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碧
(甘肃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大峪保护站,甘肃 甘南 747600)
林业是国民经济稳步前进的支撑条件,其具有防风固沙、净化环境、保护水质等多重功能,也是获取林木和其他林产品的物质基础。甘肃位于中国西北部,东连山西,西通新疆,南接四川、青藏,北靠宁夏、内蒙古,地势狭长,地形复杂,多山区、草原、平川、谷地、荒漠和戈壁等,四周群山环绕,为高山草原地貌。甘肃林业病虫害种类多样,加大了病虫害防控难度[1]。
林业病虫害防治中,常用的手段是喷施化学农药,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但过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但提高了林业病虫害的抗药性,也影响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推广应用无公害防控技术意义重大,其能够代替传统杀虫剂控制病虫害,也能保障工作人员生命安全,减少了林业运营管理成本,改善林产品质量。
在开展林业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多种病虫害类型,同时很多病虫害还具备较快的繁殖速度,严重危害我国林业资源的安全与发展。结合相关资料分析,我国部分区域的林地病虫害种类呈现明显递增的趋势,这种增长趋势应该引起重视。
导致病虫害类型日益增多的因素多样,除病虫害自身演变外,也出现了外来生物入侵的情况,使林地资源受到严重影响,质量明显下降[2]。
我国林业面积大、覆盖范围广,病虫害防治难度加大。结合现阶段实际情况分析,部分工作人员的治理方式不够科学合理,除了影响基本的日常防治工作外,还会给病虫害的蔓延创造条件,使得后续治理工作无法有效落实。
以常见的松毛虫为例分析,因其短时间内极易扩散,所以防治工作应从源头上加以控制,但是部分工作人员忽视了这一关键,错失了最佳的防治时机。另外,传统防治措施不合理,易影响周边环境,在病虫害种类日渐增多的背景下,同样加大了防治难度。
林业是支撑国家经济稳步发展的资源,应高度重视病虫害防治,但随着林业面积逐年增加,病虫害的蔓延范围也在扩大[3]。
近年来,全球变暖的趋势日益严峻,特别是冬季气温明显升高,这就使得病虫害传播占据了有利的先决条件,呈现出大范围扩散的不利趋势。
突变型病虫害是生命力非常顽强的病虫害类型,其防治难度较大,还会因变异性这一特征影响后续工作的开展。
病虫变异性问题给相关部门开展的监管工作提出了严格要求,但因变异性较强,使得部门监督和测控力量明显不足,制约了后续任务的有效落实。如杨二尾小舟蛾、蝗虫、云南松毛虫等都是影响林业产业质量的害虫,极强的变异性增加了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难度,并对防治工作造成了不小的障碍。
甘肃地区地形条件复杂,形成了丰富的气候特点。河西走廊地区平均海拔较低,地形平缓,光热条件充足,是甘肃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河西走廊的北侧地区,紧靠腾格里荒漠和巴丹吉林荒漠,多飞沙走石,高山岩暴露,多荒漠,林地面积相对较小。
据第九次甘肃林业资源普查结果可知,甘肃林业面积只有1 046.35 万hm2,大多数分布于白龙江、小陇山、祁连山、铁罐山以及西秦岭北麓等地区。多变的地质条件也加大了病虫害发生与防控难度,当前,影响甘肃林业病虫害防控与发生的重要因素有以下3 个方面。
为改善土地荒漠化状况,我国大力推行人工林保护工程。1962 年,甘肃组建了甘肃省小陇山林木试验局,通过学习先进的林木管理经验,把甘肃的天然次生林培植成为经济林、防护林建设基地。1998 年,甘肃开始全面启动天然林保护地建设工程。
通过20 多年的发展,甘肃林木覆盖率已经超过了63.6%,目前共有21 个国营林场、两个国有林园、1 个国有自然保护区、两个国家一级自然保护区和5 个国家一级林园。
尽管甘肃人工林面积不断扩大,林业覆盖总面积明显增加,但林业病虫害的防控问题却日益凸显。这主要由于人工造林所选用的林木种类相对简单,以抗旱、耐寒性能都比较强的油松、落叶松、杨树、云杉和刺槐等树木居多,而此类树木也容易产生黄斑星天牛、杨干透翅蛾、落叶松球蚜、黄油松毛虫、刺槐尺蠖和落叶松红腹叶蜂等病害。其中,落叶松红腹叶蜂在幼虫阶段就可以汲取落叶松的针叶,造成树干迅速枯死;杨干透翅蛾主要从杨树树干蛀孔钻至地面产生瘤形虫斑,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4]。
