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探析中药内治黄褐斑的规律

2023-01-13 09:34:36刘久利李冠汝何静岩
关键词:四物汤黄褐斑气滞

刘久利,李冠汝,何静岩

(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北京 101300)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面部的易诊难治性慢性色素代谢障碍性皮肤病[1],以颜面部局限性淡褐色或深褐色斑片为特征。女性多见,男女发病比例约1∶9,从青春期到绝经期妇女均可发生,多见于Ⅳ~Ⅵ型皮肤的人,尤其以西班牙人和亚洲人居多[2-3]。其发病与内分泌失调、月经紊乱、遗传、氧自由基、紫外线照射、精神因素及使用避孕药、外用化妆品等因素相关[4-5]。祖国医学又名“黧黑斑”、“肝斑”,张志礼教授认为其病机为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脾虚肝郁,血弱不荣,或肝肾阴虚,血气瘀滞,气血不能上荣于面,使颜面失于荣养而发病[6]。

本研究旨在通过数据挖掘对中草药内治黄褐斑的辨证、组方进行归纳总结,并探索分析其用药规律,以更好地指导临床。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电子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有关中药口服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文献,检索词为黄褐斑、黧黑斑、随机、中草药,检索起止日期为1978年—2020年9月30日。根据不同数据库的特征,进行主题词联合自由词进行检索。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评价中药内服治疗黄褐斑的疗效的文献,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所涉及的中药方剂药味完整,治疗组患者≥30例。

排除标准:文献记录缺失较多而无法完整提取资料者。

1.3 资料提取与分析 设计资料提取表进行相关资料提取,建立中草药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统计 经过严格的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筛选出147篇文献,其中包含15种证型,175首方剂,117味中药,总用药频次1 980次,平均使用频次16.92次。单首方剂用药最多者22味,最少者4味。

2.2 辨证分型统计 175首处方涉及15种证型,分别为气滞血瘀证(38次)、肝郁血瘀证(36次)、肝郁气滞证(36次)、肾虚血瘀证(11次)、肝肾阴虚证(10次)、肝肾不足证(7次)、肝郁血滞证(6次)、肝郁脾虚证(6次)、气虚血瘀证(5次)、脾虚湿盛证(5次)、脾虚湿蕴证(4次)、肝肾亏虚证(4次)、肝气郁结证(3次)、脾胃虚弱证(2次)及血虚湿盛证(2次)。

2.3 中医辨证论治应用经典方剂情况 175首处方涉及79首自拟方,96首经典方剂加减,其中疏肝类方剂应用频次最多,以逍遥散为首;活血化瘀类方剂次之,以桃红四物汤为首;益肾类方剂应用以六味地黄汤为首;健脾类方剂以参苓白术散为主。见表1。

表1 中医辨证论治应用经典方剂频数表 次

2.4 中药学分类统计 中药学的分类以《中药大全》为分类标准[7]。117味中药分属于14类中药,分类后用药总频次之和前六位共用药90味,占总药味的76.92%,用药频次1 841次,占总用药频次的92.97%。见表2。

表2 中药分类前10位的味数、频次及频率

2.5 用药情况统计 结果所涉及的各药使用频次差异很大,其中当归使用频次最高,145次,占总用药频次的7.32%,使用最少者1次,包括38味中药。使用频次超过平均使用频次16.92次的中药有30味,占117味中药的25.64%,用药频次1 665次,占总用药频次的84.09%。前10味中药用药频次及频率,见表3。

表3 治疗黄褐斑前10味中药

2.6 性味统计 四气按出现频次从多到少:温46次(39.31%),寒38次(32.47%),平27次(23.07%),凉5次(4.27%),热1次(0.85%)。

五味按出现频次从多到少:甘63次(34.05%),苦59次(31.89%),辛36次(19.45%),酸13次(7.02%),咸 8次(4.32%),涩 4次(2.16%),淡 2次(1.08%)。

2.7 归经统计 药物归经按频次从多到少:肝经73次(23.62%),脾经 45次(14.56%),肾经 42次(13.59%),肺经41次(13.26%),胃经 34次(11%),心经 30次(9.70%),胆经 8次(2.58),大肠经 11次(3.55%),膀胱经8次(2.58%),小肠经7次(2.26%),心包经6次(1.94%),三焦经4次(1.29%)。

3 讨论

对纳入文献的辨证分型进行归纳分析,出现最多的为肝郁血瘀证(肝郁血滞证)、气滞血瘀证、肝郁气滞证;按照脏腑辨证,大多涉及肝脾肾,出现最多的为肝郁、肾虚、脾虚;气血辨证以血瘀及气滞为主。由此可印证黄褐斑的病因病机,情志不畅致肝郁气滞,气郁化热,上蒸于面,灼伤阴血;肾精亏虚,水火不济,虚火上炎;饮食不节,或肝木克伐脾土,脾胃失其键运,湿热熏蒸于面;病情迁延,营卫失和,气血运行不畅,瘀阻脉络,不能上荣于面,而发病。

