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富梅
(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水利局,陕西 安康 725500)
连仙河流域位于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的长安镇,地处大巴山腹地,地势陡峭,沟壑纵横,流域所在的连仙河村山大耕地少、土地整合难度较大,且缺少必要灌溉引水措施[1]。同时该流域由于雨水较多、防洪工程年久失修、生产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多年来引起诸多水土流失隐患问题。本文通过对连仙河流域水土流失现状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一些水土流失治理目标和治理思路,以期为当地水土保持工作的推进提供几点参考。
连仙河小流域位于陕西安康市平利县长安镇双杨村和西河村,地处长安镇北部,平利县东北部,距平利县城和长安镇约20 km。长安镇位于平利县东南部,西距平利县城8 km,东与湖北省竹溪县毗邻,是县域副中心和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全镇总面积227 km2。其中双杨村总面积39.4 km2,辖13个村民小组614户2 120人;西河村总面积20 km2,辖区4个村民小组,279户896人。
本次项目区地处大巴山腹地,地势陡峭,沟壑纵横,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春暖多风、夏热多雨、秋凉湿润、冬寒少雪。项目区年平均气温14℃,极端最高气温41.7℃,极端最低气温-9.5℃。无霜期250 d。年平均降水量958.5 mm,属温热半湿润区。双杨村总面积39.4 km2,林地面积45 360亩,耕地面积5 846亩,荒坡地1 350亩;西河村总面积20 km2,现有耕地面积1 441亩,林地16 670亩,森林覆盖率可达90%。
连仙河小流域所处的双杨村总面积39.4 km2,林地面积45 360亩,耕地面积5 846亩,荒坡地1 350亩;西河村总面积20 km2,现有耕地面积1 441亩,林地16 670亩,森林覆盖率可达55.6%。
从全国水土保持区划成果看,流域所在的地区属于西南紫色土区(一级区),秦巴山山地区(二级区)和大巴山山地保土生态维护区(三级区),流域内的水土保持基本功能以土壤保护和生态维护为主。从近年陕西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成果来看,流域属于汉江周边低山丘陵重点治理区。流域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地面坡度陡,主要以水力侵蚀为主。侵蚀的形式主要是面蚀、沟蚀,其中以坡面侵蚀和沟道侵蚀最为突出。水土流失总面积约60.42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65.77%,其中轻度水土流失面积11.85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19.62%,中度水土流失面积36.35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60.17%,强度水土流失面积5.72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9.46%,极强度水土流失面积4.51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7.47%,剧烈水土流失面积1.98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28%。水土流失侵蚀模数为2 473 t/km2·a,年水土流失量14.94万 t,属中度水土流失区。
流域的水土流失危害以水力侵蚀为主,水土流失时空分布集中。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雨季,降雨强度越大,土壤侵蚀强度越大,每年的7、8、9三个月的水土流失量约占全年的50%以上,这与该地区的每年7、8、9三个月降雨量集中的特点一致。水土流失在空间上主要分布集中在荒草地和疏林地。水土流失造成流域内的耕地土层变薄,养分流失,产量下降[2]。同时,水土流失引起泥沙入河,淤高河床,威胁两岸,造成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地质和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增高。虽然近年来当地通过实施河道工程、边坡工程、坡耕地工程和坡面林草措施等手段进行了综合治理,使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得到初步改善,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仍然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灾害隐患,区域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现状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与当地村民对高质量生活水平及收入正常的期望仍有一定差距。
根据国家水土流失建设目标、水土流失防治状况、经济社会现状及发展要求,结合流域实际,可对连仙河流域水土流失制定综合治理思路,建议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治理:
通过对河道岸坡、拦水低坝、灌渠工程、生产道路以及荒山林地进行综合治理。
通过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达到雨洪调蓄、减少径流、泥沙下泄,涵养水源,控制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初步成果。
通过灌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与和谐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围绕整乡规划建设,服务民生,改善人居环境。突出预防为主,注重生态修复,创新体制机制,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体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2.1 水污染治理目标
以连仙河小流域为治理单元,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持通过工程措施结合植物措施,不断提高林草覆盖率,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生态自然修复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使流域内水土流失得到明显改善,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 km2,使流域内水土流失防治格局得到显著提升,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0%以上,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逐渐形成,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得到改善[3]。
4.2.2 生态环境改善目标
通过针对连仙河小流域现存问题针对性的开展综合治理措施,能够使流域内防洪安全得到有效提升,林草覆盖率提升至63.45%,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提升。
4.2.3 农村经济发展目标
通过灌渠工程、道路工程、茶苗补植等各项措施的有效实施,流域内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得到初步保障,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可通过护岸护脚工程、疏浚措施、拦水低坝、灌渠工程、生产道路、栽植茶苗、封禁治理及其他措施对连仙河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针对小流域实际,可规划治理面积6.0 km2。针对连仙河小流域项目区部分河道老堤出现洪水冲刷掏蚀、损毁现象,造成河道侵蚀加重,防洪隐患加剧的问题,可新建护岸工程689 m,其中在双杨村段新建护岸工程356 m,其中左岸护岸工程327 m,右岸护岸工程29 m。在西河村段护岸新建护岸工程333 m,其中左岸护岸工程236 m,右岸护岸工程97 m。可新建护脚加固工程595 m,都可布置在双杨村,其中左岸护脚加固172 m,右岸护脚加固423 m;同时,针对连仙河小流域双杨村河道部分区域淤积严重,卵块石堆积,行洪受阻的问题,可设计对部分河道进行疏浚,河道疏浚工程共计180 m。
总之,通过对连仙河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问题总结梳理,结合区域实际,制定合理的水土保持目标,在远期的小流域治理工作中,应多方争取,积极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提升当地水土保持现状,优化区域环境,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农民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