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君,张 洁,刘 刊,王伟兆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卫生管理系,贵州 遵义 563006)
立德树人是高校发展的立身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在“大思政”背景下,高校的每个学科、每门课程、每个教师、每个环节都肩负着立德树人的功能和任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波及面最广的一次公共卫生事件,具有传播速度快以及防控难度大等特点。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预防医学这个疫情防控“战士”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孤岛”,而是与其他课程一起肩负育人的重任,齐心协力为国家输送优秀人才。“其目的是所有课程都有思政味道,所有课程教师都能挑起思政重担,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知识传授的所有环节,形成全过程育人的思政格局”[1],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和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工作,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职预防医学专业主要开设以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为主的专业课程,例如流行病、环境卫生学、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等,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方位了解预防医学体系建设和预防医学专业在整个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在公共卫生预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网络的迅猛发展,拓宽了大学生的学习渠道及社交渠道。大学生常用的微博、微信、博客、贴吧等自媒体虽然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但开始呈现出“碎片化”的发展趋势,纷杂的信息让大学生真假难辨。全球疫情盛行,全民都参与到这场抗疫战争中,抗疫实践本身就是最生动的思政课。因为在这种特殊背景下,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性增加,但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加上一些西方媒体借机发布各类错误信息和歪曲报道,扰乱大学生的思想,因此,必须加大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筑牢他们的思想防线,在他们的专业课中加入思政元素十分必要。
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核心内容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基层为重点,促进全社会广泛参与,落实预防为主,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2],实现这一目标,与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实际工作密不可分。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也在不断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意义上给人的印象一般都是枯燥乏味、抽象难懂,如果不与时俱进,不体现“时代性”,就会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而“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模式,是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将“传道”和“立德”贯穿于整个授课过程当中,在课堂教育中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以此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在预防医学专业中实施课程思政必要且必须。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价值目标和根本任务。作为教育者,在坚守政治立场履行育人使命的同时,既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又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开展育人工作。教师作为学生的心灵导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全程、全员、全方位参与,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的能力。
但是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专业课教师自身没有明白“课程思政”的实际内涵,片面地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政部门和辅导员的事,与自己无关,只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而忽视思政教育的融入,教书与育人处于分离状态;一些教师虽然专业基础扎实,但要在专业性很强的专业课程里融入思政元素对他们来是一种新的尝试,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他们不愿意也不善于在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有的教师虽然尝试创新教学方法,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但是在方式及内容上选择不恰当,未能挖掘课程中真正蕴含的思政资源,从而导致效果不佳。
医学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学生除了要学习理论知识外,还需要进行实验和临床医学的学习,即动手能力的培养与实践。可见,医学生既要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又要在医院学习临床医学,整个教育过程除了接受专门的思政课教育外,没有更多的时间接受思想政治方面的其他教育和培养,在学习过程中也因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锤炼。
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在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的今天,只满足培养专业需求的人才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人民需求特征的阶段性转变是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医学专业人才高质量培养的现实紧迫性之源”[3]。可见,只注重医学生的专业化培养而忽略思想引领是不可取的,因为优秀的医学人才不仅需要高超的医学技能,更需要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
依据我国康复治疗技术岗位任务分析的研究[6],对言语治疗技术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共列举了6项,结果显示,ST岗位需要掌握的前四项任务分别是ST4、ST6、ST2、ST5,提示在言语治疗中对失语症康复需求较多,此外,吞咽功能的康复也是言语康复的重点任务(见表5)。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虽然给学生拓宽了学习的渠道,学生可以利用新媒体去学习、去了解国内外的各类新闻,但也在很大程度上给传统课堂带来冲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专门的思政课老师担任,内容上根据教材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心理素质。但是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渠道,更是大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媒介,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生活方式,也对他们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伴随着新媒体的应用和普及,媒体与政治越来越相互依赖,二者的关系被学者们定义为共生。”[4]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自发性、无组织性等特点,使各种庞杂的信息交织在一齐,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极具诱惑力和欺骗性,很容易对大学生这个三观尚未完全形成的群体带来负面影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课程思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设和改革必须继续探索、深化和完善,不仅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而且要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5]。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必须在每一门课、每一个教学环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人文素养和文化素养,才能达到最终目的。
课程思政目前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教学体系尚未完善,在医学这种专业性极强的学科中有待进一步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深入专业教育的同时,要构建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具体到预防医学专业,可大致分为以下两个步骤。
1.新冠肺炎疫情下我国的应对策略
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中国政府从头至尾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科学应对、积极作为,做了大量的工作,耗费难以计算的人力物力财力。全国各级卫生系统、社区工作者以及公民高度配合,抗疫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践行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及初心使命。反观国外其他国家的“躺平政策”及日益增加的因新冠肺炎死亡的病例数量,这就是最现实、最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
2.系统谋划建设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而贯彻落实“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要求,就是要深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相统一,探索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6]高校层面,应在不断提升教师育人能力的基础上,公听并观,针对当下疫情防控常态化这一背景以及大学生的思维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既要教好专业知识,更要坚持立德树人。因此,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有助于课程思政的更好开展。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师,必须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虽然说思政教师是开展思政教育的“排头兵”,但也不能忽视专业教师的巨大作用,我们应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因此专业课教师应破除只注重专业教育的思想,不断提高自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应从自己的专业出发,寻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点,深度挖掘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专业课的各个教学环节,深入落实高校教育立徳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可有计划地邀请相关专家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
1.丰富教学方法,提升思政实效
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带来不同的教学质量,单一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达不到教学效果。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下,应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比如预防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体会不重视公共卫生及预防的严重后果;通过小组讨论加深学生对公共卫生的概念及疫情下公共卫生的重要性的认识;还可以利用视频教育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应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展示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对人类的贡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地做到不要“照本宣科”,应结合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或是开展“翻转课堂”,以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
2.利用网络平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信息化教学已经融入当下的高校教育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慕课、精品课程、一流院校开放课程的资源,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助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发达的网络资源也为专业课教师筛选优秀的案例提供了条件,将这些优秀案例融入课程教学中,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3.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课程思政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他们主动拓展思维,建构知识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文化自信的根脉。此外,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以高尚的情怀感化学生,从而让学生积极融入整个教学过程。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社会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7]。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其基础是课程和课堂,关键在教师和学生,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各专业、各门课程的具体实际去深挖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中,以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引导学生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