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燕,徐亚楠,宋吉青,柳斌辉,韩 伟,斋藤信,白文波*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2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河北衡水053000;3 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济南 250100;4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日本东京 105-8518)
干热风是我国华北、西北和黄淮流域小麦种植区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具有区域性频发和重发的特点。干热风一般发生在五月中下旬的小麦扬花灌浆期,呈现高温低湿并伴有大风的灾害特点[1],易导致小麦叶片蒸腾加剧、叶片光合能力降低[2],根系活力减弱、灌浆时间缩短[3],植株提早衰老,引起生理干旱[4],致使植株正常生理活性破坏和早衰,引发不同程度的减产[5]。黄淮海冬小麦种植区干热风灾害尤为突出,严重时减产可达30%左右[6]。
籽粒淀粉含量是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的重要指标之一[7],其合成过程受到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和束缚态淀粉合成酶调控[8]。这3种酶在小麦灌浆期的活性与淀粉积累速率呈正相关[9–10]。前人研究也发现,上述3种淀粉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对高温尤为敏感[11–14]。高温会促使小麦籽粒总淀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及其积累速率显著降低[11]。黄淮海麦区高温低湿型干热风灾害主要发生在小麦开花灌浆期,恰逢小麦淀粉积累的关键期[12],其对穗部籽粒发育[13]、籽粒形成和淀粉积累过程势必产生负面影响[14]。
在农业生产中,目前主要通过筛选抗逆品种、适时灌溉和合理施肥,以及适期选择调控制剂等来进行干热风防控。化学调控制剂因具有灵活度高、施用方法简单、见效快等优点,已逐渐成为广泛应用的技术措施之一。寡糖 (oligosaccharides)是近年来被国内外学者们广泛关注的一类生物刺激素制剂[15–16],是由2~10个相同或不同的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而形成的直链或含分支链的糖类化合物,其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土壤污染修复[17]、种子包衣[18]、作物抗逆[19]和动物饲料添加等方面[20]。已有研发发现,寡糖制剂在促进小麦生长[19]和防治真菌病害[21],以及诱导小麦抗逆性等方面仅有少量应用。针对干热风胁迫下外源寡糖类制剂对小麦功能叶持绿能力和水分生理特征、籽粒淀粉合成过程,以及产量构成等的综合影响研究还鲜有报道。
现阶段的农用寡糖制剂大多局限于特定成分,往往存在功能单一、广谱性差、效果不稳定等突出问题[22],也极大限制了产品的推广应用,研发应用多功能型复合寡糖制剂也是绿色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本研究围绕天然复合寡糖类制剂,比较研究在干热风胁迫下,通过不同时期外源制剂对开花灌浆期冬小麦功能叶生理特性、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产量及产量构成等因素的影响,明确复合寡糖对干热风条件下冬小麦生长发育的缓解作用,以及各生理指标与产量因子之间的内在关系,以期为多功能型寡糖类制剂的创新研发和合理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于2020—2021年小麦生长季,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衡水试验基地 (37°54′N、115°42′E,海拔20 m)布置大田试验。该区为海河平原典型麦区,全年平均降水量497 mm,年平均温度13.3℃,无霜期202天,年有效积温4604℃。试验区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种植模式,0—3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 15.6 g/kg、1.15 g/kg、84.0 mg/kg、14.4 mg/kg和 182 mg/kg。
