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展 李 进 鞠宝兆※
(1.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辽宁 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科学院,辽宁 沈阳 110847)
随着党的十九大“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战略部署落实,及《关于加强新时代少数民族医药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对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举措的贯彻实施,民族医药发展在近年来获得了长足进步。蒙医学作为千年来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沉淀,是一门极具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药剂以及诊疗技术的民族医学,在蒙古族聚集地及周边地区群众的医疗卫生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当前蒙医学存在教育资源匮乏、蒙医药人才紧缺、蒙医药发展不平衡、执业考试通过率极低等情况下,发展蒙医学高等教育成了培养蒙医学高质量人才、弘扬蒙医学文化的重要举措[1]。蒙医学本科专业是以传承中医药特色医学文化和向社会培养、输送蒙医学高质量人才为主要任务,涵盖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就业规划等诸多方面的中医学专业门类。随着社会对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不断推进,蒙医学高等教育载体不足、中医药文化多元融合适应性差、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性、蒙医学高质量人才紧缺等问题逐渐涌现,因此从我国当前普通高校蒙医学本科专业建设及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对促进蒙医学本科专业发展、提升民族医药高等教育人才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2018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15 号令及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 年)》等文件精神,中医药文化是包括汉族及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文化的统称,而蒙医学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中医药学体系之一,蒙医学专业则是隶属于中医学类专业的特色民族医药专业。纵然蒙医医生的培养已从传统的“家传”“师承”教育,逐渐转变为现代医学教育模式,但从当前蒙医学的高等教育载体来看,设有蒙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教育的只有内蒙古医科大学和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两所本科院校。
1.1 生源情况 现代蒙医学本科教育的发展始于20 世纪中后期。内蒙古医科大学(原内蒙古医学院)从1958 年开始招收蒙医学专业本科生,而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原内蒙古民族医学院)从1979 年开始进行蒙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2 所高校在刚刚开设蒙医学专业时招生人数较为平稳(人数30 左右),随后几十年间招生数量呈现稳步缓慢上升趋势,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倡导民族医药发展的大环境下,当前蒙医学本科在校生可达3000 人以上。通过进一步对往届蒙医学本科生的构成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多数学生为从小接受蒙语教育的蒙古族,主要来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区,以及东北、新疆蒙古族自治县和聚居区,而非蒙古族的本科生比例不足2%,且在语言、环境等适应性方面对蒙医教育的接受程度存在一定障碍[2]。由此可见,接受蒙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范围在逐年增加,但招生范围仍以本地区为主。
1.2 民族医药培养目标 当前蒙医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是以培养适应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能在各级蒙医医院、蒙医科研机构及各级综合性医院等部门,从事蒙医临床医疗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民族医学高级专业人才,可以说是民族文化与中医药在高等教育中的结合。从内蒙古医科大学和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学培养方案可看出,在社会对民族医学文化日益重视的情况下,蒙医学专业高等教育对蒙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即适应我国民族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系统掌握蒙医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基本掌握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和诊疗技能,具备较强的蒙医思维与专业实践能力,能在各级蒙医医院从事预防、医疗、保健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蒙医学人才。
1.3 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核心。同其他中医类本科院校相比,内蒙古医科大学和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学专业的通识课,比例占总学时的30%左右,一般安排在1~4 学期,同时设有兼顾民族特色的公共及选修课程,如蒙医学史、斯拉夫语等。主干课程及核心课程如蒙医基础理论、蒙药学、蒙医方剂学、蒙医疗术学等10 余门课程的设置,较为全面地覆盖了蒙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实践技能等方面内容,其中专业课所占比例在35%~40%,专业基础课所占比例在30%~35%。此外,实践教学设置在8~10 学期,包括临床实习和社会实践2 方面,社会实践还囊括政治理论实践、创新训练、学科助研等内容,该环节累计学时超过25%。在精品课建设方面,蒙医方剂学、蒙医基础理论、蒙医诊断学等课程为内蒙古自治区精品课程。
1.4 教学组织及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所高校蒙医药教学及科研相关人员在200 人左右,以35~40 岁的中青年教师为主,中级职称及以下人员比例在50%以上,其中获得全国模范教师1 名、内蒙古自治区模范教师、教学名师、“草原英才”等荣誉的蒙医学相关教学工作者10 余人。从教学团队建设来看,蒙医诊断学教研室为教育部优秀教学团队,蒙药研发创新团队为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创新团队,《蒙医基础理论》教学团队及《蒙医方剂学》教学团队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从教学资源和平台建设来看,内蒙古医科大学设有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研究院、内蒙古民族大学设有教育部共建蒙医药重点实验室及蒙医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优质资源,可满足当前蒙医学专业发展的教学、科研多方面需求。在临床时间方面,2 所高校均拥有相应附属医院及合作教学医院,如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等实践教学基地,为社会输送高质量蒙医学人才提供了夯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1.5 职业规划及人才需求 从2 所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看,当前开设蒙医专业的本科高校以对口“订单式”为蒙医医院培养蒙医学人才,多按照指定医疗机构对蒙医学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招生,因此当前状态下蒙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较为可观。然而基层医疗机构如吉林、黑龙江、新疆、辽宁等数十个乡镇医疗机构的医疗人员仍以专科学历为主,医疗水平相对不高,尚缺蒙医药高等教育人才予以医疗支援。
