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 梁 蕾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在不断革新,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推崇,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生活化教学方法有两种表现:一是语言方面,教师在面向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时,一般不使用专业性强的语言,而是使用生活化的语言,这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学生对课堂的抗拒心理;二是教学方式更加生活化,教师会选用 “情景剧”等方式将内容展现给学生,调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好奇心。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作文生活化训练,促进学生作文水平以及语文素养的提高。
教师进行写作教学时,要注意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尽量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降低学生对写作的恐惧感,增强学生对写作的亲切感。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使教学内容更富有生活气息,拉近学生和写作之间的距离,从而真正实现生活化的作文教学。
例如,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作文“小小‘动物园’”时,不要直接让学生写作,避免从一开始就降低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初始阶段,先要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动画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可以提问:“动画片里有几种小动物啊,大家来说说。”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因此对教师的问题会积极回答,“猫咪”“老虎”“小羊”……学生回答一个,教师就可以展示一张该动物的图片。此时学生的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教师可以顺势提问:“同学们,小动物都很可爱,都有自己的个性,你们觉得咱们班谁像哪个小动物啊?”“丽丽很可爱,像小羊。”“小胖像狮子。”学生回答完,教师可以让学生表演情景剧:森林里来了个新朋友——“小猴子”,大家给它介绍自己生活的地方,并邀请它去住,但是都没有适合小猴子的住处,最后小猴子自己找到了住的地方。让学生扮演动物,可以自由组队,也可以单人表演。想象如果自己是小动物,会怎样生活。在学生表演后,教师可让学生思考:这种动物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你为什么要这样表演,是在生活中看到过动物的这种行为还是想象的;假如你是一只生活在动物园中的动物,你会喜欢这样的生活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积极地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可在大部分学生分享完故事后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以“小小‘动物园’”为题目作文,内容可以围绕情景剧展开,并发挥想象力拓展写作内容;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真实动物园的情景写作;还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动物拟人化,想象班级里每个人都是动物,日常生活会是怎么样的,再说一说自己喜欢和哪个小动物呆在一起,为什么。
小学生掌握的写作方法以及具备的写作能力,会受作文教学内容的影响。教师传授的知识如果大多是书本上的,学生在写作时就会过度依赖教材,不会灵活变通,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多引入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受写作的乐趣,用生活中发生的故事丰富学生的体验。
例如,指导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作训练 “那一刻,我长大了”时,可引导学生查阅影集、日记、成长手册等,回想成长经历,回忆有没有遇到令自己感触极深的故事,将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将自己受到感触的瞬间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在课前可以让学生预习,回家跟家长交流成长经历,并将觉得有趣并对自己成长有促进作用的内容记录下来。课上,教师可以播放相关内容的PPT,带学生回顾第一单元所学文章中小孩子觉得自己长大的时刻——有在祖父的园子中认识了谷子而感觉自己长大的;有在祖父的梅花图中感受到爱国情怀而觉得自己长大的……教师可以跟学生分享自己觉得长大的那一刻,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我和爸爸妈妈到乡下爷爷家玩,一天,他们都出去了,家里就剩下我和爷爷,爷爷犯病了,是我照顾的,爸爸妈妈回来夸我长大了,我才发现自己竟然能照顾爷爷了,我觉得自己是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大人了。”学生讲完,教师可以提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故事线: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发生的地点是哪里,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件事的发生。梳理完故事线,可以跟学生探讨文章结构,思考应该采用正叙、倒叙还是插叙的手法,给学生提建议。班级里学生较多,不能让每个学生都分享经历,因此,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先写一部分,观察学生的写作成果,然后给予指导。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可当作素材写进文章,教师可以多次强调,让学生多留心身边发生的事情,将日常生活写进日记本中。例如,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大自然景色的文章,可以利用春游的机会带着学生出去接触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美,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可以让学生将途中所经历的事记录下来,也可以讲述路边的树、花的种类,这样不仅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表达能力,丰富了写作素材。
