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政教育在中医诊断学四诊技能实训课中的应用*

2023-01-11 07:16白童瑜车志英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医学生中医药实训

白童瑜 车志英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2.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学科,河南 郑州 450046)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1]。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拔节孕穗期”阶段的成长和发展不仅关系到个人,作为肩负国家和民族发展重任的主力军,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2,3]。中医四诊技能实训是中医药院校医学生最早接触中医临床实践的课程,在中医学教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医学生满怀期待、全部身心为踏入临床工作做准备的第一步,也是坚定行医之路的黄金阶段。中医院校的大学生是发展中医学的重要人才宝库,事关国家的医药卫生领域的建设和百姓的健康福祉[4]。将传授中医诊断学四诊技能实训知识与法治观念、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相结合,把高校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把握高校大学生的“拔节孕穗期”,培养时代发展需要的中医药全面人才为目的。

1 课程思政元素教学的内容与融入途径

1.1 法治观念融入课堂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7 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强调,要深入推进高等学校法治教育,重点加强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不断增强学生法治观念和参与法治实践的能力[5]。在全面依法治国和当今医患关系形势的大背景下,医疗关乎国计民生,四诊技能实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临床,中医医学生的法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大医精诚》中提及:“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四诊信息收集不全便难以精准辨证,很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临床治疗效果不满意,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科学仪器的应用越来越淡化了医生的诊治能力。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而望、闻、问、切四诊是完成辨证论治的基本手段和技能[6]。现代医疗仪器检查作为四诊的延伸,仍需避免辅助检查“大套餐”,不随意增添患者的经济负担。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医学生谨记的誓言和内心始终坚持的底线。

四诊是诊病辨证的基础。《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第一章第二条指出:“中医病历书写是指医务人员通过望、问、闻、切等医疗活动获得有关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形成医疗活动记录的行为”[7]。四诊信息的采集与记录最能考验医学生的中医基本功,病历既是临床实践工作的总结,也是中医医学生培养形成中医思维的重要路径。使学生充分认知,在四诊技能实训课中所学到的每个知识点,均会成为日后检查、诊断、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关乎患者生命的安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重视相关法律问题,引导学生以高度的责任心潜心学习,不断强化中医四诊技能基本功训练。病历是我国诉讼法上所规定的法定证据的一种,在医疗纠纷日益增多的今天,病历资料还是医疗鉴定和医疗诉讼的重要证据[8,9],身肩治病救人重任的中医专业学生更应打好基本功,为以后从事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中医四诊技能课中,通过法治观念的融入让学生树立实事求是和高度负责的科学态度,增强法律意识,树立严谨的诊断作风。

1.2 工匠精神融入课堂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4 号)提出:“着力提升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职业精神培育,推进产业文化、优秀企业文化、职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着力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10]。老一辈中医大师治病开药、口传心授、推广传承中医药。在中医四诊技能实训课堂上,鼓励学生多走进医疗一线,与医生、患者零距离接触,去学习和感悟医者仁心的大爱精神和救死扶伤的无私精神,感受名老中医的“工匠精神”,潜移默化感受中医四诊技能的魅力[11]。

中医工匠精神包含着“大医精诚”理念。一方面是技之“精”,习医之人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医门法律》有言:“望闻问切,医之不可缺一”,需详察形候、用思精微,把中医四诊诊疗过程当作工艺品去精雕细琢。另一方面是心之“诚”,从医者要有“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心怀,国医大师张磊说:“医生是治疗疾病的主动者,患者是被动者,我们在四诊时对待患者要有仁慈之心、平静之心和平等之心,不要被势位富厚、贫贱丑陋所影响,更不能以术谋私”。清代医家赵晴初在《存存斋医话》中指出:无情之草木不能治有情之病,以难治之人,难治之病,须凭三寸不烂之舌以治之”。告诉我们在中医问诊时,对于饱受躯体疾患和精神痛楚折磨的患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较强的沟通能力,并且能进行心理治疗,化解患者的焦虑,从而大大提高诊疗效果[12,13]。高校应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中医药人才,为中医医学生早日成为中医药发展的“中流砥柱”奠定基础。

1.3 创新精神融入课堂 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中要求中医专业本科毕业生“应具备……较强的中医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较强的传承能力与创新精神……”等,明确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摆在突出位置[14]。伴随互联网+医疗健康、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医四诊诊疗模式不断创新。图像视频传输实现中医远程望诊,音频及嗅觉传感技术填补中医闻诊技术空白,智能问答技术实现中医物联网问诊,脉象传感器技术促进中医脉诊不断向前发展。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进入隔离病区的专家在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的同时,采集中医四诊信息有着较大的干扰和影响。在此情况下,中医会诊专家团队借助了网络、微信、手机APP 等现代信息工具和技术手段,与舌诊仪、脉诊仪等中医诊断仪器和应用平台,建立起了“里应外合”的远程会诊模式,跨区域共享临床信息、会诊资料,提高了四诊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减少了主观和人为因素干扰。创新的会诊模式为中医药抗疫的胜利提供了保障,更为今后跨时空的会诊方式探索了道路[15,16],实现网络环境下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诊断的远程化。在中医四诊技能实训课堂上鼓励学生参与中医四诊技能大赛,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调动其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激发其潜质,迸发新的思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医药人才,促进中医药人才建设和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2 课程思政元素教学内容融入课堂的意义

2.1 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国家的各项事业都要纳入法治化管理的轨道[17]。中医医学生作为今后医疗行业的中流砥柱,是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的力量。《素问·徵四失论》言:“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可知过分推崇切诊,忽视四诊合参,造成四诊信息缺失和遗漏均可导致漏诊误诊,造成医患关系紧张。作为中医医学生,面对严峻的医患关系,我们应坚守法律底线,需要具备高超的医学技术,将谨慎理性的医学思想深入到日后医疗工作中,提升法律素质,保护自身权益和患者权益。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核心内容,高校要秉持“立德树人”的原则,将法治教育与技能教育,以及道德素养培育相结合,将法治理念的精髓全面融入高校专业教育课程中,为社会主义建设输出高素质的人才[18],有利于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型社会主义国家。

2.2 有利于服务全民健康事业 中共中央、国务院与卫生部联合印发《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其中确定了后续十几年我国中医医疗发展的目标,鼓励中医在治未病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危重疾病中发挥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发挥核心作用,提高中医医疗在临床医疗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19]。中医药事业发展离不开“工匠精神”,中医药“工匠精神”代表着中医药人对精益求精、爱岗敬业、专注严谨的践行[20]。将“工匠精神”融入中医教育体系,中医四诊技能需要医学生经过反复多次的学习、实践,才能具备扎实精湛的中医医学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中医药人才,更好地为全民健康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诊疗优势,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2.3 有利于培养中医药创新型人才 创新精神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各大中医高校作为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人才汇集地,承担着培养中医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肩负着特殊责任和使命[21]。中医四诊设备的出现,将传统的中医诊断资料以更有效的方式记录、储存、共享和利用,形成多种信息要素融合的中医特色诊疗平台,带动远程医疗、移动医院等场景的整合,最终实现中医诊断资料的平台共享和诊断技术的创新[18]。科技改变生活,中医药院校需发挥重要作用,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提供高素质创新人才支持,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3 小结

如何将中医药传承好、发展好和继承好,是值得不断探索和思考的重要问题。将思政教育与传授中医诊断学四诊技能实训相结合,这既是中医诊断学四诊技能实训课程模式的创新,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服务全民健康事业,培养高尚医德、高水平创新型中医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医学生中医药实训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减肥与断食晚餐认识的比较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