2.1 生源局限 辐射面窄 蒙医学源于蒙古族的日常生产、卫生保健,蒙医学的服务范围主要局限于蒙古族的生活地区,因此在多年蒙古族文化的熏陶下,蒙医学教育的受众人群多集中在蒙古族区域,并深深植根于其思想中。蒙医学专业学生多为蒙古族,从小接受蒙语教育并熟练掌握蒙语的听、说、读、写,具有很强的专业坚定性。可见蒙医学专业非常依赖于民族语言教学,若该专业学生对蒙语没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则对蒙医学专业课程的理解较为困难,这也是当前蒙医学生源较为局限的主要原因。因此蒙医学专业在全国范围内的招生能力有限,这是蒙医学专业潜在的问题,亦是当前中医药多元化发展过程中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2.2 现代教学模式与民族特色融合不够 蒙医学作为民族特色文化在融入高校现代教育模式的过程中,传统教育和现代医学的冲突难以避免。教育学探索发现[3],现代医学融入蒙医学环境中是容易实现的,但蒙医学的特殊性在现代医学环境中却不能一成不变的照搬。一方面照搬现代教育模式会将蒙医学教育变成模式化的“流水线”教学,削弱蒙医学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一定程度上丧失蒙医学的特色;另一方面在蒙医学教育理念上,蒙医学在发展中人们对其的态度褒贬不一,多数人对于蒙医学的传统特色疗法是较为认可的,与之对立的则认为蒙医很多治疗手法是不能理解的,了解及认知不足引发的不够合理和可靠的观念使得蒙医药文化在融入中医药文化过程存在一定阻碍。
2.3 师资队伍结构及教学团队有待改进 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进步,有赖于高水平民族执业医师培养,和基础理论、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这对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当前师资队伍结构仍存在部分问题待解决。(1)年龄、职称结构不合理,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比例不足,蒙医学专业各教研室中青年教师与资深教师之间交替断层问题较为常见;(2)随着蒙医学专业的扩招,内蒙古医科大学和内蒙古民族大学虽近年来有许多外聘教师来注入新鲜血液,但仍以本校毕业的专职教师占多数(30%~70%),学缘结构较为集中;(3)教师队伍对蒙医学理论知识较为掌握,但如何充分融入现代教育模式,如何使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更强,是蒙医学专业高等教育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环节。
2.4 高质量人才紧缺 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资质管理的逐渐强化,各地区蒙古族自治区、聚集县、乡、村等对蒙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特别是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对医疗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已经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当前部分地区仍以传统“家传””“师承”式蒙医教育为主,虽国家逐步放开民族执业医师开考门槛,但多数蒙医从业人员由于学历不够、民族民间特殊医疗技法等诸多原因不能满足民族执业医师报名条件,因此无证行医问题亦是蒙医学人才职业规划及满足社会岗位需求的较大阻碍。此外,全国范围中医医院、综合性医院等有意向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展民族医药疗法改革、创新的医疗机构来说,专科毕业生不能满足其岗位需求,当前本科高等教育人才处于较为相对紧缺的状态。
3.1 有计划扩大招生范围 加强民族医药发展 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重视地提升及加强民族医药发展的战略部署,社会对蒙医学、藏医学、壮医学等民族医药人才需求愈加强烈,因此增加高校培养高质量民族医药人才的势在必行。一方面,当前设有蒙医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扩大招生范围,向蒙古族聚集区之外的区域招生,针对热爱民族医学但母语并非蒙语的学生制定蒙医学语言及文化基础教育,同时根据生源特点创新高素质蒙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由办学条件完善的中医学类本科院校(如辽宁中医药大学等)设立蒙医学专业,在没有蒙医学本科高等教育的蒙古族聚集地区,如辽宁省阜蒙县、喀左县等地区进行招生。在扩大招生范围的同时,及时了解周围积极开展民族医药疗法改革、创新的医疗机构对蒙医学本科毕业生的岗位需求,将蒙医学民族特色文化向蒙古族聚集区以外地区辐射,做到传承中医药特色医学文化和向社会培养、输送蒙医学人才,实现中医药多元化发展的目的。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化课程体系 从现有蒙医学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来看,总学时约3500 学时,与中医学类其他本科专业课程相似,但不同的是蒙医学是具有民族特色文化的专业,很多需要本科生掌握知识的课程并不在必修中,且对蒙医文化了解程度不同的学生的这些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蒙医学专业应遵循“宽口径厚基础,增强适应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突出特色和鼓励个性发展”培养原则[4],将现有的课程体系优化,调整选修与必修课之间比例,适当增减选修课内容,努力做到适应民族医学与现代教育模式融合后发展的新要求,同时提升课程质量,努力推进富有民族特色的蒙医学相关精品课程及“一流课程”建设。师资队伍角度看,(1)从全国各地引进非本校的中青年教师及高层次蒙医学人才,提升教师团队整体能力和素质;(2)增加蒙医学专业教师团队的培训机会,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3)注重实习基地实践教学教师带教能力,增强实习管理,做好学生实习和见习期间的临床能力培养。
3.3 融合民族特色 改革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依赖于民族医药教育的特殊性及今后专业改革的整体方向。改革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式主要包含以下方面:(1)兼顾民族文化及地域性特点,入学即接受蒙医学简史、蒙医学基础等民族优秀医药文化基础教育,以便学生迅速熟悉蒙医学教育模式;(2)结合其他院校中医类专业办学优势及特点(如学制及时间分配、培养方向、培养规格、指导性教学进程、毕业要求及授予学位等),融入蒙医学特色文化;(3)完成学业时,除将蒙医学知识充分应用于诊疗外,还应满足当前社会对蒙医学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需求。此外在蒙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做到“医、教、研”三结合,以弘扬民族医药文化经典为主,以所学应用于临床为目标,以科研反哺教学,顺应医学改革和民族发展趋势,保证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及科学性。
综上,我国普通高校蒙医学本科专业建设及发展当前仍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相信在国家大力推进民族医药文化发展的环境下,蒙医学本科专业从生源范围、教学条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及就业规划等方面将不断改进和优化,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蒙医学人才,实现中医药多元化发展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