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若阳 余威
文章以河南省“新高考”背景下的体育统考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并结合个人体育生经历,对体育生的学训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发现体育生在学习和训练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最终呈现和探析了新高考背景下体育统考生发展前景与机遇、体育生学训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高考作为人生最早的转折点对人生的走向具有重大影响,知识改变的命运的现象,大多数都是通过高考实现的。河南作为一座高考大省,上百万的年轻人选择通过高考实现人生价值,如此庞大的考试队伍也为河南考生带来的巨大的竞争压力。在此环境下,便形成了一类以特长来弥补学习缺陷的学生,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便是体育生。但是由于文化成绩的劣势和体育训练以及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体育生未能如愿走成体育这条路,并且在精神和身体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所以立足于体育生的角度来剖析他们的学训情况,深入分析出现的普遍问题,有利于帮助体育生走好体育路,对于我国体育高考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是以备考2023年河南省体育统考的高二体育生和学校体育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来自河南省新乡市卫滨区的四所高中,分别是新乡市第一中学、新乡市铁路高级中学、冠英高级中学、新乡市职业教育中心。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分别以“新高考”“体育统考生”“学训现状”为检索词,查阅大量硕士论文、期刊论文,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利用问卷星软件设计《体育生学训现状调查问卷》,由于疫情因素,采取线上填写的方式,共计填写了398份问卷,有效问卷共计379份,有效率为95.22%。并设计一套面向高中体育教师的访问提纲,共计填写10份,有效填写10份,有效率为100%。
1.2.3 访谈法
根据论文研究需要,设计不同的访谈提纲,对部分体育统考生、学生家长、教练员及相关校领导进行访谈,针对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问题进行询问,认真听取并记录他们的想法和观点,为本文的撰写提供基本保障。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0统计软件,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5 逻辑分析法
运用推理、归纳、类比相结合的方法对文献资料、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进而推导出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新高考政策解读
新高考改革下设计的“3+1+2”新高考选科模式,赋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可以自主决定科目组合。与学生自主选科相对应,试点地区的高中开始全面推进“走班制”教学和特色化办学。通过新高考模式,学生可以选择更擅长的科目进行学习和考试,这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试的分数。在高考竞争本就激烈的河南地区,新高考模式的引进无疑是给广大河南考生一个难得的机会,但也存在水涨船高的现象。对于体育生而言,选择体育这条路的道理和新高考政策的目的是殊途同归的,体育生选择利用自己的较好的身体条件,通过身体的天赋和训练的付出来减轻文化学习上的压力或填补学习上的劣势。新高考政策则是让学生在政、史、地、理、化、生六門科目中自由选择自己擅长的科目进行考试,打破原有的文理分科,有效消除偏科现象。总而言之,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最好的选择莫过于去做自己感兴趣且有意义的事情。这两种方式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学生利用兴趣做到取长补短,有利于帮助学生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更加从容轻松。
2.2 体育统考生文化课学习现状
2.2.1 体育统考生的文化学习组织形式
这里所说的集中教学是指学校将所有特长生集中在一起形成班级接受集中教学,分散教学是指特长生在文化班级中接受分散教学。根据表格数据得知,有319位体育统考生是以集中教学的形式进行学习的,占比84.2%;有60位体育统考生是以分散教学的形式进行学习的,占比15.8%。分析以上数据得知,大部分体育统考生是在特长班中接受集中教学,特长班有专属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偏向基础型知识,且合理安排了学习和训练的时间。少部分体育统考生是在文化班中接受分散教学,这是因为在学校统一分班时,这类学生还没有成为体育生,所以就随着自己原来的班级上学,学校也在考虑针对这类学生再次进行统计分班。
