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程成,朱倩倩,吴盈盈
(1.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1231;2.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文化提升旅游体验品质,科技延伸旅游体验边界。科技的定义众多,综合来讲,主要指有助于提升产业创新发展、解决现实问题和实现跨场景应用的新兴科学技术,以ABCD+5G为代表,即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区块链(block chain)、云计算(cloud)、大数据(big data)和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这些新技术正在不断革新文化旅游领域,打通旅游的物理工具范畴,延伸文化的精神体验世界。后疫情时期的“虚拟旅游”“在线旅游”不仅改变了文化旅游的方式,也改变了美好生活的实现途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为我国科技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如何全面多维展现国际文化旅游的科技支撑因素,如何从目前国际文化旅游研究中寻找科技路径,为我国文化旅游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提供有效借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文化旅游包括旅游的各个文化因素,旅游者从中可以学到旅游目的地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遗产,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民众思想[1]。迪士尼的文化技术景观、AR(augmented reality)技术的黄鹤楼非物质文化遗产、智慧型导视系统的岳麓山风景区、湖北大悟县九房沟虚拟现实的乡村旅游[2]等,都是科技与文旅融合的典型场景,也是科学研究者正在探索的典型领域。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融合可以促进传统文化向大众化、数字化、个性化、精准化发展,促进传统文化新的继承、发展、创新与弘扬。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去中心化的知识共享机制、智能合约等构成的技术体系,为解决文化旅游业中知识共享的信任、真实性和激励分配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可以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3]。云计算的高水平数据处理能力、高整合旅游数据资源能力、游客自助游高个性化在智慧旅游的服务、商务、管理和政务工作流程中,可以被充分激发并提供保障[4]。在旅游流、智慧营销、旅游统计和旅游体验等对数据精度和规模要求日益严苛的文旅领域,大数据降低了搜集和可操作性的难度,提升了旅游统计、旅游消费场景等方面的质量和效益[5];同时,大数据可以加强文化旅游品牌宣传的立体体验[6]。5G将促使文旅产业在产业技术、文旅产品、商业模式、产业管理等方面构建新的产品生产、劳动分配、供需调整和消费方式,向智能化、个性化、情景化和国际化的多主体联动式发展[7]。
国内外相关研究为科技助推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参考,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如科技在国际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领域的研究现状如何,能不能为我国“科技+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借鉴等。通过知识图谱分析等方法,绘制“科技+文化旅游”国际研究现状,探索科技助推国际文旅发展研究的热点前沿与时空脉络等,以科学认识科技在国际文化旅游发展中的应用路径,为我国文化旅游管理和数字文旅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知识图谱是依托海量科技文本对某一个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前沿进行可视化分析的重要方法。