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肖飞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工匠精神”是形成职业素养的重要要素,也是学生们在毕业后从事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的,“工匠精神”可以促使我们能够在从业的过程中能够做到专业、敬业、精益、专注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匠精神”不断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因为工匠精神是由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流传下来的哲学思想以及文化,其中包含的内容有:精益求精、爱岗敬业以及严谨等精神、品质,这与现代教育、社会发展的需求具有很高的契合度,同时也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素养,助力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工匠精神”作为当今社会中重要的职业导向精神,将其融入到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不但可以充实学生的教学内容,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下我们主要就“工匠精神”的含义、高职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当前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培养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以及高职院校教育中加强对于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可行思路与措施这四个方面来深入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素养,将“工匠精神”运用到实际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
工匠精神本身指的是一种劳动精神。人类发展的历史从根本上来看就是一部劳动史,人类通过劳动产生创造历史,并且在不断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人类独有的智慧文明,历经世代流传下来,最终形成了一种民族独特的精神—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汇聚了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的技能以及经验,这些经验和技能在历史推进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成为了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宝藏。人们不仅创造了历史,还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了自身的价值,这种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同实现就也就构成了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而时代在不断发展,“工匠精神”也被赋予了更多的现实意义,“工匠精神”所指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不仅仅局限于劳作过程,而是扩大到了一切的工作过程,因此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工匠精神”在社会建设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工匠精神”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它的应用不仅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也引导着社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人是社会发展的关键,也是“工匠精神”的最终实行者,而高职院校是我国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育人的重要场所。高等院校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是息息相关的。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新时代,高职院校的学生也被赋予了更多的职责与任务,除了具备专业的知识以外,职业素质、工匠精神也是学生所必备的一项品质。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做得更好,在进入到社会后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工匠精神本质上强调的是在劳动中体现价值,但是这在现代也是敬业爱岗、精益求精的代名词,这与现代社会所需的职业素养、爱岗敬业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的,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能够助力学生的全面培养,还能够使得学生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得到实现。
当今社会下,工匠精神包含的劳动精神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了一定的拓展与延伸,它不仅被应用到劳动中,也被广泛运用于学习以及工作中。现在,“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也有一定的辐射,并且在其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以下就从教学价值和教学内容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
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工匠精神”是经过时代的更迭、历史的变迁,经过人们的劳动实践等演变而成的。这种精神能够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此“工匠精神”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来说也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几千年来,人们的生产技术逐渐得到创新和改进,人们的生活工作也在不断得到改善,因此,“工匠精神”所指的并不是某一项专门的技术或者技巧,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引导。这种“精神”是人们在维持劳动生产的重要保障。就今天的社会来看,这也是职业情怀、素养以及信念的一种体现,因为这些因素就是我们社会运行的重要支撑,虽然它在各个职业、行业中有不同的体现形式,但是其最终所指的都是一种—即专心专业的职业态度、正确的职业理念以及情感。在高职院校中则指的是一种刻苦钻研、专业的学习态度,其核心价值与古代社会中工匠在生产制作过程的敬畏以及专注的精神境界是一致的。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一种职业浪漫主义的理想情怀,也是学生在学习中的最高追求,是社会工作中的首要条件。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学生才能够有在学习中做到尽善尽美,进入社会够在其领域实现其自我价值与追求。个人价值与职业价值的实现才能够最终实现一定的社会价值,达到我们所最追求的最终目标。
“工匠精神”现在指的是在各个行业中所应该具备的职业风范以及追求完美的敬业精神。而高等院校在教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职业素养培养也会涉及到“工匠精神”方面的教学,但是在“工匠精神”的教育教学上较为片面,不够系统,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程度也不高。现在,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不仅能够丰富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也能够深化教学内涵。不管哪一个专业,“工匠精神”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工匠精神”要求精细以及精准,这对应到学习上就是一种锲而不舍的求真精神与挖掘真知的品质,而这种品质能够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育教学的内容。再者,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将其渗透到各个专业的教学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避免了“敷衍了解”等表面性学习方式的出现。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以及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下,人们对于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社会上就需要这种“工匠精神”。为了学生在进入到社会后能够在“工匠精神”的带领下不仅能够敬职敬业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还能够精益求精,提升工作质量,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在高职教育中就要加强对于“工匠精神”的培养,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职业素养。且自从“工匠精神”被提出以及应用到高职教育中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不乏一些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培养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工匠精神”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渗透情况,对于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学生在毕业进入到社会后也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以下我们就高职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养情况进行深入的阐述。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明,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同样也存在一些糟粕,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工匠在过去并不是一个光鲜的职业,直到后来才被逐渐认可,并且明确了其中的“工匠精神”。因此“工匠精神”在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着一段空白的时期,这种缺失并不是由于现代的教学体制造成的,深究原因,其实是受到一些传统文化的影响。因为我们国家经历了一段封建的时期,且在这个时期,科举制度、重农抑商等思想盛行,导致工人的地位低下,“工匠精神”自然也就没人注意到,也不会被人发掘出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行业都在飞速前进,工匠也逐渐崛起,其中的“工匠精神”也被发掘出来,并且被应用到各个行业。但是由于“工匠精神”的缺席,给高职教育中的培养与渗透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导致学生“工匠精神”的缺失。
