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艳侠
群文阅读教学突破单篇教学零敲碎打的藩篱,在扩大学生阅读量、提升高阶思维、构建学生自我成长意义方面价值凸显。王君老师致力于群文教学实践,理念丰厚,成果斐然。溯其源,究其因,尤其值得学习三点:慧眼、妙手、仁心。
虽然群文教学颇受推崇,但有些老师对“群文”的内涵和外延尚不清晰或存在偏差。有人认为,群文阅读教学必须是整合一组有关联的文章加以教学。王君老师基于整合、联结思想,指出群文教学最基础的思维特质是“同类信息敏感”,最基础的操作方法是“同类信息整合”。这表明,“群文”已不仅仅指有关联的一组文本,单篇课文内部的同质信息也可以“群”视之。老师要善于在单篇文本中审视、开掘“群特质”的文本信息,并整合生成群文教学资源。具有同类气质的标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都可以“群”统摄观照,构建出群文互融的“阅读场”。
请看《最后一课》教学中,王君老师“群标点”的教学环节: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一般的分析多指出这句话是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表现小弗朗士幼稚、无忧无虑的特点。这是因应试而练就的标准化分析,仅流于标签化的结论。
作者用意远非如此。王老师在看似平常处发现了颇具含金量的信息——两处分号的使用。她认为,前一个分号表明,在小弗朗士眼中,“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无关政治,而只是和“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一样是好玩好看的风景。这表明小弗朗士心地单纯、不谙世事,人生字典里尚没有“入侵”二字。后一个分号告诉我们,童心未泯的小弗朗士有起码的自控力。正因这样,经历“最后一课”前后,他的思想变化才合情合理。
这个分号群的设计让学生浸淫于文字、标点的细微之处,通过和文字、标点的深层触摸、深度探究,自然形成对文本更深层次的体悟。
这样的“群标点”“群词句”的“群要素”,在王君老师的教学视野中甚为丰富。设计选点小,却四两拨千斤,“看似寻常最奇崛”。
克罗齐说,要想读懂但丁,我们必须把自己提升到但丁的水准。这对一线老师来说,虽要求甚高,但不可否认,老师对文本的解读高度决定了课堂的厚度。
很多老师,缺乏对文本的个人解读。各种资料拼拼凑凑,各路名师的教案删删减减,一节课八九不离十了。个人解读低效、无效,己之昏昏,岂能让学生之昭昭?教师匍匐于他人思想的跑马场中,遑论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王君老师能洞见文本内核,解读独辟蹊径、不落窠臼。
在《河中石兽》中,她读出了知识分子的学术自省和尊严自省;在《卖油翁》中,她看到了小人物的职业境界和尊严逆袭;在《陋室铭》中寻觅到了刘禹锡“摧不垮、压不倒、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金豌豆”的生命属性!
这样的解读宏阔了教学视界,提升了课堂高度。它得益于王君老师深厚的文学功力,又何尝不得益于她见人所未见,识人所未识的透视至文本深处的慧眼呢?
