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洪英
小说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对小说意蕴的感悟能力,就需要展开个性化阅读,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找到解开阅读教学的钥匙。个性化阅读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整体的阅读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更是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平台。但是传统的小说阅读教学,语文教师往往不敢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仍然是按照原有的解读小说的情节、评析小说的主要人物、烘托小说的环境、揭示小说的主题这样几个环节展开语文教学。王荣生教授针对这个教学的现状,指出:“在中学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理清人物、情节和环境,就找不到自己该干的事情了。”更有甚者,有的老师把小说课堂教学演变成了信息筛选的阅读教学,把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变成了实用类文章的阅读。从现在的教学现状来分析,小说课堂教学模式化现象已经比较严重了。例如教师对小说的理解大多是停留在对客观内容的解读上,并没有对小说的叙事技巧进行深入研究,也就是仅仅引导学生关注小说“写了什么”,很少去关注小说“怎么写的”,更谈不上去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了。再如,对小说体式理解也是比较肤浅的,对于传统的小说“四要素”是不能适应当今一些小说风格的,对一些心理化、诗意化的小说不能进行个性化解读的。其实小说的“四要素”理论是不完全符合所有小说解读的,有的小说本身没有高潮部分,有的小说也没有结尾的,甚至有的小说是没有开端的。这些个性话小说或者从故事的中间讲起,小说的开端仅仅退化为在文章后面不留痕迹的一种简单交代,就缺少了正规小说的结尾,这何尝不是小说创作的一种创新。例如《项链》这篇外国著名小说的结尾就很有特点,明明在故事中知道了项链是假的,但是到了小说的结尾处就直接停止了,也没有后续的拓展。鲁迅先生的作品更是各具特色,他的小说《狂人日记》基本是没有设置故事情节这足以说明在教学中我们一旦遇到小说要提取“四要素”的教学,无异于纸上谈兵。基于此,小说阅读教学要实现从模板化走向个性化,仅仅抓住语言这一生动的载体,慢慢的引导学生从“每一篇”小说的学习延伸到“每一类”小说的研读,并学会从中挖掘出小说独有的价值。
小说按照构成要素分,可以分为传统的小说和现代小说。现代小说按照故事情节划分,还可以分为荒诞小说和心理小说,心理小说主要解读、剖析人们的心理活动,荒诞小说主要采用变形、夸张和象征的手法表现当今社会的现状。传统小说主要是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在人物的塑造上注以刻画、情节的渲染上注重气氛的营造、事件的叙述上注重逻辑的严谨。不管是传统小说还是现代小说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从“某一篇”小说的教学中有意识的延申到“某一类”小说的研读上,完成这个任务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专题阅读训练。对小说阅读教学进行专题式训练需要根据某一类小说的都有特点开展专门的研究。小说本身就是一个虚构的艺术,这也是小说区别与散文等其他题材文章的特有的特点。小说主要由人物、情节和环境三大要素组成。其中小说的结构、场景的布置、情感的酝酿、情节的渲染时典型的要素。在教学中我们就需要研究小说的要素,需要教师和学生都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作为初中学生,首先要从理解小说的题材和特点开始,通过对某一类小说的研读,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更要注意把属于某一类的小说归结在一起,慢慢的渗透学习的理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鉴赏。
举个例子,我们在研究以叙事为视角的这类小说时,可以把《林黛玉进贾府》和《清兵卫与葫芦》这两篇小说归结为一个专题展开阅读教学。《林黛玉进贾府》的作者曹雪芹主要是向读者展现了林黛玉走进贾府的整个过程。作者通过林黛玉对家父周围景物的观察以及人物的观察了解了贾府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贾府的人们也在同样观察林黛玉。在这样的看与被看的过程中,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向读者展现了贾府的豪华和气派以及小说人物之间的关系,这就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埋下了伏笔。这种交互式的视角引导读者感悟到了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心理以及各种形态,还让我们感悟到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林黛玉,小说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凸显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那种打破世俗的、封建的枷锁,实现了精神上的心灵沟通,这也是两个人美好爱情的基础。