采用悬挂在试验小区的温湿度记录仪 (LR-5001,苏州德锐控电子有限公司)进行温湿度实时记录,小麦生育期内每30 min测量一次。利用小型气象站[天坼气象站,东方智感 (浙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田间风速采集,生育期内每1 h测量一次。依据国家气象局2019年发布的气象行业标准[23],小麦生育期内,同时满足高温低湿型干热风灾害三要素条件的共有2 d,分别为开花后24天和26天 (图1),均为轻度干热风日,即发生了两次轻度干热风过程,根据干热风灾害等级标准,判断2021年为轻度干热风年型。
图1 开花后田间小气候因子的日变化Fig. 1 Diurnal variation of field microclimatic factors after anthesis
供试冬小麦为‘济麦22’,属于耐高温品种。2020年10月15日播种,基本苗330万株/hm2。5月1日开花,5月31日进入蜡熟期,6月5日收获。试验地底施复合肥405 kg/hm2,折合纯氮225 kg/hm2、P2O590 kg/hm2和 K2O 90 kg/hm2,生育期内春灌1水,其余管理按当地常规技术措施,试验期间无明显病虫害发生。
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1)拔节期和开花期均喷清水对照 (CK);2)拔节期和开花期各喷KH2PO41次对照 (CKP);3)拔节期喷寡糖1次 (BT),开花期喷清水;4)拔节期喷清水,开花期喷施寡糖1次 (HT);5)在拔节期和开花期各喷施寡糖1次 (BTHT)。每个处理 3 次重复,每个小区面积 9 m2(6.0 m×1.5 m),小区周围设1.0 m的保护行,共15个小区,采用完全随机区组排列。供试寡糖由作者单位与日本昭和电工株式会社合作研发,主要有效成分为水 (80%~99%)、磷酸二氢钾 (0~12%)和复合寡糖 (0~10%)。每次喷施按推荐浓度稀释1000倍。喷施用清水为自来水,磷酸二氢钾为优级纯化学试剂。每次喷施溶液量约为300 kg/hm2。小麦拔节期始于4月8日,开花期始于5月1日。
1.3.1 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 (SPAD) 于小麦抽穗期在每个小区选取10株长势基本一致的植株挂牌标记,于小麦开花后10 (5月11日起)、15、20、25、30天,采用叶绿素活体测定仪SPAD-502 (柯尼卡美能达,日本)测定SPAD值。
1.3.2 离体旗叶失水速率 (water loss rate of excisedleaves,RWL) 于小麦开花后5天 (5月6日)开始,每隔5天取1次叶片样品,直至小麦成熟。各小区内随机选取5片带穗植株的旗叶,用自封袋密封保存带回后迅速擦拭叶片,测定叶片初始 (时间为t1)鲜重 (FW1)、网纱上自然失水 2 h (时间为t2)后的叶重 (FW2),以及烘干后的叶干重 (DW)[24]:
RWL [mg/(g·min)] = (FW1− FW2)/DW/(t2−t1)
1.3.3 叶面积指数 (LAI)的测定 各小区内选取长势基本一致的行距进行标记,分别于冬小麦开花后5 (5 月 6 日)、10、15、20、25 和 30 天的上午 9:00—12:00,采用 SUNSCAN 冠层分析仪 (Delta-T, 英国)在标示区域进行LAI测定,设置叶片消光系数为0.85。每个行距测量3次,取平均值作为该小区的LAI值。出现枯黄叶片时,将SUNSCAN探测器置于枯黄叶片上部进行测量,叶片全部枯黄时结束测定。
1.3.4 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 分别采集开花后11(5月12日)、16、21、26和30天的新鲜籽粒,参照Nakamur等a[25]的方法测定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lucose pyrophosphorylase,AGPase)、束缚态淀粉合成酶 (grain starch binding synthase,GBSS)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 (soluble starch synthase,SSS)活性。
1.3.5 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小麦成熟时各小区随机选取3个具有代表性的1 m双行 (边行除外)的植株调查穗数,计算折合成单位面积穗数;随机选取30穗计算穗粒数;然后收获籽粒,晒干后,随机取1000粒测千粒重,3次重复计算平均千粒重,并计算小麦理论产量,即理论产量 (kg/hm2)=穗数 (×104/hm2)×穗粒数 (粒)×千粒重 (g)×10−6×85%。同时,在试验小区选取远离边行20 cm的3 m2样方单独收割,脱粒晒干称重后折算为实际产量。