应用最多的处方为桃红四物汤、逍遥散、柴胡疏肝散。桃红四物汤为养血调经要方,方名出于《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若血多有块,色紫稠黏,乃内有瘀血,用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破之,名桃红四物汤。[8]”营卫失和,经脉瘀阻,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气血不能上达,面失荣养,则生色斑,投以桃红四物汤以理气活血、化瘀消斑。情志不畅导致肝郁气滞,肝郁克伐脾土,则脾失健运,不能输布水谷精微,气血生化乏源,不能荣养于面,故治疗选用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以养血疏肝、健脾消斑。

经过统计分析,发现用药类别前3位分别为补养药、理血药、解表药,其中补养药以补血药为最多,如当归、白芍、熟地,以养血补血,补肾填髓。理血药中最多者为活血药,中医认为有斑必有瘀,无瘀不成斑,故活血化瘀药的应用在黄褐斑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常用的有红花、川芎、桃仁、丹参、赤芍、益母草和鸡血藤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使用活血药时要配合补气行气、补血药,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滞,故行气益气则血流不滞。而解表药则以柴胡为主,解表疏肝,推陈致新,疏解肠胃滞气。

用药前3位的药物为当归、红花、茯苓。当归为血中之气药,补血养血柔肝而不滞血,又能行血活血。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当归有清除氧自由基、抗凝血、抗衰老、保肝利胆、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活血化瘀、抗炎、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当归中含有活性成分阿魏酸钠,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防止酪氨酸氧化形成色素的作用[9]。红花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功效,可调整内分泌功能,促进皮肤代谢,并有抗脂质过氧化反应的作用,增强抗氧化酶的保护功能,抑制黑素细胞对黑素的产生[10]。茯苓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等作用,研究表明茯苓有清除自由基作用,能够延缓衰老,抑制酪氨酸酶活性[11]。

四气以温为主,五味以甘为主。四气五味首见于《神农本草经》:“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12]。其与疾病性质相对而言的,可以起到指导临床用药的作用。使用温性药物,取其温阳化气、行气活血、健脾益气之功效。味甘能补、能和、能缓,取其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功效,以滋养补虚、润泽肌肤。这与黄褐斑治疗中补养药用药频次最多相呼应。

药物归经以肝经为主,其次为脾经、肾经。清《外科证治全书·面部证治》云:“面尘(又名黧黑斑,又名黧黑肝贈),面色如尘垢,日久煤黑,形枯不泽,或起大小黑斑与面肤相平[13]。内由忧思抑郁,血弱不华而生,外宜疏胆兼清肺”。印证了黄褐斑与脏腑,尤其与肝脾肾关系甚密。又如《医碥》所述:“面尘,阳气郁滞则无光,水涸则不润,故晦暗如蒙尘土,宜疏肝、清肺、滋肾。[14]”如补血药中用药频次最多的当归、白芍、熟地的归经分别为肝脾心、肝脾肺、肝肾,肝肾不足,肝郁脾虚,终致气血阻滞,不能上荣于面,故治疗以疏肝健脾益肾为主,兼补血活血,化瘀通络。

147 篇文献设计类型均为随机对照试验,2篇采用随机单盲对照,1篇为随机平行对照;22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其余未提及随机方法;对照组设立主要为西药、中成药、中医特色外治疗法(针灸、刮痧、穴位埋线、耳穴压豆、中药面膜等)、激光治疗等。对照组设立最多的为西药对照,共100篇文献,占总文献的68.0%,其次为激光治疗,19篇文献,占总文献的12.9%。由此可见,文献证据等级有待于提高,临床研究的设计应更为严谨,以更好的指导临床。

经过对文献的挖掘分析,总结了黄褐斑的辨证分型及组方用药规律,以期为临证辨证施治提供一定的帮助。

猜你喜欢
四物汤黄褐斑气滞
桃红四物汤临床研究进展
基于基因表达谱相似性的四物汤重定位及抗乳腺癌有效成分群辨识
身痛逐瘀汤敷贴治疗气滞血瘀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中药方剂在治疗黄褐斑中的应用
从五禽戏论治肝郁气滞型功能性便秘
82例女性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基层中医药(2020年1期)2020-07-27 02:44:06
四物汤有效成分的关联性分析
中成药(2017年3期)2017-05-17 06:09:05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光子嫩肤在黄褐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