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登帅,李政宇,马天一,刘纯燕,徐振华△
(1.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3.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浙江杭州 310012;4.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 510120)
日本针灸名家代田文志所著《泽田派见闻录·针灸真髓》是日本近代针灸界名医泽田健先生受业门人共同纪录其针灸理论及临床实践的一本专著[1]。我国针灸前辈承淡安在“译者的话”中介绍:“泽田健先生一生致力于研究我国古代以阴阳、五行为指导原则的医学典籍,对《素问》《灵枢》《难经》《十四经发挥》等学说钻研不遗余力,是古典医学的力行者。”[2]研读《针灸真髓》,发现“卍字疗法”在泽田派针灸体系占有重要地位,对现代针灸临床具有启发、指导作用,书中对其内涵机制并未做系统论述,笔者不揣浅陋,现将其浅述如下,望同道批评、指正。
1.1 卍字疗法与四灵穴“卍字疗法”理论与“四灵穴”息息相关。四灵穴包括表四灵和里四灵。表四灵,即滑肉门与大巨二穴,左右共四穴。里四灵则为膏肓与里期门。那么何谓四灵呢?其名称来源在书中并未有明确解释。泽田先生崇尚古籍较甚,且敬神崇祖,信念极笃,因此其学术思想的部分理论也难免会出自道家佛语[3],四灵穴和卍字疗法的思维模式与道家或佛家思想是密不可分的。道教之四灵[4]指麟、凤、龟、龙,也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但主要是指后者,称为“四灵神君”,简称“四灵”,作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四灵,主要是作为护卫使者的形象出现的,并且其方位和职责也较为明确固定。日本学者御手洗胜[5]在《关于四灵神话》中认为四灵并不仅是指四种神兽而言,四灵也是四方神的神容。由此可知“四灵”亦为“四神”,在日本人认知里四灵通神,神灵并存。泽田先生认为万病起因于五脏,治愈五脏六腑后各种病症皆会消失[3]。从生理解剖层面上来说,由于大部分脏腑组织均位于人体腹部,神阙穴刚好位于腹部之中央,因此,四灵穴作为“四方之神”,有守护神阙(中央)之意,这可能是泽田先生创作四灵穴的由来。有学者认为[6]“卍”字符号是八角星纹的简化变形,其意义来自于太阳循环。八角星纹中代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角简化为“十”字形,代表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角则演变为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端点作垂足而与之垂直的垂线。简化变形后,它所代表的意义更加形象地体现了太阳循环和四季更替。古印度佛教、婆罗门教均把“卍”字作为吉祥、圆满、清净的标志。佛教也借用其“一切善愿,悉皆成就”的寓意,把它作为佛陀神圣、庄严、慈悲、智慧和圆满成就的象征,代表着吉祥、祈愿美好和阴阳协调的寓意。泽田派的世界观认为[3]:“天理是纵行的,依照健康之体而记述;而地理则是斜行,是生病之后脱了常轨而出现的。”那么便可以推导出顺行为“纵”,连接腹部中脘与关元穴即为“纵”;逆行为“斜”,横向连接两侧天枢即为“斜”,此乃四神之位,纵斜相交,则成为“十”字,继而在四个方位均做一横线,其横线之末端则连接了滑肉门穴与大巨穴,此为表四灵穴,采用表四灵穴治疗疾病时,即称之为治“逆证”,如此便形成了十字回转疗法(参阅图1)。
图1
1.2 卍字疗法与五运六气 提到表四灵穴时,泽田先生说[3]:“滑肉门是司天,大巨是在泉,此司天在泉之四穴,称为四灵,治病气逆行,只要灸四灵,即可治愈。”(参阅图2)。对于天枢穴,泽田先生说:“天枢以上为人身之天,天枢以下为人身之地,所以天枢是天气和地气交错枢要之处(参阅图3),我是从《素问·天元纪大论》之‘司天在泉’中悟出来的。”如此便可知泽田先生的表四灵穴与五运六气学说密切相关。五运六气[7]中的五运,即木、火、土、金、水,六气则为风、寒、暑、湿、燥、火(参阅图4、图5)。考《素问·五运行大论》:“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此意指司天在泉之运转,即在上的司天之气由东向西右行,在下的在泉之气向东左行,与“卍”疗法的循行一致。而司天和在泉是相对的[8],按照三阴三阳划分,有六种不同的司天和六种不同的在泉。根据干支纪年的地支来确定每年的司天,即子午之岁少阴君火司天,丑未之岁太阴湿土司天,寅申之岁少阳相火司天,卯酉之岁阳明燥金司天,辰戊之岁太阳寒水司天,巳亥之岁厥阴风木司天。根据阴阳相对的原理,司天为阳,在泉必定为阴;司天为阴,在泉必定为阳,而且三阴三阳有规律呈现。少阳(一阳)司天,厥阴(一阴)在泉;厥阴司天,必定少阳在泉;阳明(二阳)司天,少阴(二阴)在泉,少阴司天,必定阳明在泉;太阳(三阳)司天,太阴(三阴)在泉,太阴司天,必定太阳在泉。由此可知,泽田先生的“四灵穴”与五运六气的联系,明了在“卍字疗法”的循行运转过程中,司天、在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图2