鉴于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数量和品种多、感染性强、防治难度大、容易重复出现等特性,为实现一次性清除病虫害的目的,有些地方营林人员或者农户使用杀虫剂防治林业病虫害。但林业病虫害防治分布范围广泛、各地存在一定的差异,病虫害也会随着自然环境的改变而不断进化。在多次施用杀虫剂后,病虫害逐渐产生了耐药性,防治难度和治理成本也越来越高。大量施用杀虫剂后,不但未能实现根除病虫害发生的目的,反而导致出现严重的污染,部分杀虫剂残存于土壤、植被表层、大气环境,或者杀灭了部分有益的病害虫天敌,进而严重影响了林业生态系统。某些难以降解的农药随着降水渗入地下水、地表表层,对土壤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破坏了土壤的养分结构,并导致土壤中的有机化合物缺乏。
土壤中有机化合物含量是耕地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一旦土壤中有机化合物含量减少,土壤的肥力会逐渐减弱,很容易引起土地硬化、板结,导致植株根部无法向下生根,从而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及林木产品质量。
甘肃位于黄土草原、青藏草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汇的地带,在人工植树造林过程中引入了一些外来树木,但这些外来树木并不适合当地的气候环境,影响了天然林地区原有的生态环境,且很容易产生病虫害。一旦病虫害大面积暴发,将会破坏原有林业生态系统的结构,降低原有生态系统的抵抗能力,并由此引起病虫害泛滥。
长期使用化学农药,极易让病虫害产生抗药性,从而影响树木产品质量,并导致大气环境污染和土壤污染。无公害防治措施,是对人、动物、植物及自然环境资源相对安全,或者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防治措施。通过使用无公害防治措施,能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提升林产品的经济效益[5]。
农业防治措施就是在人工培植防护林的过程中,给树木提供能够抗病毒、抗菌、防病害的良好生长环境,以抑制新病虫害产生的一种相对比较安全、经济的治理措施。
在人工植树造林时选用抗逆性、抗病害能力较强的树木,并尽可能选用甘肃本土的树木,以防止外地树木因不适合当地的气候环境而产生新的病虫害,从而破坏原来的生态系统。
另外,林业管理者在冬季应当适时修剪树木病枝、弱枝、残枝,修剪后把这些树枝集中焚烧或者深埋,以防止病毒和害虫越冬,从而加大了病虫害的防控难度[6]。
生物控制技术措施是通过使用有利生物和其他生物来限制或清除虫害的方式,实现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虫的目的。生物防治措施一般不会引起环境污染,最常用的生物防治措施有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等。
微生物防治一般是指运用真菌、菌类、能表达抗微生物的抗生菌等预防林业病虫害,如用白僵菌预防马尾松毛虫(菌类),苏云金杆菌各种变种药剂预防各类林业为害(病菌),泰山1 号预防天牛(线虫)。
寄生性天敌预防一般是利用害虫的天敌寄生蜂和寄生蝇加以防治,如赤眼蜂主要以卵寄生虫为食,将其置于林地,可吸食油松的松毛虫、云杉的八尺小蠹虫。捕食性天敌治理措施一般利用食鼠科动物、捕食老鼠、瓢虫、刀螂等[7]。
相比于天然林,通过营林生产方式营造出的人工林大多并不具备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林业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比较高,而且在面对各种病虫害时,林木的抵御能力也比较差,如果长期使用化学药剂对病虫害进行治理,甚至可能会出现林区大面积病虫害产生抗药性的情况。
物理防治措施,是指利用病虫害对环境特定物理影响反应的规律防治林业病虫害的方法,除了可以杀灭植被中的病原菌和害虫外,还能够引起害虫不育,从而使子代数量下降或灭绝,是一项非常有效的安全措施。比如,用太阳灯诱杀林业的蜡蛾、螟虫;运用某些害虫对糖醋酒等味道产生特定趋性的特征来诱杀,如食心虫、金龟子、卷叶蛾等;或者利用害虫在春季必须上树的时间这一特征,在害虫上树前先在树木基部捆绑塑料布,造成平滑的表层,又或是在树1.5 m 高处用胶带设置隔离带等,防止害虫对树上环境形成影响,然后再集中杀死这些害虫[8]。