《清兵卫与葫芦》的叙事视角和前面两篇小说的视角是有所不同的,这篇小说在开头部分向我们介绍了一个孩子和葫芦的故事,主要采用的第三人称视角展开叙事的。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全方位了的讲述了小说中每个人物的言行,虽然在表面上作者没有流露出自己的态度,但是在全知叙事视角下,通过每个人物言行的对比,作者所要表达的意蕴是不言而喻的:清卫兵这个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当时的社会现实扼杀;主要是因为父母简单的教育方式方法导致的。最后出现了结尾的悲剧。通过这三种不同的叙事视角,引导学生体会不同叙事视角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教师研读文本、品味小说情感的应然路径。
从小说的编写体例角度来看,教师要适当的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的小说作为研究的案例。这样的案例我们需要一步步引导学生去细细的品味,在品味小说中发现小说的个性特点和都有价值,要注重从小处入口,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去细细的品味、深深的研读、慢慢的悟读,这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才能得到不断的提升。
例如小说《边城》的教学我们可以抓住这篇小说的一些关键细节展开研读,通过对“三个一”的挖掘,以点带面建构起对原汁原味小说意蕴的感悟。在这篇小说中出现的一个重要节日是端午节,成为了整篇小说的主要线索,这个节日在小说中三次被作者提及,为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的相遇以及后来悲剧的发生做好了铺垫。在课堂上学生要主动找出关于描写端午节的句子,引出主要人物的相遇。并指出,如果没有这个节日,就没有这个美丽的相遇,这样美丽的故事也就不会发生。在一年的端午节,主人公翠翠偶遇了傩送,在这次偶遇中展现了小说的意象——鱼。这条鱼在整篇小说中出现了四次,它也是不能够忽略的细节,是必须存在的。傩送说:“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喊救命!”翠翠对傩送是这样回应的,就是鱼对我咬伤了,也和你没有关系。从这样的回话可以看出,翠翠对于这个小伙子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搭讪,表现出了少女应有的腼腆,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虽然是对少年的拒绝,但是没有流露出厌恶的心态,反而更加表达了少女的可爱。小说的作者通过“一条鱼”丰富了翠翠微妙的心理变化,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小说通过一条鱼、翠翠和傩送的四次对话展示了翠翠内心的活动轨迹,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品读和体味,我们在小说的文本中体味到爱情之美和人情之美。在边城中,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是最美的风景,在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老船夫和过渡人推让费用的细节感悟人世间的温暖。通过这件事可以读出边城人重义轻利品质的流露,折射出边城就是一个真善美的理想王国。至此,小说《边城》的要义慢慢付出水面,它守护的是原乡人的朴素和人性的善良。
一个恰到好处的细节能够使读者对整篇小说产生一种直觉的认识,只有深入挖掘文本的关键细节,才能打开文本意蕴的独特价值。
小说的语言不是外部的东西,而是小说内在思想的流露。小说的语言不能和橘子皮一样,吃橘子的时候把橘子皮随便扔掉,世界上的语言和思想是一对双胞胎兄弟,是相互依存、相互存在的。
小说的语言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具象化语言和抽象化语言。具象化语言重点表现得是带有地方特色得时代感很强得语言;抽象化语言主要是一些基本词汇,我们进行小说鉴赏得时候,主要通过抽象化语言进行。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在言语中的“过得一冬”这四个字就表现了林冲虽然被发配到草料场,但是他这个时候的想法是怎样在这个地方“过得一冬”,由此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林冲是没有反叛之心的。后面的“盖”“拿”“拽”等词语也充分表现了林冲心细的特点,也为后面草料场失火是别人陷害,而不是自己失职所致埋下了伏笔。文章中最后一个“信”字,则写出了林冲当时的神情,写出了他随遇而安的状态。虽然这几个词语非常简洁、普通,却把林冲这个人物的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因此,找寻小说得独特价值需要从语言入手,在教学中对小说得语言细细品味,感悟蕴藏在语言背后得意蕴。
总之,小说阅读教学个性化,需要走出固有的、单调的阅读教学模式,从小说的文本体式、类型特征和语言特征去找寻小说阅读教学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