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甘雨 亓 彬 陈 敏 武海斌 张文升 孙瑞红※※
(1.山东省果树研究所 山东 泰安 271000;2.四川润尔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 641419;3.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 泰安 271000)
红提葡萄俗称“红提”“红地球”,属欧亚种,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杂交培育而得,80年代引入我国[1-2]。该品种为晚熟葡萄中的优品,果实粒大色艳,产量高,味道好,具有良好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但受气候条件、环境、栽培技术等影响,许多地方生产的红提葡萄在果粒大小、色泽及风味品质存在很大差异[3]。葡萄栽培中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为赤霉素、芸苔素内酯、噻苯隆、氯吡脲、苄氨基嘌呤,这些生长调节剂具有提高坐果率、促进果实膨大、无核化、改善品质等作用[4-5]。生产应用中发现,氯吡脲和噻苯隆使用不当有增粗果柄、降低着色、延迟成熟的副作用,单一使用赤霉酸和氨基嘌呤对增加产量和提高品质效果不理想[5]。近年来,人们常把2 种不同的植调剂进行复配,旨在实现优势互补,使用后达到理想的综合效果。3·6%苄氨·赤霉酸可溶液剂是以赤霉酸(A4+A7)与氨基嘌呤(1∶1)复配制成的一种产品,多用于苹果以改善果形[6],也能促进巨峰葡萄增产提质[7]。本试验对比了3·6%苄氨·赤霉酸可溶液剂与2 个单剂对红提葡萄的增产提质效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于红提葡萄生产提供参考。
试验设在威海乳山市崖子镇马石村葡萄地,试验作物为葡萄,品种为红提。试验葡萄树露地栽培,树龄8年,处于结果盛期,树势中等。单行篱架栽培,株高1·9 m,株距0·7 m,行距1·5 m,每亩种植635 株树。试验地土壤为棕壤褐土,有机质含量1·2%,pH 6·7。
3·6%苄氨·赤霉酸可溶液剂、2%苄氨基嘌呤可溶液剂、2%赤霉酸A4+A7 可溶液剂,均由四川润尔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试验共设7 个处理,具体试验剂量为3·6%苄氨·赤霉酸可溶液剂,有效成分分别为40,50,60,100 mg/kg; 对照药剂:2%苄氨基嘌呤可溶液剂,有效成分30 mg/kg;2%赤霉酸A4+A7 可溶液剂,有效成分30 mg/kg;清水对照。每个小区5 株树,重复4 次,小区随机排列。施药时间为2021年6月23日,此时幼果横径10~15 mm。把配制好的药液先装入1000 mL 透明塑料杯内,然后用药液均匀浸蘸果穗5 s。待果穗上的药液干后套白色纸质葡萄专用果袋。试验期间所有处理的葡萄树管理措施一致。
药后1 周和收获期,观察果实、叶片和枝梢是否出现药害。红提葡萄成熟期,摘除树上所有果穗,记录平均株产量、果穗重、百粒重、小粒果数,目测观察记录果实外观、着色程度;每处理随机抽取果粒20 个,用游标卡尺量取果粒最大纵径和横径,计算果形指数。随机从每果穗中部摘取1 粒葡萄,剥去果皮后用料理机把果肉打碎,过滤汁液后用手持糖量计测定果实可溶固形物含量,滴定法测定可滴定酸和总糖含量,2,6-二氯酚靛酚法测定维生素C 含量。计算公式:
果形指数=果实最大纵径/果实最大横径,
小粒率(%)=(小粒果数/调查总果粒数)×100,
增产率(%)=(处理产量-对照产量)/对照产量×100。
利用DPS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检验其差异显著性(P≤0·05)。
