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良波 徐航
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10
城镇化进程下,城市更新是必然选择,具有持续性和长期性特点,应结合近期和中长期目标渐次推进,提升整个城市的功能和面貌,营造符合新时代的城市文化因素,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我国在经过数十年城市设计发展中,积累了丰富工作经验,但也面临着更多的已建成用地、复杂城市问题,需进一步提升城市设计水平、推动城市更新。在城市设计这些优化规划图纸中空间形态,并以城市设计思维综合考虑地区过去与未来、物质与非物质因素,以合理的设计方法与策略改善城市建成环境、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实现城市更新目标。
城市更新指的是在历史和自然发展基础上,城市的持续变化,是一个完整的从形成、发展到衰落的生命周期。城市发展中物质结构不断变迁,历史发展下城市会不断更新,而其更新快慢也与其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城市中居民往往对周边环境、商业、娱乐等有更高的要求,城市需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城市更新工作是相当重要的。
城市发展中,白纸蓝图式城市规划减少,面对更加复杂的城市问题,城市更新工作也越来越多。未来城市建设发展中,城市更新承担的责任更大,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举措也将城市更新确定为常态规划工作,以更好的应对愈加复杂的城市问题。而此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当前多元化社会环境下,其利益格局呈现多样化特点,由此也产生了多样化价值取向。在城市更新中,也是各方利益博弈的过程,地方政府、民众和开发商目标不同,其利益价值取向不同。城市更新中,政府是主导者,也往往承担“无私者”角色,但在实际更新过程中地方政府也有经济目标,比如刻意通过产业税收、土地出让等增加经济收入。而政府需要发挥自身作用平衡好相关方利益,能够重视起民生工作等,也就是尽可能增加公共空间与公共设施,为居民、公众提供更多便利。但公共空间的增加意味着开发商的利益减少,政府此时需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开发商进行城市更新实现利益平衡,而不可为了平衡多方利益选择盲目加大开发量。城市更新中,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公众往往对城市更新后交通、环境和设施问题更加关注。与以往建设新城区为主的城市规划不同,城市更新关系到更多利益方和对象,因此其更新过程也是协调利益的复杂过程。
城市更新中,地方政府作为主导方,还需要开发商接入以获得启动资金,而开发商接入要平衡收益需要融资地块。因此,城市更新中,会产生较高的建设强度和建设量。政府作为主导方,不仅要进行政策制定,还要以科学方法对建设强度加以判定。城市规划中城市设计是重要内容和手段,通过城市形态模型对各设计要素加以判断,比如建筑高度、建筑形态等,以评估建设量合理性。而在以往城市更新中,其考量因素局限于经济利益,缺少以形定量方法,而出现建设强度过高与规划建设产生矛盾的情况,或者项目本身存在技术不合理、难以被市场接受等问题。城市更新中城市设计可以提供新视角,从策略角度,以形象化空间表象,结合地方政府、开发商、居民意愿,针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等问题通过市场化手段加以解决[1]。
在城市建设用地出让与规划管理中,控规是重要手段,对地块的用地性质、控制指标要合理确定,在城市发展中使其适应规划管理需要发挥积极作用。城市建设管理中,作为法定文件,控规已形成完善的指标控制体系。但在以往控规中,针对的主要是未开发地区,设定指标、规划布局缺乏对现状建设情况考量。在城市不断发展中,当前的新区也会向已建成区演变,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要进一步优化控规,需针对道路交通和用地功能在城市更新中调整实现。在相关规划管理单元做好城市更新与控规指标的平衡、协调并做好其落实工作。对此需要对现行控规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更改控规指标以实现重建、微改造,其中对建成环境微观空间形态变化是相当敏感的。
城市设计是有力的管控手段,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设计决定着城市风貌、特色。城市更新中要通过城市设计坚守底线,维持城市和谐风貌。因此,可引入城市设计导则通过城市设计实现城市更新与控规之间的协调,有逻辑的联系起控规宏观指标与建筑微观设计,使得城市管理系统更加完善。
在以往城市更新中,主要内容就是地产开发,对复建建筑、融资建筑总量关注较多。在规划统筹系统性不足的情况下,则需要在项目用地范围内解决极高的建筑总量,对更新地区公共环境、公共设施问题关注不足。即使按照公建配套标准建设了相关设施,也会出现增加的建设量引发外部负效应转嫁到周边的情况,城市更新中越来越密集,加大公共环境压力,不断压缩公共空间,在物质性置换中空间公共服务品质降低。
