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银霞
友情因何而始?未可知。
原本觉得自己是一垛潮湿的柴火,没想到“哗”的一下燃烧起来,比漫天烟花还绚烂;又好像在人世杂乱的荒草间,开出了一朵紫罗兰。
这大概就是友情的神奇之处吧。
然而,你根本就不知道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也许只是有人在人群里多看了你一眼。
高山流水是快乐的;雪夜寻访过门而不入,是快乐的;承天寺月下同游,是快乐的;湖心亭对坐,也是快乐的。你的一切我都觉得好,你很好,你让山河岁月多了颜色。你是婉转莺啼,你是雨中花香,你让我呈现出自在、轻松、微云初生的状态。你是端正,是美好,是世间很好、你我都会变更好的愿景。如此愉悦!你就是快乐的代名词,是庸常生活的那一点甜。你眼中的光点亮了全世界。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内心的阴霾尽消散。阳光耀眼,穿过心窗,在地板上洒满细碎的金沙,纯白的窗纱随微风轻舞,与金沙的影子互相嬉戏。
在友情的世界里,想说话就说话,不想说话就沉默,忙碌时不打扰,闲暇之余有回应……坦然享受友情的浓烈如酒或者清淡如水。
成为朋友的契机是懂得,假如不懂,就没有开始,没有开始就不会有情分。没有深刻的懂得,就不会有最深的情分;没有深厚绵长的情分,就不会有后来为你代履父职,亦没有生死相随。
其一:今俟罪浔阳,除盥栉食寝外无余事,因览足下去通州日所留新旧文二十六轴,开卷得意,忽如会面,心所畜者,便欲快言,往往自疑,不知相去萬里也。
其二:小通则以诗相戒,小穷则以诗相勉,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其一:我现在被贬调到浔阳任职,除去起居饮食之外,没有别的事可做,于是就浏览你到通州去时留下的二十六轴新旧文章,开卷阅读领会其中的含意,真好像和你当面谈心一样。我长时蓄积于内心的想法,便想一吐为快,恍恍惚惚感觉你还在面前,竟忘了你在遥远的通州。
其二:我们在仕途顺利时可以以诗告诫对方戒骄戒躁,遇到困难时便用诗歌互相鼓励,如果一个人居住孤独时则用诗歌去安慰对方,如果两人在一起时则一起作诗娱乐。
在偏僻潮湿的浔阳城,假如没有元稹的二十六轴新旧文章陪伴,白居易会不会感到格外寂寞?元和十年(815),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收到时任通州司马的好友元稹寄来的书信《叙诗寄乐天书》,他回复了《与元九书》。
“开卷得意,忽如会面”,读好友的文章,感觉就像在当面谈心,白居易以至于忘记了彼此的现实处境。他“谪居卧病浔阳城”“往往取酒还独倾”,见“黄芦苦竹绕宅生”,听“杜鹃啼血猿哀鸣”。可是见字如面,倾诉衷肠,白居易把一切痛苦都忘记了,元稹就是他化忧解愁的灵丹妙药。
元稹所在的通州,为今四川达州市附近,在唐代被视为蛮荒之地,比白居易所在的江西九江偏远得多。白居易用两句诗对元稹当时的处境作了概括:“通州海内恓惶地,司马人间冗长官。”司马一职,原是地方刺史官属下掌管军事的副职,在中唐时期多以处置由京官迁谪外地的人。元白二人此时同为司马,同样天涯沦落,感怀良多,每每互诉衷肠。
两人在20多年的交往中,唱和诗词900余首。元稹去世后很多年,白居易依然为他写诗:“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思念是时空也隔绝不了的。
包惊几笃于友谊,与吴东湖善。吴卒,抚其家甚至。后方嫁女,闻吴女将适人,贫不能理装,即以其女之奁具赠之,己女后一载始嫁。时论称之。
——[清]王晫《今世说》
包惊几对朋友间的友情很忠诚,与吴东湖是好朋友。吴东湖去世了,包惊几照料吴的家人极其周到。后来,当包惊几自己的女儿要出嫁的时候,他听说吴东湖的女儿将要嫁人,但因家中贫穷不能自备嫁妆,他就把自己女儿的嫁妆都送给她,自己的女儿晚了一年才出嫁。当时的人们都赞扬他。
假设包惊几没送嫁妆给友人吴东湖的女儿,他的生活会波澜不惊地朝前推进。他不送嫁妆是本分。友人已过世,而在当时来讲,人走茶凉,曲终人散,算是常态。再要好的朋友在命运面前总有走散的一天。而走散之后,二人在现实中就没有了羁绊,留下的只有想念。
爱屋及乌,对朋友遗于世间的责任一肩担起,是大爱,是胸怀。包惊几在友人吴东湖去世后,一直照顾着友人的家人。给友人的女儿置办嫁妆,并不是包惊几的义务,而是代替友人完成父亲的职责。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也表明了自己要替侄子完成遗愿的心迹:“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如此而已!包惊几照顾遗孤,是对友人的情分,无论吴东湖看得到还是看不到。
本分或者情分,日月可鉴。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匈奴人攻打城池。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可能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这时匈奴兵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匈奴人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率军撤回,整个郡县都因此得到保全。
荀巨伯假如不在城中,便会永远有遗憾。古人有“死生契阔,与子成说”“士为知己者死”“刎颈之交”,所以说有时候友情是可以超越生死的。交情到了至深的程度,有的人可以为了朋友而甘愿赴死。
荀巨伯本可不入死地,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在战争这样特殊的环境当中,无法带病重的朋友走,但也不肯苟活,愿以自己的性命换取友人活下去的机会。友情之情,道义之义,震撼了远道来攻的匈奴人。匈奴人撤兵,荀巨伯保全了自己和友人,也保全了城池。
生命诚可贵,人不能轻言生死。然而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谁也无法预知。荀巨伯探望的这位朋友本已病重,感觉命不久矣;加上外敌攻入城池,更觉必死无疑。然而,在生命垂危时,他所触及的竟然如此温暖:在城池陷落时,至少有一人不顾一切奔赴他,爱他如爱自己的生命。
(作者系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