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萍 蓝新平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美无处不在。孔子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谓《韶》,“盡美矣,又尽善也。”认为美的不一定都是善的,要尽善须用“礼”来约束,使之趋向“仁”,即所谓尽善尽美。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则推崇自然与简朴之美。孟子云:“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认为美需要高扬人的主体力量,美好显露于外,强调内在品质与外在形式的统一。
美育形式多样。“乐行而志清”(因音乐的流传而使人志趣清明)是艺术之美的体悟,“清晖能娱人”(山水蕴含清灵的光芒让人愉悦)是自然之美的观照,“以文化人”是美的熏陶与化育,等等。
上述材料给你怎样的思考与启示?作为一名高三学子,你心中的“美”和“美育”是怎样的?团委邀请你在周一升旗仪式上,为高一的学弟学妹们谈谈你的理解。请你结合实际写一篇国旗下的讲话稿。
写作指导
材料由两个段落组成,第一段为古代先贤的名言。学生理解应该没有难度。要稍加注意的是孔子、庄子、孟子所阐释的角度:孔子强调的是内在品质中精神和心灵之美,庄子强调的是自然与简朴之美,孟子强调的是内在品质与外在形式的统一。这些都是从“美”的角度来说的,突出美无处不在。
第二段则关注了“美育”。材料中所引用的三个短句均出自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古诗文,体现的是不同的美育内涵、美育作用及意义。艺术美能净化心灵,自然美能陶冶情趣,精神美能熏陶和感化人。美育形式多样,美育的意义和作用巨大。
材料中两段文字的陈述对象是“美”和“美育”,从行文思路上来说,由“美”过渡到“美育”,二者自成为一个整体。
例文
志于成人,向美而生
□江西省大余中学 张琴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志于成人,向美而生”。
学弟学妹们,试问“美”者何谓也?美者,所以动真情,清其心,束其行也。再者,“美”者何为也?美于艺术,育人跨越时空,同心共情;美于自然,育人审思吾与万物生灵,时间恒常;美于文化,育人洞明这世间冷暖,爱恨悲欢。
艺术的美育,带领我们跨过时光,与不朽的魂灵对话、碰撞。
或许我们中的多数人并没有深厚的艺术造诣,但如果我们细细品鉴梵高的《向日葵》,从那破旧花盆里恣意灿烂开放的花朵,一定能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热烈和张扬;闭眼聆听贝多芬的《月光曲》,海浪是高音,汹涌着生的伟大;礁石是低音,承受着意志的刚强。正是在这视觉与听觉美的感化中,我们得到了心灵的震撼与成长。
自然的美育,诱导我们置身四合,思索人与万物生灵、时间长河的纽带。
谈及自然,便不得不提到余秋雨和他的《千年一叹》。若你驱车驶入荒漠,眼望孱弱的绿色消失于天际,你是否会有这样的兴叹——“以沙漠和大海的眼光,几千年来有多少发展,尽管我们自以为热火朝天。”今人从自然之母那儿得到的教诲,古人亦有同感。河水滚滚,一路东去,观此景象,孔子领悟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哲理;月隐星稀,风雨萧瑟,闻见秋声,欧阳修慨叹“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山的高大喻我以沉稳,故我们常称长者有泰山之姿;水的不息喻我们时不我待,故我们常言年华似水。这不正是自然的美育渗入人心的体现吗?
文化的美育,指引着我们洞察人世,体悟人情冷暖、爱恨悲欢。
相信大家都读过《红楼梦》,在《红楼梦》中,不独有少男少女的迷茫青春,也有贾母的偏私,凤姐的阴险,邢夫人的心机……至于我们的课本,它既展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坚贞之爱,也着眼于被欺骗背弃的无助妇女的冷静刚强;它既彰扬了宋濂数年苦读的功成名就,也揭露了范进中举后的痴贪本性。这一切都表明,美育从来不刻意回避那些不美的东西,丑恶假嗔痴贪都可以成为美育的一部分。我们在文学中看到人生舞台上的参差百态,如同穿过真善美的田野,也游过假恶丑的沼泽,相形之下,一个人便认定了路的方向。
世上从不缺少美,艺术、自然、文学,我们在种种美的孕育中成长,如汝志于成人,志于成才,就请抬头,向美而生吧!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评点
作者以“玉汝于成,美育人生”为主要观点,从艺术、自然、文化三个层面,对美和美育进行阐发,体现了人生之美与哲思之慧。文章文笔清新,古今中外事例信手拈来,丰富多样,文学功底深厚;论证有序,结构清晰,段落衔接流畅。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