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鄱中医文化传承人的培养机制探讨*

2023-01-11 23:29:39李万泽群陆巧珍刘端勇赵海梅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育人文化教育

王 静 罗 浪 李万泽群 陆巧珍 赵 蕾 刘端勇 赵海梅

(1.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4;2.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4)

赣鄱中医文化作为医学与人文统一的学科,将赣鄱中医文化原创的知识与技术体系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的理念体系。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和现代教育的发展,赣鄱中医文化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赣鄱中医文化要发扬光大就离不开传承,而如何建立赣鄱中医传承人的培养模式,如何完善赣鄱中医传承人培养体系,如何优化赣鄱中医传承人的队伍,如何健全完善赣鄱中医文化传承人的保障机制仍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1 赣鄱中医文化传承重要性

1.1 赣鄱中医文化创造的历史价值 在国家大力倡导和推动下,经过数代人的努力,中医文化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逐步形成了爱中医、信中医和择中医的良好氛围,为传承赣鄱中医文化赢得了大好时机。目前,赣鄱中医文化已由各地赣鄱中医传承人牵头建立赣鄱中医机构和民间学术组织,学术交流活动非常活跃。赣鄱中医文化在发展中将课程体系教育与师承相结合,阶段性优化赣鄱中医人才培养体系,探索赣鄱中医文化传承模式,加快赣鄱中医文化的现代化步伐。

1.2 赣鄱中医文化传承人面临的困境 赣鄱中医文化在数百年的传承、发展和创新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体系。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1],但人们对赣鄱中医文化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养生保健,而忽略了赣鄱中医文化传承至今的人文精神和入木三分的本源探究,缺乏对赣鄱中医文化理论体系的不懈求索,模糊了赣鄱中医文化的核心内涵和外延性文化,尤其忽视了传承人对赣鄱中医文化信息的理解能力、接受程度、效果评价、后期保障机制等所产生的结果。

1.3 培育赣鄱中医文化传承人的紧迫性 赣鄱中医文化承载着数代人的中医文化瑰宝,它记录着整个赣鄱中医文化的发展轨迹。赣鄱中医传承人作为赣鄱中医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在保护与传承赣鄱中医文化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尤其是在疗程短、疗效快的西医地冲击下,赣鄱中医传承人的队伍并没有稳步扩大,且各传承人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存危机,赣鄱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等得不到传承和推广,知识产权无法得到保护,赣鄱中医文化正在无奈地衰微甚至消亡。培养赣鄱中医文化传承人,保护赣鄱中医文化已迫在眉睫。

2 赣鄱中医文化传承人的任务和应该具备的特征

2.1 赣鄱中医文化传承人的历史任务 时代赋予了赣鄱中医传承人不一样的历史使命,古往今来传承着博大精深的赣鄱中医文化,包括医术、医理、医道等方面的内容,围绕各家学术思想、思辨角度、医案医话、师承绝技、医德医风、学术交流等多角度探析作为传承的有效途径,赣鄱中医沉淀的精华和赣鄱名老中医的绝技得以保存下来。

2.2 赣鄱中医文化传承人的时代特征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和现代教育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现代医学,脱离了传统经验医学的束绊,运用逻辑学知识和实证实验的方法,迅速占领现代科学技术的顶尖领域,这对传统的师承传承人的影响和冲击是巨大的甚至毁灭性的。古老的师承教育讲究言传身教,因材施教,一脉相承,而顺应时代的班级授课制已成为赣鄱中医文化的传承方式主流,课堂教学和临床实践使得中医教学体系得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现了传承人高效率、高普及的时代特征。

3 赣鄱中医文化传人的培育机制与策略

3.1 构建赣鄱中医文化传人培养目标 随着对赣鄱中医传承人培养模式地不断探索,完善赣鄱中医传承人培养体系,优化赣鄱中医传承人的队伍,为赣鄱中医文化的发展壮大奠定基础。一是,秉承“精诚仁德”的中医理念,传承赣鄱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专长绝技,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传承人是首要目标;二是,赣鄱中医传承人正处在“杂而不精,杂而不全”的状态,传承人的知识较为零散,临床经验不足,导致无法学以致用,虽然赣鄱中医传承人的数量在增加,但提高综合素质,同时培养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技能且具有创新性、综合性的传承人也是重要目标之一。

