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庆巍 王小冬 张子轺
燕山大学 河北 秦皇岛 066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区域文明内容、活力、特征、文脉的主要表现,它也蕴含着原住村民心口相传的文明传承。对于古老的具有深刻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往往难以深刻挖掘。因此,可通过科技与先进装备的帮助下展示其原有的价值与内涵。雄安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开发的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一块圣地,地域文化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包括中国传统绘画、古老艺术、传统乐器和传统运动等等。其中,作为河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白洋淀芦苇画,是我国传统艺术与现代美学融合的精华,其制作过程不需要特意调色,而是通过本身自然颜色的芦苇进行熨烫成色,具有当地特点。在建设雄安新区过程中,通过技术创新与文化双循环的发展模式对弘扬传统乡村非遗文化保护与利用创新研究有着非凡的意义。
首先,文化创意产业探索“非遗”生产性保护的精神价值。从概念上来说,现代社会中的文化创意产业是,其形式是从文化资源中产生的创意产物,也是精神概念的物化,“非遗”的文化内涵得到更加明确的强调。而非物质遗产区别于物质遗产的核心要素是,强调更加深层次的人精神价值,即人类在探索自然历史和社会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富有创造性和意义的形式,也是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造力的关键。
其次,文化创意产业挖掘“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文化附加值。人类的历史经验最集中于日常生活经验,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则是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日常生活各领域积累的宝贵智慧。文化创意产业以“传统+创新”作为发展思路,挖掘创新,将其产业化凝练成当代社会接受的审美符号和文化产品。挖掘“非遗”的文化创意,创造更多的文化附加值,不仅可以适应市场经济,还可以更好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当代生活的范围,从根本上促进文化传承[1]。
最后,文化创意产业与“非遗”相互拓展发展领域。保护“非遗“的历史形式,并以活态的传承方式对当下生活的资源价值与日常服务功能进行发掘,是“非遗”生产性保护的目的,也是“非遗”保护中各方面主体的诉求,然而,生产性保护更侧重于“有形的东西”,包括体现文化理念的产品、制作技能形成的手工艺品等,而将其“无形”之物忽略。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保护的关键策略,在生产保护中,将其显性物质形态与隐性精神品质完美结合。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文化生产、经济发展、文化创意、个性等几个关键特征。其立足点是文化,核心生产力在于强调“创意”,而文化创意产品价值的高低直接受控于创意的独特性和新颖性。“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基因”,在参与现代文化创意的过程中不断变化和发展其新的方式,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商业模式的运作,迅速构建产业联合体,以市场为导向,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范围和深度,在更大范围内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虽然该产业的出现具有经济性,但文化的创造和推广是发展的支撑点和立足点,且着眼于长期发展效益[2]。
2.3.1 白洋淀芦苇画
白洋淀是雄安历史上重要的湖泊景观,由众多各具特色的大小湖泊组成,形成一条自然瑰丽景观线。二零零九年,白洋淀芦苇画因其创新的中国传统技法,独特的民间艺术特色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项目。其完美地将东西艺术文化融为一体,历年来都受到了国内外艺术研究学界的广泛关注。为此,通过实地考察研究,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地经济状况与当前时代背景,对雄安白洋淀地区芦苇画文化遗产加以深入探讨[3]。
芦苇画素材的选取十分有讲究,选择白洋淀六月萌动时的芦苇,通过熨平、打磨、镶嵌、粘贴等各种细致的步骤创作完成。画中呈现一番番美丽的景色:游动的鱼儿,跟太阳打招呼的花朵,天空中飞翔唱歌的鸟儿等,通过一幅幅图画描绘出了白洋淀地区深厚的民俗与艺术风情[4]。
白洋淀的芦苇画工艺,不但推动了芦苇业的蓬勃发展,而且白洋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顺利搭上了雄安新区建设与京津冀一体化的助力车,成为了巨大的文化产业资源,对于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2.3.2 白洋淀芦苇画创新发展思路
根据人的需求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大众对产品的要求己经从物质层面即功能层面、审美层面向文化层面靠挑,文创产品正是对应着对精神需求的文化层面,是产品创意的高级阶段。
非遗的传承与文创产品的发展有着两个重要意义,一方面是物质上的回报,另一方面是精神上的尊重[5]。
(1) 设计整合非遗研究、工艺技术、设计创新三者关系
白洋淀芦苇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同时也是变化的,这就决定了非遗并不是静态的死物,而必定具有流变性。在通常的概念中,非遗的流变是藉由传承人之手,而“再设计”的产品出自设计师之手,但事实上,流变的非遗与“再设计”的边界线未必是泾渭分明的,甚而传承人与设计师的边界有时也是模糊的[6]。
白洋淀芦苇画要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兼具功能和内涵的文化创意产品,需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技术和设计创新紧密结合。非遗研究与工艺技术之间的关系在于活态的传承延续,传统工艺与当代技术都需要非遗之中的文化底蕴与祖先的智慧,而非遗也需要从工艺技术中汲取养分;工艺技术与设计创新应相互借鉴,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僵化、一成不变,而需与时俱进,与设计创新相结合,不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上进行广泛传播,也是中国本土设计的一个突破[7]。
(2) 文化产品的“量身定做”
在传统的改良变革中,规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文化基因在此并非是一种具体的材料或工艺步骤,而是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8]。对于白洋淀芦苇画的一些技艺,应当保留原材料不变,在工艺、造型、功能上加以变化;而对于另一些技艺,则可与时俱进,可通过利用企业资源优势,融合传统芦苇画的制造工艺,并形成产业基地或文化特色小镇,将主导产业聚集发展,进一步提升传统非遗文化保护与利用和创新。同时引入现代相关的技术设备,把传统老式手工工艺和现代科技手法相结合,以提升产品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并且响应国家相关政策,成功打造出属于雄安新区白洋淀的芦苇画特色且注重保持其本真性[9]。
(3) 推进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双发展
开展非遗文化与高校合作举措,把非遗引入课堂,进行产学研的融合。芦苇画艺术主动走出去,在教学科研方面提高一个全新的高度。艺术家们潜心作品,为人民群众提供了精彩作品,用文学与艺术软实力向世界人民展现了雄安白洋淀的魅力。同时从各方面多加宣传,开展线上、线下双销售,积极创造保护非遗的良好氛围,以增强整个社会对保护非遗的意识,为非遗的生存、保护和传播提供良好的平台[10]。
