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灵珍
热奈特在《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中从时序(order),时长(duration)和频率(frequency)三个方面讨论了叙事话语时间和故事时间的关系。他把时序分为两类,一是叙事时序,二是故事时序。叙事时序是事件在叙述话语中的排列顺序,是叙述者讲述故事的时序;故事时序则指事件发生的自然时间顺序。在叙事作品中,故事被叙述的顺序不可能完全等同于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时长是故事时间与话语时间长短的比较。根据话语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差距,热奈特把时长分为五种类型:省略、概要、减缓场景与停顿。频率是指事件发生的次数与其被叙述的次数的关系,可分为单一叙述、重复叙述和综合性叙述三种类型。
热奈特的叙事话语理论是针对小说这种注重情节的文体而生发出来的,而本文针对的初中生作文写作,一般为记叙文写作,故此将叙事时间改为生活时间,是为了将附着在时间上的人、景、事、物等全都涵盖在内,而不只是小说文本中的事件,相应的将故事时间改为作文时间服务于学生写作常接触的记叙文。
本文尝试借鉴热奈特的叙事时间理论,扩大到写人、叙事、写景、写物等各个方面,在教学中强化学生变形时间的意识,掌握各种变形时间的方法,应用到记叙文写作的领域中。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中学生写作文受制于有限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对时间的思考往往是惯性地照搬生活时间,生活中如何先后发生,学生一般就如何先后排列,生活中如何发生的或长或短,学生就如何详略安排,生活中如何频率出现,学生就如何安排频率,导致学生学出来的作文波澜不惊,平平无奇,缺乏艺术的张力与韵味。久而久之,学生将作文写不好归罪于生活,陷入茫然,无法突破。由此,引导学生灵活变形时间服务于写作显得很有必要。
为了改变这种困境,本文结合自我的教学观察和体验,以语文教材、名著阅读、学生作文等文本材料为借鉴物,尝试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强化学生写作中变形时间的意识,拓宽学生变形时间的路径,以此提高学生变形时间的能力,助推学生的作文写作突破惯性思考下生活时间带来的限制,获得质的提升。
变行时间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驾驭时长、重组时序和调整频率。
时长是生活时间与作文时间长短的比较。在文本中,作文时间与生活时间不可能完全统一,若作文时间>生活时间,则叙事时事件密度小,节奏缓;刻画人、物、景时,动作放慢,描写细致;若作文时间<生活时间,则叙事时事件密度大,节奏快;刻画人、物、景时,动作加快,描写粗略。根据热奈特的叙事时长理论,可将作文时间与生活时间的差距关系,分为五种类型:加快、同步、减缓、暂停、越过。
(1)加快
加快是指作文时长小于生活时长的快速粗略的叙述或交待。在教学中渗透时间加快的意识是很容易的,名著《水浒传》《西游记》等都用极简略的语言概述了上百年发生的事情,交代了背景,加深了主旨。《一剪梅·舟过吴江》中“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时间极度加快来描述景色变换,由此产生巨大的艺术张力,深化了时间流逝的印象。迁移这种意识到学生的记叙文写作里,需要学生提高概括力,去概括几年或几天的事件、场景、感受等。具体的加快时间的方法为,首先选取写作对象的典型性特征,然后拨快写作对象发生变化的速度,最后快递串联起来。如对象是人,妈妈日渐苍老的过程运用加快时间的方法来写,先选定苍老过程的典型特征:眼角平整到生长皱纹;拨快皱纹出现生长的速度,迅速蔓延。串联起来组句:记忆中妈妈那平展的眼角,在刹那间被皱纹占领,迅速蔓延。
(2)同步
同步是指生活时间和作文时间同步,长度相等,可以保留时间的连续性,还原画面的逼真性。如某些生活节奏进展本来就很快的画面,不适合变形时间来加快,同时也没有精彩到要放慢速度、细致刻画的程度。这时,作文时间就可以选择与生活时间同步。
(3)减缓
减缓是作文时长大于生活时长,它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一样。减缓往往是针对某些特别精彩的画面过程,生活时间进展很快,不能使人细致地感受体会。为此特地减缓,来强化重点,深化意蕴。有些学生写作时减缓意识很淡薄,仓促地写了许多,没有减缓下来的片段,致使作文全程紧张,没有重点。教学过程中遇见详写片段往往是作者放缓时间的结果,此时也需要放缓教学节奏,带领学生缓缓体会。
(4)暂停
暂停是指对人、景、事、物等的描写或叙述暂时停顿,插入抒情、议论等,或者是对事件的叙述等暂停,转向写景等。用公式表示为暂停A,插入B,接着A;或者为暂停A1,转向A2。如《散步》中“ 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由叙事转向写景,避免了单向叙述的枯燥,又将事件、人物和景色进行关联,加深了文章的内涵。教学中强化了暂停意识后,学生借鉴的习作如下:“有几次我们去送批作业,您在桌上睡着了,我们没有叫醒您,因为我们知道,您太累了。今日的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日光撒下,照在练习本上,也照在您的身上,谢谢一路有您。”由此可见,渗透暂停意识有助于学生敏感地切换表达方式,荡开一笔,深化作文的意蕴和情感。