其中,CiteSpace是陈超美教授主要基于文献引证分析理论提出的可视化分析工具[8],运用CiteSpace5.7.R3软件,进行以下4个方面研究:①分析研究学科分布,通过期刊双图叠加,识别出科技在国际文化旅游领域应用研究的期刊分布、知识吸收与学科网络;②分析研究主体,在通过研究作者和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识别科技在国际文化旅游领域应用研究的群体和载体;③分析研究主题,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研究主题热点、通过关键词凸显分析研究主题前沿;④分析研究变迁,通过时区聚类(timezone)分析科技在国际文旅领域应用研究的变迁脉络。然后,提出未来科技助推国际文旅发展的应用框架和前景。
选取“Web of Science(WOS)核心总集”数据库,检索公式Topic=(tourism or leisure or travel or tourist) AND(culture or cultural) AND (Technology),题录导出格式为全记录加参考文献,再通过摘要内容筛查出包括文化旅游研究的文献,设置检索时间段为1900—2020年,检索到1 836篇文献,手动剔除规划设计、会议征稿、个人学术成果介绍及其他不相关条目等无效数据,再通过同类文献合并去重,共得到有效文献1 090篇。科技在国际文化旅游研究领域中的论文年度分布趋势如图1所示。2005—2015年,该阶段论文产出多年来未超过100篇,2016年达到了100篇以上。这种增长反映了科技在国际文化旅游领域的应用近5年来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图中两条指数拟合曲线拟合度函数的R2都超过80%,可认为科技在文化旅游领域的应用研究在国际人文社科中的发文数量呈现增长态势[9]。
图1 1993—2020年度科技在国际文化旅游领域应用研究的论文年度产出
研究“科技+文化旅游”主题知识图谱全貌,首先需要认识科技在国际文化旅游领域应用研究的学科分布结构。通过Overlay Maps路径中JCR Journal Maps功能和参数调整,得到科技在文化旅游研究中的引证期刊轨迹图谱(图谱颗粒度较小,文中无法图示呈现),从而可视化识别该领域的学科分布。图谱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基于WOS期刊之间引证关系构建的期刊图谱,二是基于期刊的被引关系构建的期刊图谱。图中每一条线表示施引期刊和被引期刊的引证轨迹,线条的粗细表示引证关系强弱程度,线条越粗表示引证关系越强[10]。图中施引文献共形成了16个明显的研究期刊聚类,被引文献共形成了18个明显的研究期刊聚类,其中有3条关联很强的期刊引用线条:①第一条线为施引期刊的学科关联6号聚类心理学、教育学、健康学指向连接了被引期刊学科关联的7号聚类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②第二条线为6号聚类心理学、教育学、健康学指向连接了12号聚类经济学、政治学;③第三条线为10号聚类经济学、政治学指向连接了12号聚类经济学、政治学。说明科技在文化旅游领域的应用研究领域更关注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这些学科的期刊,该领域“经济学”学科代表期刊有Sustainability 等,“政治学”学科代表期刊有Marine Policy等,“心理学”学科代表期刊有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等,“教育学”学科代表期刊有Journal of Hospitality Leisure Sport & Tourismeducation等。据此,可以整体上描述科技在国际文化旅游领域应用研究的知识吸收学科情况。
运用合作网络分析可以探测科技在国际文化旅游领域的应用研究主体,包括研究作者和研究机构两个主体。
2.2.1 研究作者方面
将数据导入CiteSpace,节点类型选择作者(author),时间切片(time slicing)=1,得到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如图2(a)所示。图中作者名字大小代表发文频率,研究作者姓名之间连线表示合作关系,线条颜色越深代表联系越紧密。由图可知,发文量最多的是曼彻斯特城市大学食品与旅游管理系的CLAUDIA和阿尔巴尼亚文化古迹研究所的ANTONELLA,都发文4篇。中心度反映了节点作为关系网中心中介作用的度量,综合中心度指标和合作网络图谱,发现处于合作网络中心的中介作用比较明显的作者是STROM,FINSTEIN,JOSHI,JA和 COWAN组成的研究团队,表示这些作者在合作网络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比较明显作者合作网络的有10个,但频次都较低,其中以STROM为核心的合作网络最为突出。由此可见,科技在国际文化旅游领域的应用研究领域具有个别核心领军学者,具有个别相对明确的学术群体,但合作网络强度都相对较低。