采用Excel 2013和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单因素和Duncan法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α=0.05),利用Origin作图,图表中数据至少为3次测定的平均值。
表1显示,开花后20天内,各喷施处理的小麦旗叶SPAD值没有显著差异;开花后25天,BT处理的SPAD值与CK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其余喷施处理旗叶SPAD值的增加量均达到显著水平,增加幅度为12.45%~15.22%;开花后30天,除HT处理外,其余处理的旗叶SPAD值也较CK显著提高9.16%~12.36%,其中BTHT处理显著增加了12.36%。试验期间,开花后24天和26天分别出现了两次轻度干热风,比较干热风发生前 (开花后20天)、后(花后30天)的SPAD值下降幅度可以发现,CK处理急剧降低了70.88%;CKP和BTHT处理则分别降低68.57%和68.00%,低于CK,说明即使发生胁迫影响,开花期和拔节期组合喷施复合寡糖和磷酸二氢钾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轻度干热风对小麦旗叶叶绿素的胁迫。
表1 各处理冬小麦花后旗叶SPAD值Table 1 SPAD values of flag leaves of winter wheat at different days after anthesis
开花后10天和20天,BT处理的RWL较CK和CKP分别显著降低6.52%和9.25% (花后10天)、27.26% 和 21.15% (花后 20 天) (表2)。开花后 15天,只有BTHT处理的RWL较CK显著降低10.58%;开花后10、15和20天,HT、BTHT处理与CKP处理对RWL的影响差异均不显著。第一次轻度干热风发生后的开花后25天,BT与BTHT处理的RWL较CK分别显著降低15.08%和21.73%,说明此时BT与BTHT处理叶片受到的生理干旱伤害较小,仍具有较好的保水力。开花后30天,各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此时小麦进入蜡熟期,环境气温整体偏高,小麦叶片处于快速脱水状态,加之经历两次干热风影响,进一步加重了小麦的生理干旱,即使喷施制剂也未能显现减缓作用。
表2 不同处理下冬小麦旗叶离体叶片失水速率动态变化[mg/(g•min)]Table 2 Dynamics of water loss rate of excised flag leaves of winter wheat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表3显示,与CK相比,HT和BTHT处理的小麦LAI显著增加14.56%~78.40%和16.62%~77.78% (开花后10天除外);与CKP相比,仅在开花后5、20和30天,HT和BTHT处理的小麦LAI显著增加了12.53%~49.74%和16.31%~49.22%,试验期间显著增加了49.53%~50.47%。仅在开花后5天,BT处理的LAI较CK和CKP显著增加17.56%和24.22%;在开花后10、15和25天,所有寡糖处理LAI与CKP差异均不显著。本研究中,开花后24和26天分别出现了两次轻度干热风,通过分析干热风发生后小麦LAI 值的下降幅度发现,开花后30天,CK处理的LAI 值较开花后20天急剧降低80.51%,HT和BTHT处理则分别降低69.64%和70.73%。这表明喷施复合寡糖有利于小麦叶片LAI值维持较高的水平,而且受干热风胁迫的影响也相对较小,其中BTHT处理的效果最好,且该处理叶片LAI与旗叶SPAD降幅具有一致性 (表2),说明BTHT处理有助于小麦光合能力的稳定。
表3 不同处理下冬小麦叶面积指数的动态变化Table 3 Dynamics of winter wheat LAI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2.4.1 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 (AGPase)活性 开花后11天,冬小麦进入灌浆期,HT和BTHT处理的AGPase活性较CK分别显著增加6.45%和11.14%(图2A)。开花后16天,仅BTHT处理的AGPase活性较CK和CKP处理显著增加;开花后21天,则是BT处理较CK显著提高6.06%。开花后26天,即使经历了两次干热风影响,复合寡糖处理BT、HT和BTHT的AGPase活性较CK和CKP均显著提高。开花后30天,HT处理的AGPase活性较CK和CKP分别增加了16.91%和14.41%。同时也较其它寡糖处理显著增加了8.66%以上。可见,拔节期和开花期两次组合喷施对比任一单独喷施处理更有助于提高小麦灌浆期籽粒AGPase活性,增强蔗糖转化为淀粉的能力,持续不断充盈籽粒库容,以减缓干热风对小麦籽粒的伤害。在冬小麦灌浆后期,HT处理对AGPase活性增加效果甚至比BTHT处理更佳。
