面上说的深明大义,实在是细思极恐。这一切都因为谎言变成了虚空,电影里的故事如此荒诞,那生活是否也是这样?
回到开场和结尾时那只无比突兀的、受惊后跑出来的兔子,在编剧的写作方式里,用意外来解决主要矛盾是禁忌,“天降神兵”不当时会让观众强烈不适、频频出戏。而且放在显示逻辑的角度去探讨,这个设定的意义的确也不大。但导演对此已经有所暗示了,结尾时的镜头给了阿卡什的拐杖以特写,这个道具正是那只兔子的同款造型,人如果要撒谎,肯定会从身边熟悉的东西着手切入。再者,当时的主人公是个盲人,他又为何能够如此详细地描绘根本看不见的情况呢?无非和所谓的反派一样,都是在粉饰太平。
创作者的格局没有局限在利用繁多的小反转来取悦观众,《调音师》结尾的设计明显带有强烈的暗示与颠覆,实在让人意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中,阿卡什戴着墨镜走在街道上,但在拐杖还未碰到面前的易拉罐时,便果断地将其朝旁侧踢开了,戛然而止。很明显,阿卡什又回到了故事开始,即假扮盲人的状态。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无数的好奇和猜测接踵而来,这既是2.5情节理论的力量,也是头部的悬疑类型片所应该尝试和探索的方向。(文 刘知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