虽然现阶段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拥有了新思路,但是实践中还是存有不足之处。要想在短期内体现出无公害技术的优势,应结合前沿研究成果,取代不合适的手段,促使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未来,应注重相关技术的全面革新,加强对有关科技的研究,适当注入技术力量,为无公害防控的深入发展提供支持[9]。比如,对松毛虫、美国白蛾、杨树蛀干害虫等常见病害,可以从各林业生物链体系特点出发,通过研发更多生物防治技术手段,利用释放赤眼蜂、大腿蜂、刀螂、蜂鸟、山雀等害虫天敌技术进行防控,进而提高林业的生态抵抗能力。同时,林业管理工作人员还可根据各种病虫害的病源特性,通过物理手段来减少残存于林业中的病虫害源,进而减少病虫害的出现概率。
面对林业病虫害较多的问题,各地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完善的林业病虫害数据体系,集中整理林业病虫害的主要危害、多发时间、病源以及病症表现等多方面信息,提供明确的指导保障病虫害的治理信息[10]。相关部门应当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等先进的技术形成完善的林业病虫害检测体系,确保能够在发生病虫害的第一时间作出应对。以收集到的信息为基础,充分掌握病虫害的信息与特征,提升防治措施的针对性。以此保证在发生林业病虫害的情况下,不管采用何种防治措施,都能最大程度避免林业生态环境受到破坏[11]。
当下,我国很多林业部门在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时技术手段还有所欠缺,难以及时应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在后续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当重视自身宣传工作理念与方式的转变,对林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加强重视,大力推广各种先进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进一步强化宣传工作的资金投入,保障工作效益。
另外,在进行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的过程中,除了要应用常规的技术引导方式,更需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聘请年轻有活力、工作积极性强的工作人员,针对其日常工作开展培训与教育,确保其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当下我国林业病虫害类型较多,病虫害危害程度严重,相关部门应当将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工作中,真正建立一个完善的林业病虫害防治系统资料库,汇总和收集各种病虫害的表现、多发时段、发病源以及主要为害特点等信息,提供充足的信息指导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高效开展。作为病虫害管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护林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能够切实保证我国护林管理中存在的众多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相关部门应当站在整体角度明确林木密度调节、林木培育等护林管理工作中的细节要求、制定完善的制度,确保护林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为了推动无公害防治的宣传工作,相关部门应当引导工作人员充分明确无公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在实践工作中贯彻落实护林管理精细化理念。
在开展林业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当充分意识到无公害防治是推动我国林业发展持续化的重要措施。尽管现阶段开展的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面对着诸多考验,应结合现实加以分析,从源头上进行防治。因此,相关部门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应积极应用各种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完善技术手段,立足于病虫害的特征,提升防治工作的针对性,确保病虫害对我国林业所产生的影响控制到最小,最大程度降低病虫害的影响,推动我国林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