图2 不同处理下冬小麦籽粒关键酶活性的动态变化Fig. 2 Dynamics of key enzyme activities in winter wheat grains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2.4.2 束缚态淀粉合成酶 (GBSS)活性 开花后11天,BTHT组合处理的GBSS活性较CK和CKP显著增加7.05%和18.99%;开花后16天,所有寡糖处理的GBSS活性较CK均显著增加 (图2B)。开花后21天,小麦处于籽粒干物质快速填充阶段,所有处理的GBSS活性差异均不显著。开花后26天,经历两次干热风影响,与CK和CKP处理相比,BTHT处理的GBSS活性分别显著提高9.20%和3.41%;即使在开花后30天,BTHT处理的GBSS活性仍保持最高,较CK和CKP处理分别显著增加12.28%和6.30%;同时HT处理的GBSS活性也较CK显著增加。与开花后21天相比,开花后30天时CK处理的GBSS活性急剧降低8.97%,但CKP和BTHT处理仅分别降低4.91%和3.16%,说明叶面喷施制剂有助于干热风胁迫下小麦直链淀粉合成酶活性的稳定和增加。拔节期和开花期同时喷施寡糖对于增加小麦籽粒GBSS活性具有协同作用,在籽粒快速灌浆后期增加尤为明显,这进一步说明复合寡糖有助于提高受干热风影响的冬小麦蔗糖转化为直链淀粉的潜能。
2.4.3 可溶性淀粉合成酶 (SSS)活性 与CK相比,开花后11至30天内任一取样时刻,组合处理BTHT的SSS活性均显著增加了6.05%~15.59%,且在开花后11天和开花后30天,其活性较CKP处理也分别显著提高了5.92%和9.39% (图2C)。开花后16天至21天,各喷施处理组与CK差异均不显著(BTHT处理除外)。开花后30天,寡糖处理BT和HT的作用也逐渐凸显,其SSS活性较CK和CKP增加1.97%~12.89%。说明适期喷施复合寡糖能促使干热风条件下冬小麦籽粒SSS活性维持较高的水平,而且在灌浆后期效果更明显;其中BTHT处理效果最好。
由表4可知,与CK相比,各制剂处理虽未引起小麦穗数和穗粒数的显著增加,但BTHT处理促使千粒重显著增加5.09%。通过收获3 m2样方测得的实际产量发现,除HT处理外,其余制剂处理均不同程度地促使小麦显著增产6.69%以上。结合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BTHT组合的增产作用最大,其次为BT处理。进一步说明适期喷施寡糖不仅能缓解干热风胁迫对小麦产量的不利影响,且在轻度干热风胁迫下,还有明显的增产潜力。拔节期和开花期组合喷施对产量增加的影响具有协同作用。
表4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Table 4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of winter wheat
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SPAD、LAI和AGPase活性均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 (表5),RWL与产量呈负相关关系。同时,GBSS和SSS与产量显著正相关 (P<0.05)。其中,LAI与SPAD、GBSS和AGPase,SPAD与AGPase显著正相关 (P<0.05),RWL与SSS显著负相关 (P<0.05)。由此说明复合寡糖通过显著提升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促进淀粉合成,进而直接影响产量形成。同时LAI的稳定对SPAD、GBSS和AGPase活性均有明显影响,说明寡糖有利于稳定或延长小麦叶片的光合生理功能,影响小麦淀粉合成酶活性,进而间接影响产量。
表5 各处理冬小麦产量形成重要参数的相关性分析Table 5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yield formation factors in different regulation treatments under dry hot wind