3.2 赣鄱中医文化传承人培养实施 赣鄱中医文化传承人的主要培养模式大致分为4 类:世家传承、师徒教育、学校教育、自学成才。世家传承和师徒传承的主要特点是将学习融入生活中,在临床实践中通过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等方式培养传承人的学习兴趣,不拘泥于理论,调动传承人的研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模式有利于经验的积累和传承,为隐性知识的传承提供了保障,但其弊端就是容易陷入狭隘的流派认知观念,知识范围受限,难以验证经验的完整性和客观性,难以大规模培养人才。学校教育模式是赣鄱中医文化传承人培养模式中最为常见、选择最为广泛的模式类型,它的主要特点是聚集了大量的名老中医,极大地扩充了优势教学资源,对赣鄱中医文化的发掘、保护和研究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在沿袭现有传承人培养模式的同时,创新高效全面的传承人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

3.3 赣鄱中医文化传承人考核评价 赣鄱中医文化的传承切实将传统的师承教育有机地融入现代高等中医教育体系之中,为确保传承人的培养质量,在培养过程中,考核不仅是评价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更是提高培养质量,完善培养机制的重要措施[2]。为此,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模式,是培养赣鄱中医文化传承人的重要基本保障。首先,建立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以阶段性考核进行评价并获得反馈信息,通过反馈信息区分赣鄱中医文化传承人在学习及发展过程中体现的多样性、灵活性,亦可作为培养模式创新的有力依据;其次,以终结性考核对赣鄱中医文化传承人在整个过程中的思想体系、理论体系进行效果评价。将2 种考核评价共同组成对赣鄱中医文化传承人学习成果的整体评价,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

3.4 完善赣鄱中医文化传承人的保障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未能制定层次分明、体系完整、主题分明的中医药法律法规体系[3]。因此,要根据国家需求和赣鄱中医文化发展实际,加快制定并细化赣鄱中医行业的标准,赣鄱中医文化专利、著作权、商标、民间秘方等方面加强立法,优化赣鄱中医文化行业的内外环境发展,从法律保障和行业发展的角度保障赣鄱中医文化传承能够顺利进行。建立起完善并及时更新的赣鄱中医文化传承人的档案,传承人的档案主要记录传承人的基本情况、传承派别、学习和实践经历、专长成就等。随着数字技术的革新和发展,利用视频、声音、3D 成像等新技术、新载体,将传承人传统资料包含视觉、听觉乃至味觉等多方面的信息鲜活地保存下来,完成数字化转换、存储、传输和利用[4]。

4 培育赣鄱中医文化传承人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

4.1 发扬传承赣鄱中医文化 赣鄱中医文化进校园,与基础医学教育相结合,宣传赣鄱中医文化思想和核心价值,建立学中医、爱中医和新中医的理念,打通赣鄱中医文化传承人的培养通道,培养优秀的赣鄱中医文化传承人。

4.2 创新中医院校学生培养模式 传统培养模式和现代培养模式各有千秋,需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方得成效。对于培养模式的创新可通过以下2 个方面来实现:一是改革培养理念模式:采取“能力为本”的培养模式,将素质教育融入能力培养模式之中,通过竞赛和临床技能考核展现学生传承人对自身提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夯实能力培养效果。根据市场需求建立新的课程体系,突出专业培养目标,以传承人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为基础点,使培养规范化、系统化、特色化;二是革新课堂教学模式:相比传统枯燥难懂的赣鄱中医文化理论及实践的教育模式,充分应运“翻转课堂”,通过对中医知识传授角色和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了传统中医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对课堂时间进行了有效的安排,将课堂转换为师生之间答疑解惑、知识运用的互动场所,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3 提高医学生培育的针对性 以赣鄱名老中医师承为基石,成立赣鄱中医文化传承班和赣鄱中医文化传承小组,传承赣鄱中医文化学术思想、提高赣鄱中医思维能力与诊疗水平。同时在传承赣鄱中医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在校园内举办多类型、多层次的讲座和学术研讨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推动模拟教学模式的创新,采用模拟诊病教学法以达到教学情景的真实化,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引入赣鄱名老中医临证经验,让赣鄱中医文化传承人从典型病例中学习。

4.4 发挥赣鄱中医文化育人功能 习总书记曾指出:“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赣鄱中医文化作为中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中医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在“精诚仁德”的目标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文化的育人力量,不断总结并力求探索赣鄱中医文化的以文育人的强大优势,开展赣鄱中医文化的教育和继承,提升传承人在育人实践中的人文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对赣鄱中医文化的认同感,在赣鄱中医文化的氛围中实现文化育人的目的。

医学,不只是科学,更是人学和仁学[5]。在我国中医药类高校中,中医文化发挥了作为传统独特的优秀文化的引领、传承作用,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追求真理、追求价值的传承人。赣鄱中医文化是中华医学的一个宝库,我们要继续秉持“精诚仁德”的理念,大力提高赣鄱中医文化育人体系的质量,精准挖掘赣鄱中医文化的育人资源和内涵,在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不断对相关理论和领域进行深度的探索和更新。

猜你喜欢
育人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