黄厚江老师说,群文教学要处理好“群”“文”的关系。群文教学既要发挥“群”的优势,也要牢记,文是群的基础,单篇教学的要求:文字、语句、篇章等教学基本任务不能放弃。不能重“群”轻“文”或有“群”无“文”。王君老师的群文教学,精心搭建层进台阶,做到了“群”“文”并重,“群”“文”兼修。
请看《卖油翁》教学片段:
【屏显】
文字层面——积累:
证明:关注生生不息的汉语之活力;
活动:给古代汉语找现代亲人。
文学层面——鉴赏
证明:耐得推敲的经典之写法;
活动:理解欧阳修的推敲修改。
文化层面——打通;
证明:关注推陈出新的经典之灵魂;
活动:让《卖油翁》的故事为我所用。
文字层面的字词学习中,设计三个学习活动:
读准字音。
去掉标点朗读。
证明文中的许多词语到现在依旧活跃。
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的方法。
三个活动,扎实进行了字音、句读、词义理解训练。完成了单篇文本的基础教学任务,为后续学习铺垫并蓄势,避免了群文教学有群无文、群文剥离的凌空蹈虚之弊。
第二个环节,通过师生表演比较《卖油翁》的原文和改文,充分体会文章的经典写法。文化层面上,在对传统解读简单阐述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朗读深入感受作者的“刻意表达”之用意,读出了文章的精髓所在。
在此基础上,王君老师抛出精彩一问:卖油翁的胆儿是谁给的?通过链接相关图片、视频,师生逐渐抵达卖油翁的精神高地,打通了文本和生活的壁垒。
整堂课,经文字至文学抵文化,通过群文的方式,纾解了“死于章句”“废于清议”的文言文教学顽疾,且层递进阶,螺旋上升,自然建构起对文本多层次多纬度的认知和理解。
文本联结是群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但低劣的联结会导致课堂堕入海量片段化信息泥淖中。王君老师说,通过聚焦,散碎的信息和意义才能得以有效整合,形成有序立体的语义场,这正是群文阅读的核心价值。
王老师的群文教学灵动自然,绝不拘泥于文字中,而是围绕议题,恰切援引各种资源,延展课堂深度,让学生以俯瞰的姿态把玩文字,从而进入语文学习的另一重境界。
教学《陋室铭》时,王老师联结21则文字材料,11个音(视)频材料。这些材料或补充或比照或迁移,被有效统整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优化了元认知,为扭转视野逼仄和理解扁平的不良阅读生态提供了文本基础。更重要的是,文本选择基于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充分考虑篇幅、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度等因素。材料不可谓不多,但引得恰当,用得贴切,每一则都不可或缺。
王君老师认为,群文阅读的终极意义应超越语言技法运用迁移的层面,进入精神内核的交契和文化意蕴的融通。王君老师的群文教学,启智与疗愈功能兼备。
针对班级严重的早恋情况,王君老师不无视、不敷衍、不暴力,用心开发了专题写作课“让我们聊聊爱情”。聊书的同时,渗透爱情观教育和性启蒙教育,颇显大格局、大情怀。
上课伊始,王老师问:“如果你必须成为小说中的一个女子,你选择成为谁?你选择谁做你的丈夫?”“你觉得自己长大后可能成为故事中的哪个男子?你觉得自己可能找到谁做你的妻子?”问题大胆犀利,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有着强烈的代入感和足够的吸引力。但“小说中”“故事中”两个词语限定他们回答时不能泛泛而谈,必须要基于对小说人物全面深刻的理解。学生的回答很精彩,从外表到内在,从人生经历到为人处世,从性格爱好到精神世界。观点的碰撞、思想的激荡,使课堂颇具张力。
王老师趁热打铁,让学生结合故事思考爱情的特点。并一语中的,指出“好的爱的存在只有一个证明。”
这些问题相得益彰,由感性到理性,由模糊到清晰,从关注文本到观照生命成长。整节课,既探究了“爱”的真谛,也生长了学生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美好体验和健康认知。
群文阅读倡导“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意味着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在群文教学中的主动建构。依据解释学理论,读者并非是以空白大脑进入阅读过程的,他们是带着前理解而展开阅读过程的。
课堂上,王君老师真正做到“平等中的首席”,深谙学生心理,充分尊重学生的原初阅读体验,创设灵动的教学情境促发学生自主建构,真实思考。
教学《诗词五首》,王君老师以“愁”切入,先让学生说说《武陵春》《望江南》两首词中女子谁更愁,接着,王老师又让学生比较《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的三位诗人谁的愁更重,谁的更轻,最后比较女子的愁和男子的愁谁更愁。课堂教学纵横比较、前后勾连、渐次深入。学生从愁的对象、愁的深度、愁的形式、写愁的艺术手法等角度各抒己见,精彩纷呈。通过细读、关联、比照,综合、概括、推理,学生读出了女子之愁的凄凉之美,男子之愁的苍凉之美。学生深度思考,自主建构,教师顺势而为,因需点拨。课堂大道无痕,对五首诗词的理解已经上升到美学境界、诗学层次,如此高度,令人击节称叹。
像王君老师一样独具慧眼,施以妙手,葆有仁心,群文教学、语文教学一定会在广阔无垠的阅读场中构建出气象万千的教学场、斑斓多姿的生命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