图4
图5
2.1 传变路径 关于邪气的传导,泽田先生认为[3]:“病邪是从背方下降,从前方上升的,阴升而阳降。而膈为天地之境界,因此病邪从天(阳)而来会先从风门传入,次传膈俞,然后依次降至肝、脾、肾,再由肾出滑肉门,此时病邪不再向下传导。病邪从阴(地)来者则先入肾,再由肾入大肠,至大巨穴而出,此时病邪不再向上传导。”滑肉门在上为阳,大巨在下为阴,由此便可明白表四灵穴乃为天地病邪驱除的关口,病邪侵入时便可从表四灵穴驱除而停止传变。当从(阳)天来之邪气进入体内以后,若未能从滑肉门和大巨穴而出,又是如何传导并且被驱除的呢?这里就要谈到“里四灵穴”(膏肓与里期门)的作用了,如果说表四灵穴主表,那么里四灵自然主里,里四灵穴与表四灵穴是互为表里的。泽田先生指出[3]:“风邪顺行的传变为:风门-膈俞-肝俞-脾俞-肾俞-滑肉门-天枢-大巨-期门-心-肺,若病邪传变至大巨时仍未能停止,那么就会继续传导至期门穴而在期门穴消散,因为期门穴为足厥阴肝经最上之穴,病起于肝而终于肝。此时又会出现另一种情况,当病邪在期门穴仍未能消散时,则会继续传导至膏肓,再从里期门驱除。”这便是里四灵穴的作用。而从地来者之邪气(寒气),是从肾进入的,此时又有顺行和逆传两种情况,顺行时的顺序为:肾-大肠-大巨-期门-膏肓-里
期门,同阳邪传导之理,当病邪传导至大巨时若未能被驱除,则会依次经期门再通过里四灵穴而被驱除。逆行时的顺序为:肾-大肠-小肠-心-肺-脾-肝,至肝即停止,最后邪气循行至脾时,可通过里期门将病邪全部驱除。由此可看出表、里四灵穴相互配合的重要作用,当邪气通过表四灵无法驱除时,表四灵穴则可扮演类似中药方中“引经药”的角色而将邪气引至里四灵,再将邪气驱除。若里四灵穴无法将邪气驱除,期门穴则可将邪气引至腹内的里期门,里期门则将邪气驱处至背部的膏肓或通过背部相应的五脏俞穴而驱除。
2.2 临床操作要点 该疗法以脐(神阙)为中心[3],人体左面是东,右是西,下是南,上为北,左为阳,右为阴,阳降阴升。从左上腹部向右下腹做一斜线(详见图1),再从左下腹部向右上腹部作一斜线,此时两线的相交点则为神阙穴,两线的上端均抵住肋骨弓,即期门穴。期门穴与脐的中间,为滑肉门穴,滑肉门穴的斜对侧为大巨穴。针灸循行感传方面,当针刺左侧大巨穴时,针感可传导至右侧期门穴。根据斜线之理,右侧期门穴的疾病,亦可取左大巨穴。对左侧滑肉门施灸时,右侧期门处会有反应,因为艾灸的热力会随着顺时针方向感传至左大巨穴进而转向对侧的右大巨穴,最后抵达右期门穴。同理,右下腹部的疾病可显现在左下腹部,治疗时可针左下腹部,而右上腹的疾病亦可针右下腹部。以此类推,便可推知“卍”字乃是一个整体,只要是在“卍”字的循行过程中所出现的病痛,均可在其对侧出现反应并在反应部位治疗而取效,此为其诊治法的精髓所在。代田文志曾治疗过一位右腕抬不起的患者,因取左侧阳池和和中脘无效,便灸脐下气海而右腕可抬起,因气海是向右转的[3];泽田先生为池田千寿氏治疗间歇热,仅针刺滑肉门和三焦俞后,第二天便退热了[3]。泽田先生指出[3]:“滑肉门为阳部之主穴,解伤寒热,宜针滑肉门。其热为伤寒所致,由于寒气先入肾,次入大肠,再入大巨,大巨此时虽为必取之穴,但灸大巨后,邪气会由于肾和大肠的第一行而被迫移行到脾的方向,因此为预防起见,一定要灸滑肉门。”通过代田文志和泽田先生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四灵穴在泽田派针灸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但其传变过程也较为复杂,仍需进一步探索。
“卍字疗法”是以(表里)四灵穴为基础的治疗新模式,其创立必然是泽田先生结合自己多年的治疗经验以及对中国医学古籍的探索,并且融合了道、佛家思想以及自己主客观的认知而铸成,并且他所提出的“一原、两歧、三大、四灵、五柱”学说以及对三焦理论的发挥和运用等,特别是“卍字疗法”的运用,对现世针灸临床治疗模式仍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挖掘价值巨大,笔者浅见仅作引玉之砖,意在昭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