3·6%苄氨·赤霉酸可溶液剂40~100 mg/kg不同程度促进了红提葡萄果粒生长(表1),其果穗重、百粒重、小区产量随浓度提高而提高,小粒果率随试验药剂浓度提高呈降低趋势,株产果实的增产率幅度为1·97%~8·53%,但不同浓度处理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此外,3·6%苄氨·赤霉酸不同浓度间平均果穗重存在显著差异,100 mg/kg处理的果穗重显著高于40 mg/kg 和50 mg/kg 处理,与60 mg/kg 处理的穗重差异不显著,60 mg/kg 处理的穗重与40 mg/kg 处理相比差异显著。就百粒重看,100 mg/kg 与60 mg/kg 处理间的百粒重差异不显著,两者的百粒重显著高于40 mg/kg 和50 mg/kg 处理,50 mg/kg 处理的百粒重显著高于40 mg/kg 处理。并且100 mg/kg 处理的小粒率显著低于其他3 个浓度处理。
表1 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红提葡萄产量因子的影响
与2 个单剂处理比较,3·6%苄氨·赤霉酸可溶液剂60,100 mg/kg 处理的葡萄株产量显著高于清水对照和2%赤霉酸A4+A7 可溶液剂30 mg/kg 处理的产量。2%赤霉酸A4+A7 可溶液剂30 mg/kg 处理的产量与清水对照相同,没有增产,其他产量因子也显著低于3·6%苄氨·赤霉酸可溶液剂各处理,但其小粒率与100 mg/kg 处理的小粒率差异不显著;2%苄氨基嘌呤可溶液剂30 mg/kg 处理的葡萄增产率为3·72%,增产率和其他产量指标均介于3·6%苄氨·赤霉酸可溶液剂40~50 mg/kg 处理。
品质测定结果表明(表2),3·6%苄氨·赤霉酸可溶液剂40~100 mg/kg 处理红提葡萄幼果后,果形指数随浓度升高而增加,其中,60 mg/kg 和100 mg/kg 处理的果形指数均显著高于40 mg/kg 处理的果形指数,低于其他2 个单剂和清水对照处理的果形指数,但差异不显著。3·6%苄氨·赤霉酸可溶液剂处理的果实着色程度和总糖含量随浓度提高而增加,其中,40 mg/kg 与60,100 mg/kg处理着色差异显著,50 mg/kg 与60 mg/kg 处理的着色差异不显著,且固形物含量也以50 mg/kg 和60 mg/kg 处理的较高;4 个浓度处理之间总糖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可滴定酸含量以40 mg/kg 处理最高,60 mg/kg 处理最低;维生素C 含量以60 mg/kg 处理最高,40 mg/kg 处理最低,50 mg/kg和100 mg/kg 处理相同。综合品质以60 mg/kg 处理最好,其次是50 mg/kg 处理。
表2 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红提葡萄品质因子的影响
2 个单剂处理,2%赤霉酸A4+A7 可溶液剂30 mg/kg 的总体品质较好。在所有处理中,清水对照处理的总糖含量最低,维生素C 含量也低,与3·6%苄氨·赤霉酸可溶液剂40 mg/kg 处理的维生素C 含量基本相同。
试验期间观察,尚未发现3·6%苄氨·赤霉酸可溶液剂40~100 mg/kg 处理对试验葡萄树和非靶标生物有不良影响。
植物生长调节剂低用量、多功效,在葡萄上的应用研究报道很多[8],主要针对提高产量和品质[4,9]。国内可在葡萄栽培中应用的登记产品 共148 种(有效期内),其中单剂产品占69·59%,混剂产品占30·41%。不同产品对葡萄的作用效果不同,同一产品对不同葡萄品种的效果也不同,还有施用时期、施用靶标、施用浓度、葡萄生长状况等均会影响其药效。复配产品常由2~3 种有效成分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加工制成,作用效果复杂,需要经过大量田间试验总结出合适的使用浓度和方法。
通过田间试验,发现3·6%苄氨·赤霉酸可溶液剂50~100 mg/kg 在红提葡萄幼果期浸蘸果穗,能够促进红提葡萄果粒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对葡萄和非靶标生物比较安全。综合产量和品质,初步认为50~60 mg/kg 为适宜浓度,施药时期为幼果横径10~15 mm(谢花后20~25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