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3-01-11 03:30张建华夏正龙
高教学刊 2022年36期
关键词:工科竞赛工程

张建华,李 飞,夏正龙

(江苏师范大学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工科人才培养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需求,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之间产生了间隙,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为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创新,教育部召开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达成十点共识,强调我国高校要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以新经济、新产业为背景,需要树立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工程教育“新理念”,构建新兴工科和传统工科相结合的学科专业“新结构”,探索实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教育“新质量”,建立完善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新体系”,实现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为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同时教育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中国工程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 的意见》。2019 年4 月29 日,教育部按照《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年)》要求,以“掀起高教质量革命 助力打造质量中国”为主题,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在此背景下,全国高校均开始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重点高校教学资源充裕,能够较快形成契合新工科建设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地方高校在新工科人才培养方面进展缓慢。地方高校数量众多,承载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担,因此地方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显得越发重要。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进而推动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历史上看,我国是一个重文轻理的国家。近代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虽然理工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工科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迟缓,工科高校数量偏少,创新意识不强,创业精神不足。同时,虽然有些科学家具有极强的创新意识,但是数量偏少,无法改变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才真正起步,近二十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效果显著[1]。但是,伴随着新工业革命和5G 时代的到来,我国地方高校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出现了乏力现象,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的课程体系不科学[2]、课程设置不完善[3]、平台建设功能不明确[4]、协同培养机制不健全[5]等现象,必须查找问题,全面改革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地方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动力不足

地方高校普遍存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致使学生无法与重点大学的学生一样拥有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与设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培养资源缺乏。由于学生多、资源少,学生没有足够的资源去开展相关实验与科研训练,同时学生与教师交流偏少、时间短,无法经常性地接受专业教师面对面教育,更无法掌握企业技术需求,因此学生的科学素养不足、探索精神不强,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欠缺、创业精神不足,该现象在工科学生中表现最为明显,许多学生比较迷茫,没有明确的目标,进而导致地方高校工科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严重不足。因此,在有限资源的背景下,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已成为制约地方高校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瓶颈。

(二)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培养体系不完善

地方高校普遍存在不够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现象,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出现部分脱节现象,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方案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首先,很多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虽然是必修课程,但是部分高校是在课堂上以理论课的形式讲授创新创业课程,无法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致使很多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严重脱节。其次,大部分地方高校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导师,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没有专业教师指导,导致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活动数量少、层次低,因此地方高校整体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再次,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匮乏,校内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平台,校外没有产学协同育人创新创业基地,致使学生平时根本无法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进而无法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该现象对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影响最大,因此地方高校工科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的完善,将是改革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三)地方高校教师教育教学与工程实际融合不深入

地方高校教师普遍重视教育教学,但工程实践能力偏弱,与企业实际接触较少,了解企业需求不足,课堂专业教学根本无法满足企业对技术发展的需求,因此地方高校工科教师完成企业委托科研项目较少,且层次较低,无法构成系统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导致地方高校教师不注重产学研合作和产学协同育人,进而服务企业意识不强,不能够将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对接,造成教师教育教学与工程实际无法深度融合,从而出现了轻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因此,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发展必须重视教师教育教学与工程实际的深度融合,教师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是保证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

二、地方高校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针对地方高校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契合新工科建设发展要求的改革方案,主要从地方高校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三个方面开展相应的改革。本文以江苏师范大学电气信息类专业为实例,改革培养方案,设计培养路径,全面提高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构建“一核心三融合”培养理念

课题组结合自身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提炼出以创新创业为核心,工匠精神与创新意识相融合、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通识培养与卓越培养相融合的“一核心三融合”培养理念,围绕创新创业,以工匠精神提升创新意识,以专业教育支撑创业教育,以通识培养助力卓越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与主动性,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全方位释放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力。

(二)建立创新创业贯穿式人才培养模式

课题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创新创业学分制,成立创新创业中心,实施本科生专业导师制,改革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直接体现在培养方案之中,建立了“导师引领、项目驱动、平台支撑、竞赛检验”的创新创业贯穿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创新创业人才跨越式培养。同时,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邀请企业导师开设工程管理类课程,以需求为导向,通过学生企业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培养体系。

图1 为课题组构建且正在实施的创新创业贯穿式人才培养体系,图2 为学生分层递阶式综合实践体系。一年级开设提升专业认知能力的认识实习和新生研讨课;二年级引入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和智能车大赛等专业学科竞赛,进一步提升技术应用能力;三年级开展“信捷杯”自动化系统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系列竞赛,提升学生工程思维下的系统综合能力;四年级利用企业平台,实施在岗实习,将企业工程项目融入本科生毕业设计,强化需求导向,进一步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图1 创新创业贯穿式人才培养体系

图2 分层递阶式综合实践体系

(三)推行教师导师制与企业再实践机制

课题组针对教师教育教学与工程实际相脱节的问题,实施教师导师制企业再实践机制。新进教师配备指导教师,指导新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工程实践,发挥“老中青传帮带”优良传统。老教师开展周期性企业再实践机制,及时掌握企业技术发展需求和行业发展动态,激励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将企业需求引入课堂教学,形成问题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教育教学与工程实际深度融合,全面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与应用能力,提升指导教师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引领地位。同时,将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与企业技术需求相对接,聘请企业导师作为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形成创新创业双导师制,进而构建校企合作、产学协同育人新模态。

三、实践检验成效显著

课题组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创新创业为核心,工匠精神与创新意识相融合、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通识培养与卓越培养相融合的“一核心三融合”培养理念;建立了“导师引领、项目驱动、平台支撑、竞赛检验”的创新创业贯穿式人才培养模式;推行教师导师制和企业再实践机制,形成创新创业双导师制,构建了校企合作、产学协同育人新模态。课题组以江苏师范大学电气信息类专业为例,构建了创新创业贯穿式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且成效显著。

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参与度实现全覆盖,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活动的广度和质量逐步提升,学生每年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等高级别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活动人数逐年攀升,高级别创新创业活动成果丰硕。学生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等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50 余项,其他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100 余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实践检验效果突出。获奖证书如图3、图4 所示。

图3 学生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图4 学生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四、结束语

新时代地方高校工科创新创业教育要深入对接新工科建设发展要求,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教育理念。在有限资源背景下,地方高校要善于运用新理念、新模态、新机制,拓宽创新创业教育思路,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实现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全覆盖,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地方高校要深刻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精髓,打造创新创业氛围,并融入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提升工科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地方高校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进而全面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工科竞赛工程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创新思维竞赛(3)
子午工程
创新思维竞赛(6)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