图2 科技在国际文化旅游领域应用研究的主体合作网络图谱
2.2.2 研究机构方面
节点类型选择机构,得到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如图2(b)所示。由图可知,发文量最多的是Univ Sao Paulo(巴西圣保罗大学),发文8篇;CNR(意大利国家科学研究所)和Kyung Hee Univ(韩国庆熙大学)都发文7篇;其余均发文5篇及以下。综合中心度指标和图谱,发现处于合作网络中心的中介作用比较明显的研究机构是CNR和Univ Auckland(奥克兰大学)等组成的合作队伍;比较明显研究机构合作网络的有14个,但频次都较低,其中以CNR为核心的合作网络最为突出。由此可见,科技在国际文化旅游领域的应用研究领域具有个别核心领军机构,但合作网络强度都相对较低。
研究主题热点方面,关键词聚类分析可以了解知识图谱微观结构的研究热点。在关键词共现的基础上,选择“find clusters”选项,点击“keyword”命名,选择“LLR”算法,直接可生成科技在国际文化旅游领域应用研究的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共17个聚类,如图3所示。其中,M=0.352 8>0.3,表示聚类结构显著,S=0.911 2>0.7,表示聚类科学合理。
图3 科技在国际文化旅游领域应用研究的主题关键词聚类图谱
由图3可知,科技在国际文化旅游领域的应用研究主题关键词聚类比较聚焦,大部分缠绕在一起,其中#2聚类“cultural tourism”、#13聚类“tourism”频次最大,也最为明显;也发现了存在交叉性质的标签如#4“creativity”,和#14聚类“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技术接受模型)这类不易觉察的聚类标签。通过聚类探索(cluster explore)选项可以导出聚类内部关键词,探究聚类内部详细情况:发现17个聚类中,聚类规模(size)最大的是0#聚类“ICT”(信息和通信技术),其内部最明显的高频关键词为internet,perceived risk online等;聚类标签模块值最大的是#13聚类“tourism”,其内部最明显的高频关键词为urban tourism,network analysis,site selection 等;所有的聚类标签平均时间基本都在2004年以后,最近的聚类是2016年的#14聚类“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其内部最明显的高频关键词为intention,e-tourism,China,augmented reality等。通过图谱中右键点击listing citing papers to the cluster导出聚类内部的文献,为了解最新聚类的研究情况,导出#13聚类内部关键词文献为14篇,最新的一篇为QUAGLIONE[11]的文章,该篇主要研究了个人文化资本增加互联网购买旅游服务。
研究主题前沿方面,突显功能表示研究领域的研究前沿及持续周期,在共现分析的基础上选择突显参数,可以探索科技在国际文化旅游领域的应用研究主题前沿。在关键词共现的基础上,通过面板中的“Burstness”选项,产生研究前沿关键词2个,如图4(a)所示。begin代表凸显开始的年份,end代表凸显结束的年份,year代表该文献出现的年份,strength代表凸显强度,keywords和references代表前沿关键词和前沿文献。其中science是最高的凸显关键词,从1993年就已经出现凸显;而关键词augmented reality凸显强度最高为4.12,凸显时间为2018—2020年,也是最近的研究前沿。
图4 科技在国际文化旅游领域应用研究的主题前沿关键词和前沿文献
为了了解研究前沿最新细节情况,通过凸显关键词augmented reality施引文献(the history of appearance),探究研究前沿内容,其中引用最高108次的文献为DIECK等[12]的文章。该项研究旨在提出一种在城市遗产旅游背景下的AR接受模型。揭示AR接受模型的七个方面,包括信息质量、系统质量、运营成本、使用建议、个人创新、风险和便利条件。在被引文献共现的基础上,通过Citespace面板中的“Burstness”选项,产生研究前沿被引文献共有9篇,如图4(b)所示。对其中几篇比较典型的前沿文献进行具体分析,以进一步了解科技在国际文化旅游领域的应用研究微观内容:①文献[13]为凸显强度最高的文献,凸显强度为5.01,凸显时间为2018—2020年,研究对游客的增强现实感知进行了测量,发现个人创新水平越高,AR系统质量就越重要,个人创新水平越低,AR内容质量就越重要;②文献[14]凸显时间持续最长,凸显时间为2009—2017年,文章探讨了50多个现代国家成员之间在思维和社会行为上的差异,集中在权力距离,避免不确定性等。