(5)越过
越过是对生活时间中的某一时间段不作任何叙述、描写,便跳过去,省去无价值的,精简表达,深化意蕴。如《阿长与山海经》中 :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吧,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鲁迅先生没有交代阿长怎样去买的《山海经》,而是直接越过去,全省略,细致描写收到《山海经》的反应,再暂停,转向议论抒情。
生活的时序是固定不变的,但是作文的时序可以千变万化,热奈特把这两种时序之间的不协调称为时间倒错。
在时间的线型结构上,一切按照先后发生,即使热奈特的时序理论考虑了时序线型先后的倒错,但是没有考虑到语言文字的表述力可以超越线型的束缚,可以呈现出时序的重叠、交叉、并列等情况。所以本文将时序上的时间变形分为以下两种情形:时序倒错和时序重叠。
(1)时序倒错
时序倒错进一步可分为倒叙和预叙两种形式。把事件的结局(或在时间上后发生的事情)提前,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的叙述叫做倒叙。倒叙在文学作品里屡见不鲜,学生相对而言比较熟悉,也经常运用,在此不再赘述。提前讲述将来要发生的事情叫做预序。预叙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往往以梦境、占卜、偈语、诗词、曲词、判词、酒令、谜语等隐含形式出现,或是预示后来的情节走向,或是照应人物命运,或是预言故事的结局。在语文教材中也有大量文章涉及埋伏笔,教师都可以借机向学生渗透预叙的意识,以此强化学生的认知。
(2)时序重叠
时序重叠以现在为边界进一步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现在为止之前的时间上发生重叠,也就是过去和现在的重叠,比如现在回忆过去的同时也观照现在,或者是站在现在回忆过去对现在的设想,将过去和现在重叠起来;另一种是打破过去现在的已发生与未来未发生的时间边界,将过去、现在、未来有机地重叠起来,比如说站在现在设想未来回忆现在,或者是站在现在设想未来回忆过去,将现在和未来重叠在一起。具体的例子如《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站在现在设想未来回忆成为过去的现在,极大地丰富了画面的内容,加深了诗歌的内涵与情感。学生有了这个意识后,可以极大地解放想象力,传达自我的独特感受。
(3)调整频率
频率是热奈特关于叙事时间理论提出的第三个要点,它是指事件发生的次数与其被叙述的次数的关系,可分为单一叙述、重复叙述和综合性叙述三种类型。第一类,单一性叙述是指讲述一次发生过一次的事或讲述若干次发生过若干次的事,用逻辑公式可以表示为:1R/1H或n R/n H,R表示故事发生次数,H表示叙述次数;第二类,重复性叙述是指讲述若干次发生过一次的事,用公式表达为,n R/1H;第三类,综合性叙述是指讲述一次发生过若干次的事,由于所叙述的事件带有习惯性和规律性,可以用表示一个时期反复发生的副词“常常”“每天”“总是”等概括相同或相似的事件,用公式表达为1R/NH。
热奈特的叙事频率理论是针对叙事的,单一的考虑事件发生的频率现实和文本之间的关系,其实,除了事件,还有很多对象经过频率的调整都能起到圆合结构,深化意义的作用。在此本文将以典型性为标准分为以下两种种类型,一种是典型物象、动作、环境等超越生活频率的多次出现;另一种是非典型事件、物象、环境等低于生活频率的少次出现。
①典型物象、动作、环境等超越生活频率的多次出现如《变色龙》多次出现军大衣、法律等,《秋天的怀念》多次提到菊花,经过多次出现强化读者的印象,折射人物形象与精神,深化主旨意蕴。
②非典型物象、动作、环境等低于生活频率的少次出现至于非典型的物象、动作等,即使在生活中频繁出现,也要适当精简,甚至不出现,不能干扰整个中心的表达。
初中生写作时,变形时间的意识淡薄、方法缺乏,不能完成生活时间到作文时间的转化,使得写出来的作文张力不足、韵味缺乏。其实学生作文灵感陷入枯竭的一个原因只是缺了变形时间的意识和方法而已,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文本适机向学生渗透并强化变形时间的意识和方法,并在作文练笔中及时点拨,将会为学生打开万千变化的灵感源泉。
与此同时驾驭时长,加快可以助推学生概括力的提升;减缓可以磨炼学生细致叙写的本领;暂停可以培养学生表达方式切换的敏感度;越过可以帮助学生分清重点。重组时序可以帮助学生以万千种可能安排事件、景色、人物的先后,打破时间线型先后的束缚,解放想象力,以此达到理想的表达效果。安排频率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典型事物的重要性,从而加多出现次数,强化效果。
由此进入文学写作的生活时间,经过各种变形,灵活安置了附着在时间上的人、景、事、物等,才能够使学生的写作既彰显出来源于生活的本色,又彰显出超越于生活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