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214443) 戴 颖
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214443) 杨同官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充分掌握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通过日常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不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数学知识连贯性较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密切,因此学习数学知识讲究温故知新。比如,学生学习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时,就要先理解集合的概念,教师教学时也要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从而取得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个人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数学教学设计中,从而在数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中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让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脱胎换骨。注重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数学教学内容,可以促使学生深度思考,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数学知识,增强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多媒体课件等丰富的教学内容,对数学知识进行灵活拓展,让学生体验“思考—运用—再思考—再运用”的学习循环过程,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问题—互动”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有效内化和吸收知识。高中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只是基础内容,教师除了让学生理解,还要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问题—互动”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改变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从“坡度”概念入手,从几何和代数的角度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进而让学生掌握倾斜角、斜率的深层含义。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直线的斜率与直线上两个点的坐标有什么内在联系?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直线的几何要素有哪些?倾斜角有范围吗?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进行深度学习,充分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将平面图形的几何特征代数化。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使用最多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对于每个知识点和解题方法,教师都习惯仔细讲解,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也有它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学生参与性不强,记忆效果不好。采用“问题—互动”教学模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围绕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展开深入思考,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在“问题—互动”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对特定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设计,然后通过提问和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全面,思考的内容更丰富,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教学“立体图形的直观图”时,教师让学生理解柱体、锥体,并深入探索这些立体图形的性质,掌握斜二测画法。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非常考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材中列举了大量关于立体图形特征的例题,要求学生画出立体图形相应的直观图。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立体图形的直观图与平面图形的直观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如何确定z轴?线段、角在立体图形的直观图中有什么变化?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并根据教材例题画出立体图形的直观图。在“问题—互动”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课堂教学更有效,避免学生在学习上“走弯路”,做无用功。
“问题—互动”教学模式可以让数学课堂充满探究和挑战,促进学生积极地回答问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思维的灵活性。“问题—互动”教学模式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十分有利,教师的提问对学生来说就是一次考核和一次挑战,学生需综合学过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尝试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教学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相关知识时,引导学生探索与二次函数相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数形结合,对函数图像和方程进行深入探究。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问题:二次函数的图像是怎样的?它与x轴的交点有几个?分为几种情况?它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有什么关系?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学会解一元二次方程,学会探索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进而绘制相对应的二次函数图像,从中发现规律。教师采用“问题—互动”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提高问题的质量,并在恰当的时机采用个别提问、小组提问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内动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数学教学的关键目标,应该通过“问题—互动”教学模式体现出来。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思维、能力等方面,而“问题—互动”教学模式主要注重问题的引导性和互动性,因此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出发点,设计问题,增加互动,以增强课堂活力,使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设计问题时,教师一方面要考虑问题的难度,另一方面要考虑提问的时机,每一个问题都要提前设计,精心准备,让问题牢牢地吸引学生。
互动是高中数学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互动中有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也有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互动,教师可以直观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问题就像“引子”,可以复习旧知识,也可以导入新知识,学生会抓住问题与同学讨论,与教师交流。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将问题融入教学中,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兴趣,增加课堂互动。
例如,教学抛物线的相关知识时,教师首先可以联系之前学习的内容,提问:椭圆和双曲线的概念是什么?这样学生可以根据以往学习的内容回答出椭圆和双曲线的概念,并且回顾这两种曲线的特点。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椭圆和双曲线的概念结合起来进行学习,这样学生就会知道,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和到一条直线的距离之比是常数e,当0 <e<1 时,点的轨迹是双曲线;当e>1 时,点的轨迹是椭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探究当e=1时,点的轨迹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探究抛物线的原理、概念和性质。教师在讲解抛物线之前,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将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最有效的课堂互动方式之一。学生可以通过互动展开交流,也可以通过思考找到数学知识的核心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在“问题—互动”教学中,教师要以问题为基础,融合教学目标,促进课堂教学的创新,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让课堂互动丰富多彩。在“问题—互动”教学中,问题是互动的基础,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媒介。教师进行课堂提问,应该注意问题的质量、提问的顺序、学生思考的内容,层层递进。
例如,教学函数的相关知识时,需要学生掌握y=|x-2|+1 这类函数图像的画法,教师可以先提问:这个函数图像有什么特点?它与我们之前学过的什么函数类似?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的知识,思考画函数图像的几个步骤,促使学生观察函数的结构,找到与之相似的函数。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复习y=x的函数图像,然后探索y=|x|的函数图像画法,邀请学生到黑板上画图,最后再变形为y=|x-2|+1,让学生画出它的函数图像,并讨论上述三个函数图像的特点,找到它们的变化和移动规律。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基于问题开展互动,全程关注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充分结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运用问题来逐步引导学生,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高中数学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找到有效的思考路径,从已知条件入手,开展问题分析,从而有效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采用“问题—互动”教学模式时,问题的设计不仅要有挑战性和探究性,还要和教学目标相结合,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例如,教学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来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函数。大部分学生可以很快说出锐角三角函数的内容,实际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是锐角三角函数的进一步推广,包含锐角三角函数。教师可以提问: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是否可以推广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通过什么工具来研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此时学生会积极展开讨论,因为之前已接触过任意角,所以学生会很快反应过来,运用直角坐标系来展开实践。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如何得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怎样体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意义?学生可以从教师的提问中获得更多信息,增加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融合起来,促进个人素养的提升。
采用“问题—互动”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导入教学案例,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案例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时,教师首先运用多媒体技术画出立体图像,帮助学生理解空间立体几何的相关知识。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比较抽象,学生要进行空间想象,教师可以利用问题与学生展开互动。比如提问:直线和平面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在教室里可以找到例子吗?学生开动脑筋,基本上都可以回答出有三种位置关系。接着,教师继续提问: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是哪个角?不同的位置关系中,直线和平面的公共点是怎样的?最后,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投影展示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并且引入相关例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来解题。在解答例题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做到举一反三,从而提升学生的解题效率。
总而言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抓住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根本目标,掌握课堂教学的本质,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问题—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较新型的教学模式,采用这一教学模式时,教师要抓住问题这一主线,与学生展开互助,运用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重提问的科学性,以教学目标为主线,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找到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