随着社会对于教育教学重视程度的提升,学校也越来越重视知识教育,但是素质教育下国家更加注重的是全面型、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但是就目前高职教育的情况来看,学校过多重视学生们的知识学习情况以及就业情况,导致学生们在素养、思想上存在一些缺陷。尤其是“工匠精神”,这也是形成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形成的关键。“工匠精神”在教育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较小,一些学校即便有相关课程也是存在于选修课程或者学校开展的讲座等。没有达到教育的作用,更难以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对其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工匠精神”是综合能力培养中相当重要的一项,也是社会工作中必需的一项技能,因此在高职教育教学阶段加强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他们今后的职业道路也有很大的助力作用。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也能够更好地为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进而弥补教育教学上的缺失。
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推动社会向信息化、数据化发展。当前网络环境下,学生很容易受到网络上各种思想、信息的影响,尤其是一些“好逸恶劳”的思想。学生的思想防线较为薄弱,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袭。再者,信息化技术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也会导致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性加强,学生很容易养成不愿意思考,依赖互联网的不良习惯。这与“工匠精神”中的兢兢业业、刻苦钻研是相悖的,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等也是极为不利的。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也忽略了这一问题,学校网站中没有加强对于“工匠精神”的渗透,导致在“工匠精神”的培养上效果不明显。
“工匠精神”不仅仅是社会工作中必备的一项重要的品质,也是学生个人发展、能力培养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高职院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在其教育教学中渗透入“工匠精神”是相当有必要的。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与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工匠精神”不仅仅是针对学生思想上的教育,还要将这些思想运用到实际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用这种精神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助力学生的个人发展。以下我们就培养学生“可行性”的主要思路和路线进行分析,旨在将“工匠精神”落实到高职院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因为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是较为片面的,如果没有将“工匠精神”落实到高职教育教学中,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关注程度就得不到提升。而在学校教育教学制度是教育的重心,也是关键,只有在其教育制度上进行改革完善,将“工匠精神”真正落实下来,学生才能够在教育教学中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教学制度上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将“工匠精神”的考核纳入学校的考核中,而不再是以学生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其次,在教学体系中扩大“工匠精神”培养和教学的比例,让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从制度上积极的宣扬“工匠精神”的积极作用,让学校和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加强对于“工匠精神”的融合与渗透,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兢兢业业的品质,并且逐渐向“工匠精神”靠近。高职院校要明确国家人才的需求,培养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在进入社会后能够为社会作出一定贡献。
生活环境对于人们的影响是巨大的,学生生活在校园中,校园环境以及文化对于学生思想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隐形的教育,对于学生的影响相当深。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应用校园文化这一点,将“工匠精神”积极渗透到校园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于“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这一“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加强对于“工匠精神”的宣传,例如:可以在学校四处的展板、宣传板上进行宣传。除了这种表面化的影响,还可以就“工匠精神”这一话题在校内开展一些辩论赛、征文或者演讲等,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一方面可以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再者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工匠精神”更加深入学生的内心。通过课堂、校园内“工匠精神”的渗透,引导学生更好地去学习、了解“工匠精神”,进而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通过对于学生思想上的渗透,还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加强学生的理解。且因为“工匠精神”本质上是在劳作、实践中发掘出来的,因此要彻底地了解这一精神,就要将其落实到实践活动中。例如:在教学实践中融入“工匠精神”,将刻苦钻研的精神运用到任何一项教学任务中,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养成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好习惯。“工匠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职业精神,在校期间,加强这种精神品质的培养,学生们在进入到社会后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此外“工匠精神”更多被应用到社会上企业的工作中,通过学校教育让学生了解到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高职院校可以深入企业,让学生进入到真正的企业工作环境中,让学生明确“工匠精神”下究竟要怎么做,同时也会让学生有更好的了解,使“工匠精神”的培养更加有的放矢。
“工匠精神”讲求的是专业技术与职业素养的有效结合,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追求卓越。这种精神在当下社会中的人员品质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职业素养是一种后天培养塑造而形成的能力,它是人们对于他们所从事的行业的一种认可,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大家一致认同的从业所应该具备的品德、技能以及思想等。这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加强学生“工匠精神”“工匠意识”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工匠精神”的出现不仅仅是对各个行业的素养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是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思想方面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补充和完善作用。因此,本文就以“工匠精神”为基础,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的必要性以及可行的思路和措施进行深入的分析,旨在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工匠精神”认知,完善高职教育中的“工匠精神”教育,使得学生可以在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践行“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