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 AI写诗”导写

2023-01-11 21:21LLL语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36期
关键词:作诗诗作共情

LLL语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继清华“九歌”、微软“小冰”之后,华为推出了一款全新的AI诗人——“乐府”,据悉,其能够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能够实现诗词写作的自学成材,驾驭和写作唐诗宋词等多种形式的诗词,其写作的诗词工整而不乏意趣,蕴意丰富而韵律整齐,文学水平十分惊人。对此,有人觉得AI写的诗形神兼备、水平不低,AI创作的文学作品可以丰富文化资源;也有人表示,AI 写诗缺乏灵性和情感,不值得欣赏,有人觉得好是因为现代人真正懂诗的不多。

你认为,AI 写诗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文化的悲哀?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对于“诗与远方”的追逐呢?

写作指导

这则作文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段阐述事实,华为推出AI 诗人——“乐府”,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自学成才,写诗题材广泛,意蕴丰富,格律规范,令人称奇。第二段表达观点。对于AI创作诗歌,人们的观点大概分为两个不同的方向:一是赞同支持,因为AI写诗有大数据做支持,不易出错,客观上诗作水平不凡;二是批評反对,因为AI写诗是机器创作,没有情感,无法引人思考,艺术价值不大。

任务提示则引导我们思考,AI写诗,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文化的悲哀?材料语段和任务提示为同学们提供了思考的方向,我们可以选择一方赞同,也可以更加辩证、综合地看待。

参考立意

1.AI写诗是科技与人文结合的产物,提供了鲜活的诗歌,丰富了文化宝库。

2.AI无法共情,没有真正的灵性,没有人类的情感,所以写的诗作没有灵魂,不值得被欣赏。

3.AI写诗缺少灵感,难以与人类诗歌创作匹敌,但是人类可以善假于物,让AI创作为人类的诗歌创作服务。

例文

文字更应有温度

□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  李逸晗

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技术带给了我们新的惊喜:弹指之间,一首工整而不乏意趣的小诗便可诞生。有人认为AI作的诗大多文从字顺,神形皆备;有人认为在浅阅读盛行的当下,一些虚有其表的AI诗作鱼目混珠;而我认为AI作诗缺乏情感的温度,这些通过程序堆砌而成的文字很难让人有深刻的共情。

从原理上来看,AI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深度学习,从已有的、人类创作的诗歌中找到诗歌创作的规律来创作新的诗歌。拿意象来说,AI会发现许多诗中出现的“月”“秋”“雁”等意象与特定的字如“悲”“凄”“乡”等相勾连。通过导入大量诗作,AI便能掌握意象相关字词的使用方法,导出新的诗词。AI有比诗人更大的词汇、素材,在押韵、平仄等方面也有标准的程序,若单论这方面的写作手法,AI甚至比诗人更胜一筹。

AI作诗,其大数据与高科技结合的优势毋庸置疑,但为何我们只感慨于“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悲慨,折服于“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潇洒,温暖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而在AI作的诗中却很难品味到这些悲欢离合?我想,那是因为人工智能的作品少了人的情感。读一首诗,我们与杜甫一起忧国忧民,看见李清照的凄清冷落,感受到柳永的脉脉深情……却难以与庞大电路中的电流产生思想的共鸣。AI作诗可能会有“开心”“难过”的情感表征,但这终究不是诗人或历尽人间沧桑、尝遍世间疾苦,或恣意于大好山河……而抒发的真情实感。AI诗作就好比外观逼真的蜡像,再怎么栩栩如生,也终究没有“灵魂”,缺乏情感的温度。

AI在作诗时,固然可以迅速生成大量作品,这样的“量”却并不能保证得到“质”的升华。在刘慈欣的《诗云》中,一个达到科技巅峰的终极文明将所有汉字进行排列组合,用枚举法写出了所有可能写出的诗并储存在一个太阳系大小的量子储存器“诗云”中,其中包括李白、杜甫等留下的千古绝唱。可最后超级文明却找不到最好的诗歌是哪一首,因为诗歌的好坏难以通过程序来评判,数量庞大的诗歌也无法全部被人一一品读。正如这些AI诗人,纵使它们写出大量符合作诗规律的作品,就算其中有优秀的作品也往往只能埋没在数据海洋中。

Al的成就固然令人称奇,但也更应在合适的科学领域发挥作用。饱含情感的诗歌,更应由有血有肉的人类挥就。

评点

作者开头便表明观点“AI作诗缺乏情感的温度,很难让人有深刻的共情。”先在原理上分析AI的优势,随后举出例子说明之所以我们只动情于人类创作的诗词,是因为AI的诗作缺乏情感的温度,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并以“蜡像”来类比,生动形象且不乏趣味。最后补充:AI作诗的量变不能保证得到质变,讲出大数据的弊端,并在结尾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有力地呼吁“饱含情感的诗歌,更应由有血有肉的人类挥就”。

(编辑:王冠婷)

猜你喜欢
作诗诗作共情
梁潮诗作《水里边》·源清书法
刘良玉
상경란과 서영수합의 시작(诗作)비교 연구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悲欢且作诗,浮世奈我何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
疯狂编辑部之作诗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