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晨
家庭和睦、儿孙满堂,有社保、退休金,还能与老友常聚……这是我们对于理想老年生活的想象。所以,当日本人川崎广人抛下所有我们认为重要的一切,只身前往中国乡村生活近10年的时候,很多人都错愕于他的选择。
工作不收报酬
从66岁到76岁,日本九州鹿儿岛川崎广人,从耳顺到古稀的近10年时光,是在河南乡村度过的。自2019年拿到永久居留证后,川崎决定永远留在中国。
农场主李卫和川崎一起工作了近十年时间,在她眼中,这个喜欢穿深蓝色工装服、戴迷彩帽的老人如果不开口的话,看起来和普通中国农民没两样。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固执老头,在退休之后,抛家舍业,从日本来到中国,找了一份“推广有机农业种植”的工作——但是不收取报酬。
在营收最好的2016年,农场销售额达到200多万元。但疫情以来,农场每年的销售额维持在70万元左右,到年底支付完地租、设备维修的费用,勉强发出员工工资。
家人的不理解
川崎是2009年在山东考察结束,回日本以后才开始学习中文的。在山东农村考察时,他观察到当地施肥方式的缺陷,相信堆肥可以帮助到中国农民。在为期一年的访问结束后,在心底根植了在中国推广堆肥技术的使命。
川崎生在农民家,求学时获得了农业经济硕士学位。在60岁退休前,一直在日本一家食品和农业公司做农业相关工作。从山东回日本后,川崎着手系统学习堆肥制作,并通过文献了解中国农业现状。他的想法毫无意外地遭到了家人反对。川崎有一儿一女,分别在东京和北海道生活,他離家后,家里只留下70岁的太太一人。来中国前,川崎将每月1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4906元)的退休金全留给了太太。
2013年,川崎义无反顾地来到中国,辗转多地,一路碰壁。直至来到河南这家农场,穷困潦倒、汉语说得磕磕巴巴的他才得以停下云游的脚步。当时的农场经营困难,已难以为继,农场经营者李卫与川崎的理念有契合之处,李卫想着再拼搏一把,就这样,两人开始尝试合作。
在过去10年间,川崎在微博上积累了60多万粉丝,他在社交平台积极为农场做宣传,有不少客户冲着这位日本农人的名气而来。而最近,76岁高龄的川崎工作越来越忙了。去年9月份,距离小刘固农场25公里的一家农场准备投资IT大棚,聘请川崎作为技术员,每月支付川崎1万元工资。去年底,附近种植葡萄的另一家农场也邀请川崎合作,请川崎负责4300亩葡萄园的肥料和病虫害管理,每月有8000元工资。两份合作农场的工作并不轻松,川崎也希望通过这两个农场项目,来证实自己的有机农业理念不仅适合小型农场, 也适合大面积种植。同时,川崎把这两份工作的收入交给李卫,用作农场地租和员工工资,以缓解农场的经营压力。从此,川崎每周奔波在三个农场之间。
老电影的影响
川崎曾想过把太太接来居住,但他的爱人是“平凡的日本女人,73岁,不能说中文,在河南农村不能生活”。川崎太太退休前是一位心理咨询师,川崎和她每周用邮件交流,偶尔也打电话。太太说川崎能在健康的时候回日本,自己就很满足了,“我也老了,将来很难去中国把你的骨灰带回来。”
川崎曾多次和李卫提到他死后就埋在小刘固。李卫问他墓地在哪里?川崎说就在李卫父亲墓地的旁边。农场所有人都觉得川崎应该回日本,李卫也认为川崎理应回到日本家中,那里得到的医疗和照料会比农场好很多,但似乎没人能改变川崎做出的决定。有人从川崎写给日本的老领导、加藤善正先生的长信中找到一些答案:川崎一直带着为侵华战争谢罪的情感。日本有部老电影叫《缅甸的竖琴》,主人公在侵略战争结束后,留在缅甸,帮助重建。这种价值观也许影响了川崎。
(摘自《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