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瑜,姜鉴航,王中江,张宇,张理涛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2.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 300120)
患者女,46岁。因腋窝、腹股沟及乳房下反复红斑、水疱、糜烂伴瘙痒20余年,加重4个月,于2020年3月20日就诊。患者20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双侧腋窝、乳房下出现红斑、丘疹、水疱伴瘙痒,搔抓后出现破溃,面积逐渐扩大,后腹股沟出现类似皮损,后辗转于多地进行治疗,具体治疗方案不详,症状稍好转,但于每年春季、夏季反复发作。4个月前,皮疹复发,瘙痒感强烈伴局部糜烂,渗出,同时有腥臭味,自用外用药(具体不详)后,症状缓解不明显。皮肤科检查:双侧腋下、腹股沟可见水肿性暗红色红斑、丘疹,同时伴有糜烂渗出,见图1a。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生化全项、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表皮内可见棘层松解,呈塌墙样外观,基底层上裂隙形成,见图2。西医诊断: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Hailey-Hailey disease,HHD)。
图1 患者临床图像
中医四诊:神志清,精神可,双侧腋下可见暗色红斑、丘疹,同时伴糜烂、渗出,气味腥臭,平素纳差,心下痞满,时有疼痛,觉有物阻于其中,气机上下不通,吞酸嗳气,频频欲吐,畏寒喜暖,不欲饮食,善太息,夜寐可,大便溏,脉沉略弦,舌苔白腻,舌尖略红。中医诊断:天疱疮。中医辨证为脾胃不和,治疗宜以和胃消痞,化湿解郁,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处方:法半夏 10 g、干姜 15 g、黄芩 6 g、黄连 6 g、茯苓 15 g、炒白术 15 g、生薏米 30 g、赤小豆 30 g、佩兰15 g、苍术 15 g、陈皮 10 g、木香 15 g 和党参 10 g,共4剂,每2日1剂,水煎温服;3%硼酸溶液湿敷患处,2次/d。2020年3月二诊:服上方4剂后,患者皮损处糜烂渗出减少,痂皮脱落,颜色变暗,瘙痒及异味较前减轻,见图1b,患者诉腹部憋闷感较前减轻,食欲好转,予前方去苍术,加砂仁6 g和防风10 g,共4剂。2020年4月三诊:服上方4剂,患者诸症大减,大便基本成形,日一行,皮损进一步好转,局部红斑基本消失,无糜烂渗出,残留少量色素沉着,局部皮肤较干,见图1c,嘱守方4剂继续治疗,同时嘱患者外用维生素E乳膏加强局部润肤。2020年4月四诊:继服上方后,患者局部皮损基本消退,见图1d,诸症消失,随访至今未复发。
HHD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皮肤疾病,1939年,Howard和Hugh Hailey首次报道,是一种以ATP2C1基因相关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该病基因及分子发病机制主要是ATP2C1基因突变导致其编码蛋白SPCA1变化,导致细胞内Ca2+稳态失调,细胞间黏附功能受到影响[1-2]。其特征性皮损表现为初期颈部、腋窝、腹股沟等皮肤皱褶部位可见红斑、丘疹,并在其基础上出现水疱,尼氏征呈阳性,破溃后形成糜烂面或结痂,可闻及特殊腥臭味,常因间擦部位、机械活动、汗液等分泌物浸渍或局部微生物感染加重,呈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约有70%患者有家族史[3]。该病容易被误诊为湿疹、银屑病、增殖型天疱疮、股癣等,结合病理及临床表现,可鉴别诊断。
痞症,多见以心下痞塞为主证,故此得名。脾胃是人体气机运行的枢纽,胃为腑,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脾胃脏,运化水谷,主升清。痞证的成因,多因中焦脾胃不和,脾气不升,胃失和降,中焦水湿不得运化,湿浊停滞,邪气内陷,与无形之气结于心下,或胃气素虚,邪热乘之,因而作痞,痞乃内无有形实邪,故心下痞塞,按之濡软而不痛为其特征,张仲景称为但气痞耳[4]。本病例初起经过辗转治疗,所用治疗方剂多为清热寒凉之品,首诊时,结合患者诉便溏,纳差等脾胃症状,推测患者平素脾胃功能较弱,后经多次服用寒凉药物,以致损伤脾阳,中焦虚弱,患者诉自觉胸腹部憋闷感,符合痞症临床症状,结合患者舌仍有部分热像,辨为寒热错杂痞,笔者临床体会,痞证患者多数病例感到以胸腹部胀满痞塞为主要症状,按诊时,患者一般不感到有压痛,虽个别有轻微压痛,但不会出现拒按的现象,说明病邪位置较结胸症轻浅。皮肤黯淡,水疱松弛易破,结合纳差,痞满,腹泻等症状,属于寒热错杂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司形成痞症,兼有肝郁,肝木乘脾土,水液代谢失常,可见湿邪泛溢于肌肤,辨证为寒热错杂痞症。寒热错杂痞为半夏泻心汤症,原本为少阳病误下而成,使寒热错杂,痞塞于胃中,气机失调,证见心下痞硬,呕逆下利,治以和胃降逆,开结消痞。半夏泻心汤源自张仲景《伤寒论》[5],是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以干姜易生姜而成,因本证以心下痞兼呕逆为特点,故用半夏为主,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并以半夏为君,故名为半夏泻心汤[6]。气痞之由,多因升降不利,寒热错杂而成,故方中用黄芩、黄连苦寒泄热而降;干姜、半夏辛温散寒而开,以干姜振奋脾阳,同时减弱半夏毒性,配伍半夏消痞降逆,共奏辛开苦降之功,辛温升阳与降逆下气通用,使脾胃阴阳并调,佐用炒白术、薏米、赤小豆、佩兰健脾利湿,木香、陈皮理气和胃,人参,炙甘草,大枣甘温而补、扶助脾胃之虚,以复升降运化之职,诸药相合,为辛开苦降甘补,寒温并用,阴阳并调之法,俾中焦气振,阴阳平和,升降得复,则无形痞满能除[7]。关于鉴别少阳证,结胸证,可以从以下4点鉴别,首先从病机上,少阳证是邪犯少阳造成枢机不利;结胸证多是邪热与水互结心下;痞证多为寒热互结,无形邪气痞塞。其次从病位上看,少阳证主要病位为胸胁,也可以发生在心下;结胸病位位于心下,向上可达胸,向下可到达少腹;而痞证主要在心下。最后从症状上,少阳证主要以胸胁满闷,口苦为主;结胸多可见心下硬满而痛,多拒按;而痞证多以心下满而不痛。治疗方面,少阳证主要是和解枢机,主要以小柴胡汤为主;结胸证应清热,峻下逐水,以大陷胸汤为主;痞症应以辛开苦降,消痞散结,宜半夏泻心汤。
关于治疗,目前尚无根治方法,现代医学多以对症治疗为主,如可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控制局部炎性反应,近年来有文献报道口服小剂量纳曲酮和氯化镁可改善HHD患者临床症状[8-9]。笔者针对本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通过抓住患者中焦寒热错杂这一主要证候,辨证施治,效果尚佳。知常达变,即根据病症之轻重及夹杂兼证之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原方加减,以加强治疗作用,扩大应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