在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大背景下,雄安新区非遗文化保护进行新途径的开辟,提供保护非遗文化的新机遇的同时,也为当地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发展新型文化旅游可以激发当地经济新活力,带动地方发展,增加财政收入。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入文化旅游,增强文化信心和意识,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而,可以使得财政收入用于保护雄安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当地从业人员更加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动态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可以为其发展注入外部动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随着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被开发利用的“非遗”项目可获得新的生命力,从而得以传承延续和发展。对雄安新区旅游业的开发,促进“非遗”的文化价值得到进一步挖掘,推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进一步实现[12]。另外,对传统手工技艺、民俗、舞蹈、音乐的利用,能够丰富旅游产品,增加游客的体验感,更有利于雄安新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利用。近年来,文化旅游融合的推广,使白洋淀苇编、芦苇画、“火针刺绣”等雄安新区的传统手工技艺作为旅游产品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扩大传承队伍,更能有效地实现其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并持续的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在乡村旅游语境中,“非遗”成为可供游客消费的符号。其因旅游被赋予的象征意义,为乡村主体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通过旅游开发,村民的主体角色价值在乡村旅游中得到了提升和体现。目前,我国大多数贫困人口都集中在乡村,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实现旅游扶贫。居民在参与到乡村旅游开发中,能够重新认识民族文化的价值。
应积极鼓励在文化场所传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以及建立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机构,在当地稳步构建有利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氛围。鼓励发展旅游领域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将旅游服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丰富文化内容和服务模式,并逐步扩大服务模式。最后,为实现雄安新区非遗文化保护与利用的最终目的,应在响应文化旅游融合的同时进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通过有效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文化旅游。
随着文旅深度融合的发展,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措施保护雄安新区非遗文化。一是,在雄安新区当地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将非遗文化与当地特色文化旅游路线相结合。为了发展,非遗文化相关场所必须多方面多样,合作创造具有当地非遗特色主题和对当今群众具有吸引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利用当地基础资源,创新开发、改造升级,雄安新区当地非遗文化特色充分融合六大要素:旅游、出行、娱乐、购物、住房、饮食,形成有雄安新区非遗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二是,推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对象向文化旅游产品转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大多是源于居民生活日常中,适合日常欣赏、佩戴和娱乐,结合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开发也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地方财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保障为当地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以雄安新区白洋淀为例,白洋淀是华北平原独特的生态湿地,突出白洋淀湿地特色保护白洋淀传统景观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与白洋淀湿地之间的相互作用。
雄安新区积极促进文化旅游的综合发展,努力创建绿色城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密切相关的。协调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之间的共生关系也是新区发展中保护非遗文化摇篮的优先事项[13]。
首先,应该合理保护现有的自然与人文空间资源。雄安新区的一些特定建筑遗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土壤,合理使用和开发必须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伊坊街改造项目在新区建设之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采取一种可见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加工,将艺术设计纳入立体改造,设置户外艺术展览,并在街巷中为人们创造了新的活动空间;在庭院的改造中,旧的东西被重新利用,不仅节省了成本,还保留了当地宝贵的历史记忆。其次,应该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的原则,生态思想与空间有机重组的结合,以一种低碳的方式,应用于未来雄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设计中,从而提高环境的生态质量[14]。
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在传播的背景下与文旅的融合是必然的,但其走向数字化传播并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其形象,或者打破其过去的刻板印象,应把目光放在长期的民族非物质文化传统承载和传播的道路上[15]。在全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机制逐步完善,传播能力不断建设,传播方式不断创新。这些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跃起来”、“流行起来”,为未来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兴”提供了多样化的交流与互鉴。但不可否认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仍处于探索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和传播者仍需继续探索创新传播方式,促进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传播,提升其文化内在生命力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