2.2.2 影响体育统考生文化学习的因素
根据柱状图数据得知,关于影响学习的因素,有165人选择训练太累,占比43.5%;有87人选择基础不好,占比23%;有58人选择学习太难,占比58%;有29人选择缺少时间,占比7.6%;有21人选择老师忽视,占比5.5%;有17人选择个人原因,占比4.5%;有2人选择其他,占比0.5%。分析以上数据得知,大部分体育生认为影响学习的最大因素是训练太累,这可能是因为教练没有掌握好训练强度、频率、时间所导致的;其次,他们认为是因为基础不好导致学习受到影响,这是由于体育生的文化成绩普遍较差,在练体育之前的文化基础可能就没有打好。学习太难一是因为自身的学习方法存在问题,二是因为教学内容的难度不适宜。时间不够和老师忽视则是属于客观因素,个人原因是主观因素。
2.3 体育统考生体育训练现状
2.3.1 体育统考生的训练组织形式及训练安排
根据表格数据得知,关于体育统考生的训练组织形式情况,有238人是集体与分组训练,占比62.8%;有87人是分组训练,占比23%;有34人是集体训练,占比9%;有20人是个人训练,占比5.2%。分析以上数据得知,集体与分组训练相结合的形式是大多数体育生的训练方式,这种训练模式基本上是以集体素质训练和分组专项训练的形式开展的,适合人数较多的训练队伍。分组训练以学生性别、专项、能力进行分组。集体训练多见于人数较多的同专项训练队,代表项目为田径。个人训练适用于体育水平极其出色的种子型选手。
根据图一得知,在训练时间方面,有298人在下午时段训练,占比178.7%;有64人在上午时段训练,占比16.9%;有17人在其他时间训练,占比4.4%。分析得知,由于学校安排,多数学生是在下午进行训练。少数学生在非下午时段训练多因冬训或备战比赛。在训练时长方面,有261人的训练时间在60-90分钟,占比68.9%;有108人的训练时间在90分钟以上,占比28.5%;有10人的训练时间在60分钟以内,占比2.6%。据研究表明,体育考生平均每天要有2-3小时的训练时间,只有这样教练员才能够按照运动训练学的规律及根据各个运动项目的训练特点制定出合理的训练计划。在训练频率方面,有195人一周训练5-7次,占比51.5%;有153人一周训练7次以上,占比40.3%;有23人一周训练3-5次,占比6.5%;有8人一周训练3次以下,占比2.1%。分析得知,多数体育生的训练频率均能达到一周5次以上,充足的训练是体育水平提高的最根本的方法,所谓“练就有效”亦是同理,间断的训练则会极大地影响训练效果训。练频率较低的学生,多数是因为在伤病康复期不允许做大量的运动。
2.3.2 训练场地及器材设施情况
根据表格数据得知,关于训练场地和器材设施情况,有261人认为该情况缺乏,占比68.9%;有108人认为该情况一般,占比28.5%;有10人认为该情况充足,占比2.6%。分析以上数据得知,训练场地和器材设施已然成为影响体育统考生训练的因素,根据调查得知,在所调查的四所学校中,有三所学校没有400米正规塑胶跑道,有学校甚至将足球场和篮球场混用,所有专项的学生都挤在一个操场训练。在器材设施方面,学校的器材并没有做到定时更换或维护,许多器材除了训练使用上体育课也要用,加速了器材的损耗,剪短了器材的使用寿命,导致许多器材无法正常使用只能将就使用,个别负重训练器材年久失修,有造成训练人员受伤的风险。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体育统考生的文化成绩普遍较差,学训矛盾突出
体育生对文化学习兴趣度不高,缺乏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再加上训练的影响,占用了体育生的精力,致使他们无法在学习上付出较大努力,进而导致文化成绩越来越差。
3.1.2 学校和老师对体育生的重视度不够,师资力量欠缺
老师在乎成绩,学校重视升学率。由于体育生较差的文化成绩,导致学校和老师不重视体育生的学习和训练。学校的体育老师年轻且大都是本科学历,缺乏训练经验和专业运动知识。
3.2 建议
3.2.1 调整选材标准,处理学训矛盾
首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高体育生的选材文化成绩要求,在成为体育生之前明确说明这不是差生的捷径,没有可靠的成绩是徒劳的。其次,在训练计划制定时应充分考虑体育生的文化学习情况,留足学习的精力,并且规定学习任务和训练任务,合理的计划应能使学生学训兼备。最后,理性看待学训矛盾,文武双全毕竟是少数,个人能力也有很大影响。学习和训练由于本身性质的巨大差异,很难在同一个个体上做到和谐统一,体育生的优秀是以学习和训练的综合水平以及这两者的互补程度体现的,并不是要样样出色。
3.2.2 提高重视程度,协调学校资源
体育生作为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通过特长分班进行集中管理和教学自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体育生的管理学校和老师要特殊重视对待不能特殊区别对待。体育生的文化成绩较差是一个普遍现象,老师和学生应该共同努力改变这个情况,这不应该是师生相互放弃的借口。除此之外,学校对于体育教师的選拔也要提高标准,不能只要求文化科目老师的教学水平,建议合理分配学校资源,适当提高体育老师待遇,吸引高水平体育教师的加入,学校对于已任职的体育教师,也要定期检查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研能力。
通讯作者:余威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