由此可知,科技助推国际文化旅游研究的主题热点主要集中在旅游相关的通信和网络技术方面,主题前沿主要集中在增强现实技术等方面,云计算、区块链技术在文化旅游领域的研究还未成为热点和前沿,可能的原因是这些技术虽然整体受关注较高,但其在文化旅游领域中的应用实践早于应用研究,应用研究相对未形成高频率或者高关注的聚焦。
通过时区聚类功能,可以分析科技推动国际文化旅游研究的变迁脉络,如图5所示。时区图谱中,节点方块的大小表明研究主题热点关键词第一次出现后叠加的共现频次,时区图谱中共有663个结点,1 605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5 3,时区图谱结构合理,各聚类同质性较好。图谱中节点表征该热点首次出现的时间,线条的走向代表了研究热点的发展趋势。由图5可知,从1997年开始,就出现了明显的研究方向聚焦,2013年、2019年为两个最主要的时间转折点。因此,科技推动国际文化旅游的研究变迁脉络可以分为3个历史阶段,即1995—2012年、2013—2018年、2019—2020年,并呈现出研究方向朝着“数字化”“智慧旅游”等主题发展的倾向。
图5 科技在国际文化旅游领域应用研究的时区图谱
第一阶段(1995—2012年):科技在国际文化旅游领域的融合阶段。主要围绕“旅游+科技”的主题,1997年“深蓝”在国际象棋人机大战中击败世界棋王,1998年Priceline在线旅游公司成立等事件,科技与文化旅游从彼此陌生到走到一起。该阶段包括的关键词主要有:internet,technology,cultural heritage和city等,结合共现记录(Keywords Appeared Records)发现,关键词technology和tourism的频次都超过了100,从单位自然年引用历史来看,关键词internet从1995年1次引用开始,到2018年达到8次引用,被引文献共有45条,其中标注MA等[15]的文献研究被引最高,为73次,该研究发现ICT和Internet的扩展改变了世界各地的产业结构,并正在引导中国旅游组织(如航空公司、酒店、旅行社、景点)发生变革。该阶段一项最新研究运用定性方法分析了丹麦、挪威、芬兰、瑞典和北欧欧洲地区的社交媒体计划,发现传统旅游管理结构正经历新技术沟通工具的挑战[16]。同时,文化遗产研究、城市旅游、技术开发等研究主题在此阶段逐渐开始。
第二阶段(2013—2018年):科技在国际文化旅游领域的深化阶段。主要围绕“科技+文旅”的主题,2013年英国牛津大学首次采用3D打印机,“去哪儿旅游公司”也成功上市,另外各种新兴技术层出不穷,打破了原来旅游主导的科技发展,多种新型技术渗透到文化旅游事业各个层面。该阶段包括的关键词主要有AR,web 2.0,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e-tourism,和VR等,结合共现记录发现,2013年出现的关键词AR频次达到了31次,除management作为频次和中心度最高的关键词以外,从单位自然年引用历史来看,与web 2.0关键词相关的ÖZ等[17]的文献被引31次,该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Web 2.0技术及其对消费者的影响,其创意或者价值作为旅游消费者行为主要趋势之一。关键词VR共有19条文献引用记录,其中MEL等[18]的文献被引达183次,该文献研究发现从医学到商业,从运动到旅行,从旅行协作到旅游行业各方面,VR的功能被不断延伸。同时,三维成像、电子旅游、技术接受模型等研究主题也在此阶段逐渐展开。
第三阶段(2019—2020年):科技在国际文化旅游领域的分化阶段。主要围绕“文旅+数字”主题,阿里云研究中心发布《2019数字化趋势报告》,指出文旅业等将成为受人工智能、IoT等影响最深的行业领域,在未来3~5年内,数字化程度有望达到70%。该阶段包括的关键词主要有diversity,big data,destination image,digitalization,mobile application,IoT等,可以看出2019年后出现的这些关键词大多与大数据、物联网、移动等数字化主题相关,结合共现记录发现,与关键词digitalization相关的LIRITZIS等[19]的文献研究发现可以采用3D重建和建模技术,将考古学数据发展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依据。同时另外一篇与关键词IoT相关的文献研究了物联网用于解决城市问题和保护遗产项目的方式[20],研究发现ICT在已建成的遗产保护应用中,可以最大程度地增加游客流量,平衡经济发展与可持续遗产保护。同时,旅游目的地形象管理、多样性、移动应用、创新创业等研究主题在此阶段也拉开大幕。