城市修补理念是针对城市发展下出现的各种城市病进行解决,并将基础设施短板补齐,不少问题是城市更新中累积的。城市修补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基础上更看重综合效益,要有一定经济效益,同时注重城市环境品质和服务效能,解决好民生问题比如公共环境与设施等。一定程度上,城市修补可以纠正和弥补城市更新中问题,加强了对公共环境的关注,同时更加重视城市设计,需从公共空间领域角度出发,以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为目标。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其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对原有基础改进和优化,以科学的规划设计来优化具体建设方案,确保城市更新可行性与合理性。比如建筑工程与市政工程,其选址与功能需求影响着城市发展,通过城市设计可以纠正选址方案错误问题,使建设者能够综合多方面影响因素来考量,确保工程建设符合城市发展需要,激发出城市多种功能,更加和谐美丽。良好的城市设计方案与策略中,建设者与规划者意图、理念得以清晰展现,城市更新中遇到的问题得以解决。通过设计模型,对城市规划合理性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发现不合理之处,提供宝贵意见,同时帮助更多人参与城市规划建设,引导落实各项政策、举措,在城市更新中节省自然资源与公共资源,保证社会效益。
在衡量、判断城市发展水平时,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城市公共场所与空间的品质,而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也是城市设计中重要内容。我国城市人口增长,市民可享受的公共空间有限,因此城市设计中要关注这些问题,重视规划建设公共场地,从各类广场、公园、文化地标等建设出发,提升公共空间品质,激发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内涵。要保证城市设计合理性,规划设计中提高建筑工程用地土地利用率,增加公共设施用地规模,处理协调好建设用地、公共空间之间矛盾,从而提升城市品质。因此,在城市建设中还要更多的关注公共空间规划,以发挥城市设计作用,提升公共空间规模与公共服务品质[2]。
在城市更新中,不可避免会改变城市空间形态、功能组织和设施配置等,以对建成环境加以优化,此过程中各种既有社会关系需协调处理好,新资源的注入下,利益也面临重组与再分配,因此城市更新中问题比较复杂。为避免利益重组中难以协调,在城市更新初期就需更加重视综合效益目标,即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以最优结果为导向进行城市设计。城市设计中,注重保留优质传统、传承地域文化是增强建成区内涵的有效手段,城市内涵丰富市民也更有归属感与荣誉感。同时,城市设计中合理配置公共文化娱乐等设施,营造良好的公共空间与社区,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地区认同、城市发展活力,实现最大化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方面,也可通过城市设计对旧区杂乱空间进行整理,增加绿化、改善基础建设,使该地段形象提升,营造舒适、安全、便利、有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更新高密度建成区环境。而在更新区社会活力、环境品质提升下,也会提升该地区人气,产生更多经济活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目标。在城市设计中以形定量可以判断建筑量是否合理、空间形态是否合适等,平衡好经济目标与形态合宜性。因此,在城市更新中,城市设计是重要手段,对于实现结果最优目标有着积极作用。
城市更新中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全面改造与微改造,其中全面改造需大范围拆迁重建,微改造则不改变大格局,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整和更换。城市更新导则也有总体级、分区级和地块级,其中分区级与地块级对应城市更新中两种方式。需要全面改造,则需详细完整研究城市街区和地区,以联系上级规划,同时,协调好周边环境、风貌、文化层次等。城市设计导则则统一城市发展中主要元素,形成共同行为准则[3]。
城市公共空间是供人们自由使用感知的开放的性空间,在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因此要重视对城市公共空间领域的设计和建设。在城市设计中,城市公共空间包含绿地系统、步行系统、环境小品体系等,需合理组织设计这些要素,科学分析其空间机理,以确保公共空间布局和内容等合理。城市更新改造项目由于对容积率要求较高,因此往往会压缩绿地比例。为实现更加精细化的空间设计,可设立最低公共绿地比例控制绿地面积,合理组织公共空间系统满足人们公共活动需求,公共空间界面品质设计中为人们提供多样交往空间,由此居民对城市的归属感也会加强。通过运用步行系统、标识系统和个性化环境小品等设计方法,使不同城市更新区有其自身特色和风貌,优化公共空间、提升空间品质。
城市更新过程复杂、庞大,需要多部门协作配合来推进,但实际发展中容易出现配合不当、无法联动协作的问题。城市设计策略则是依据这些问题,对方案策略部署合理调整,更加关注多方效益,联结多个部门为城市更新助力。城市还需要有良好的文化氛围,文化气息独特、浓厚,与市民增进情感联系,形成各界广泛参与的机制。此外应强化组织管理,能够高效协作、集中控制,将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作为主要目标激发市民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参与热情,并科学开展城市规划设计,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和谐发展。
城市更新涉及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与环境优化等多方面,需要在城市设计策略引导下合理规划,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在城市更新中合理运用城市设计策略,使城市更新发挥良好的社会服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