要让作文教学更贴近生活,不仅内容要贴近生活,还要采用一些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要让学生将生活化的语言运用到日常写作中,表达感悟和认识。教师在教学中要与学生沟通,运用生活化的方法进行教学指导,激活学生的写作欲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例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写作训练“他 了”,生活中,谁感动、生气、伤心、兴奋……的样子让你印象深刻?可以发挥想象力,将题目补充完整,如“他感动了”“他生气了”“他开始后怕了”,然后写作。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相关内容,比如“他的眼睛闪烁着奇异的光芒,脸色因过于激动变得通红,嘴里不停说着:“太美了!真的太美了。”他听不见周围的一切声音,对他来说好像整个世界都消失了。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他一动不动痴痴地站在哪里,一动不动地凝望着这座雕像……”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在描写人物时采用了怎样的手法,又是从哪个角度写的,人物的面部表情是怎样的,眼神是否跟平常一样,做出了哪些不同于平常生活的举动;他是否说话,并且说话时的语气是怎样的;他周围的人又是怎样的表现。学生会发现写一件事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一个人的举止动作、神情态度会表现出一个人的情绪。之后,教师可以找身边的一个人来写,可以是父母、亲戚、朋友,也可以是同学、伙伴。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因为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强,写作内容基本以流水账为主,因此,写以某个人、某件事为主要内容的文章时,可以提出几个贴近生活的问题。以文题“他生气了”为例,教师可以提问“他是怎样的人”“他会因为什么事情生气”“他生气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等。提出这些问题后,可以让学生仔细回想发生了什么事,有哪些细节,也可以让学生回家观察大人在生气或高兴时有怎样的表现。学生观察细节,记录相关内容,并加以修改,运用到文章中。
小学生的思维一般比较活跃,且生活的环境不是学校就是家庭,因此,教师在开展作文教学时要确保选用的作文题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能用生活化的语言写作,将自身的生活经验融入文章。学生的生活与作文内容不匹配,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思维的发散,使学生的文章看起来没有活力,比较死板,想象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要确保文题与学生适配,以使学生能运用生活化的语言写出有生活气息的作文。
例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写作训练“写读后感”,学生会被文章里的部分文字吸引,像搞笑的、悲伤的情节等,在学习第一单元《祖父的院子》时,会被文中的道理折服。对作文内容进行探讨,可以联系前面的文章《景阳冈》的内容,播放武松在景阳冈打虎的动画片,学生在观看到老虎时会发出惊呼,看到武松打死老虎会觉得他很厉害,甚至想成为武松一样的人。播放完短片,可以问学生:“看了动画,你了解这个故事了吗?你们觉得武松厉不厉害”“喜欢武松这个人物吗?你觉得武松是怎样的人?”让学生就上述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学生有喜欢武松的,觉得武松特别厉害,以后也想要成为这样的人;也有不喜欢武松的,因为老虎是国家保护动物;还有因为武松喜欢喝酒不喜欢他的。之后,让学生梳理故事的大概内容,对动画片中自己印象深刻的环节进行描述,展开说说自己的感受,并将大致内容写下来。经过训练,教师再布置作文,让学生自拟题目,不需要写“读后感”,而是想到怎样的内容写什么样的作文,只要将真实感受写出来就好。题目的开放性,让学生可以发散思维,而不是限制在某一框架内。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作文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生活中有哪些事情也让自己有相同的感受,这样会使文章具有真实感。也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写作,例如,作文中有一段情节是写一个人胃口好,吃饭香,学生可以想象自己或其他人吃饭很香的样子。“这面条真好吃,太香了,我还能再吃两大碗。”“这草莓闻起来好香,又大又红,这一大筐我一下就能吃光。”也可利用语言反向说明:“不许再吃了,肚子已经吃得撑起来了,还吃!”“吃得到处都是,还不放手。”可采用生活化的语言,使作文更有生活气息。这样看来,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可以选择合适的文题,让学生发散思维,自主命题,并在文章中结合生活实际,用生活化的语言写作,以达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和优化作文教学效果的目的。
综上所述,随着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越来越重视生活化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入大量生活实例、引导提问、选用开放性的作文题,以及在教学中使用生活化的语言等手段,就能实现小学作文教学的生活化,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师的生活化教学质量,还能提升学生对写作的好感,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