(1)学科分布方面,科技在国际文化旅游领域的应用研究与心理学、教育学、健康学、经济学、政治学学科网络关联性较强,代表期刊有 Sustainability等。
(2)研究主体方面,发文量最多的是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的CLAUDIA,发文量最多的研究机构是巴西圣保罗大学,以意大利国家科学研究所为核心的合作网络最为突出,总体上表现为具有个别核心研究主体,但合作网络强度都相对较低。
(3)研究主题方面,共形成17个研究热点集,包括创新性、技术接受模型、信息和通信技术等;通过凸显功能产生了2个研究前沿关键词,包括“科学”和“仿真现实”。
(4)研究变迁脉络方面,可以分为3个历史阶段、融合阶段(1995—2012年)围绕“旅游+科技”主题、深化阶段(2013—2018年)围绕“科技+文旅”主题,以及分化阶段(2019—2020年)围绕“文旅+数字”主题。
综上,科技在国际文化旅游领域应用研究学科分布网络分散但学科性不强,研究主体群体数量庞大但不聚焦,研究主题前沿与热点聚焦但不深入,研究脉络方向清晰但边界模糊。人工智能、大数据和5G已在国际文化旅游研究领域形成关注,区块链和云计算目前关注度不够,但后面两种科技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具有关联存储和智慧安防作用,是前面三种科技在文化旅游领域应用实践的出发点和控制源,未来依然具有很大发展空间。
通过对科技在国际文化旅游领域应用研究全方位图景描述,以期对未来科技助推我国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文章尝试提出我国文旅科技应用框架。
(1)人工智能提升文旅体验人性化场景。人工智能在多种应用场景下都具有人机互动的先天优势,而文旅产业本就是为个体化的具体人打造个性化的消费场景、景观场景和休闲场景。机器脑与这些场景融合,能够实现内隐精神和外显旅游载体的智慧融合,并在场景设计端、服务端和反馈端,根据人脑的个性化旅游需要和文化精神介质,使休闲放松和文化研学在旅行者的旅游史和成长史有效衔接,从而满足旅游者个体需求,提升旅游出行者个性化内在体验,达到服务全方位、精准化和最大化。
(2)区块链助推文旅信息信任机制建设。区块链是集成化无隐藏的全信息有踪迹链条,文旅信息是综合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等因素的复杂信息。建立集合数字身份、可信数据和数字凭证,打造可信协作的区块链政务大数据平台,就包括了当地的文旅产业信息,也包括了非本地的旅游者信息,同时也记录了区域之间的交通流信息和征信数据,这些可以进一步打通互联网法院,构建“5G+区块链”涉网执行新模式,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文旅信息全链条监督,使旅游者在区块链平台上,自觉感受社会核心价值文化中道德与制度的引导。
(3)云计算与大数据推动文旅智慧管理。云计算可以在文旅产业的各个方面大显身手,在文旅大数据的基础上,云计算加入自动化管理技术和智慧监控技术,实现云管理。同时,文旅企业云、产业信息云存储系统、虚拟桌面云、开发测试云、大规模数据处理云、专属项目协作云、文旅信息应急监控等,都将一步步推动文旅智慧化管理。尤其是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的文旅信息应急管理、景区自然灾害的快速应对、大型文旅现场人员协调等都可以实时采集现场大数据,推动文旅智慧云计算、文旅安防监控管理等。
(4)5G技术引领未来文旅数字化发展。5G技术因其低时延、高速率、大宽带的信息传输特征,与文旅全社会、去中心化和复杂性的数据特征交融,能够引领未来文旅向各个领域的数字化辐射和嫁接,实现未来社会文旅体验的高度智慧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当5G在无人旅游驾驶、AR和VR演艺展演、旅游目的地医疗、智能展演设备制造和智慧美食烹调等方面不断融合,未来世界的休闲体验将实现自助模式,高效链接,体验原真化。那时,一场说走就走的旅游将按照你的文旅“基因”,顷刻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