前人研究发现,小麦在灌浆期发生的干热风灾害会引起植物细胞失水和叶片叶绿素降解,造成叶片蒸腾加剧、光合作用无法正常进行等一系列生理失调现象[26],最终影响干物质储运和小麦产量[13]。小麦功能叶的叶绿素含量和离体失水速率等指标对水分亏缺反应敏感[27],常常被作为小麦抗旱性鉴定的生理指标[28]。本研究中,开花后20天之前,试验地没有明显的干热风发生,各处理之间SPAD值差异均不显著;开花后24天和26天发生两次轻度干热风,从开花后25天开始,BTHT处理和常规化学防控措施CKP处理组的旗叶SPAD值显著高于CK,且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与CK相比,从开花后10天开始,各制剂处理的RWL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趋势,但各处理间的显著性差异并未随着小麦生育进程呈规律性的变化。开花后25天取样时恰逢遭遇第一次干热风影响,BTHT和BT处理的RWL值较CK显著减小,但与CKP差异不显著,开花后30天,可能受两次干热风灾害影响小麦早衰,各处理RWL值均无显著差异;但BTHT处理和HT处理的LAI值显著高于CK和CKP处理。可见,适期叶面喷施复合寡糖,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叶片SPAD值,尤其对灌浆后期叶片LAI值和保水能力有明显促进作用,这样就有助于维持叶片持绿功能,促进光合作用,进而减缓干热风对叶片的危害,提高小麦抵御干热风的能力。有研究也发现,在小麦生育后期喷施叶面肥可以延缓叶片衰老[6]、提高叶片SPAD值和延长灌浆时间,提高植株抗干热风能力[12]。本试验中,拔节期和开花期组合喷施复合寡糖对小麦叶片光合和水分生理特性的影响效果最优。
籽粒灌浆速率和淀粉积累速率与淀粉合成关键酶呈正相关,开花后4~15天是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最活跃的时期[7–8,11]。本研究中,开花后10天左右小麦进入灌浆期,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AGPase、SSS和GBSS活性也随着生育进程呈小幅上升趋势。对比不同处理,经历两次干热风后,HT处理提高AGPase活性的效果最明显,即使在开花后30天,其AGPase酶活性仍处于较高水平。SSS和GBSS活性基本在开花后21天达到峰值,BTHT处理对GBSS和SSS活性提高的效果最明显。大量研究表明,当外界胁迫发生时,小麦淀粉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活性会下降,造成小麦籽粒中淀粉含量下降[29],最终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30]。本研究中,受开花后24天和26天两次轻度干热风影响,小麦籽粒GBSS和SSS活性在此后下降幅度尤为明显,这可能与高温阻碍蔗糖向淀粉转化,抑制籽粒淀粉关键合成酶活性有关[10–11]。与对照CK相比,复合寡糖对小麦快速灌浆后期籽粒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AGPase、SSS和GBSS活性增加和稳定的作用更明显。寡糖对干热风胁迫下冬小麦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与籽粒干物质积累转运以及籽粒灌浆进程等密切相关,后续需要加强上述方面的深入研究。
大量研究表明,干热风会影响小麦籽粒灌浆,造成小麦减产,但在小麦关键生长期,喷施外源制剂可以缓解干热风对小麦产量带来的不利影响[5–8]。本研究中,与对照相比,拔节期和开花期两次喷施复合寡糖的BTHT处理有助于小麦千粒重显著增加,同时对轻度干热风胁迫下小麦产量也有明显促增作用,这可能归功于冬小麦生长后期,即使遭遇轻度干热风胁迫,制剂处理也能促使旗叶SPAD和叶片LAI维持较高的水平,使叶片具有较高的保水能力。结合相关性分析,GBSS和SSS活性与产量显著正相关,说明寡糖通过调控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影响产量形成;同时也通过维持或延长叶片光合生理功能,进一步改善淀粉合成酶活性。王慧等[31]利用营养复配制剂也能达到缓解小麦干热风的不利作用。我们前期研究也证实,喷施磷糖类制剂可以促进开花期至成熟期小麦叶片和穗部干物质的转运,进而延长小麦灌浆期[13]。
喷施复合寡糖制剂可以明显提升小麦灌浆后期旗叶的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改善小麦灌浆前期叶片保水能力,进而提高旗叶光合性能,增强植株的抗干热风能力。喷施复合寡糖还能维持较高的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进而提升光合产物转化为淀粉的能力,最终增加产量。
从喷施方法看,在拔节期和开花期各喷施1次寡糖的效果最好,但其产量与只在拔节期喷施1次的处理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