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江南食在明朝

2023-01-10 09:44木小六
读者欣赏 2022年11期

文/木小六

东庄图册之菱豪 纸本设色 28.6cm×33cm 明 沈周 南京博物院藏

『苏湖熟,天下足。』两宋以来农业迅猛发展,江南农业富庶,到了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已成为富甲天下的全国经济文化中心。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直接的表现便是饮食风气的由俭入奢。明朝人将口腹之欲的享用推向了新的高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青釉刻海水团寿纹盘 清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口腹之谋,由俭入奢·

明朝顾起元所撰《客座赘语》中有一则《南都旧日宴集》,写明朝正统年间南京人请客吃饭的逸闻。请客当日,主人一早便叫一名童子到各家邀请客人。如果赴宴人数是六至八人,就用一张大八仙桌,主菜上四大盘,再于八仙桌的四角放四份小菜,不设果品,喝酒用两只大杯轮流饮用,桌子中央放一大碗水用来洗涤酒杯,午后便散席。而到十余年后,请客变成了提前一天通知,第二天才开宴,桌上的酒杯也变成了四杯甚至八杯。等再过十余年,桌、肴倒是未变,但邀请的形式又变成前一天发请帖给客人,帖子宽一寸三四分,长可达五寸,帖上写清“某日午刻一饭”。然后再过十余年,又变成用双帖迎客,帖子也更为精致考究,开席时的规模也有变化,成了两人一席,果盘和主菜就能设七八盘,颇为奢靡。到了正德、嘉靖年间,请客又流行“设乐及劳厨人之事”,越来越有仪式感。

宴席仪式感的提升,与食材的丰盛相辅相成。明代因为本土农业的发展和外来作物的引进,食材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也为饮食文化的发展打下了物质基础。玉米、甘薯、马铃薯的引入,解决了过去人们吃不饱的困境;各种香料的引进,则极大地丰富了食物的烹饪滋味。这些都为明朝的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出身于江南富豪之家的名士张岱在其所著《陶庵梦忆》中,追忆了他所经历的晚明繁华。在写自己吃过的土特产时,这位资深吃货罗列的品类之丰富,让他自己都慨叹,从前从四面八方搜罗美食享用,“日为口腹谋,罪孽固重”,但在落魄时回想起来,又“不可不谓之福德也”。张岱罗列的美食,从北到南都有,包括苹婆果、马牙松、羊肚菜、秋白梨、福橘饼、牛皮糖、红腐乳、松子糖、马交鱼脯、地栗团、山楂糕、鸡豆子、花下藕、韭芽、玄笋、塘栖蜜橘、杨梅、莼菜、青鲫、方柿、樱桃、蕨粉、火肉、谢橘、独山菱、河蟹、江鱼、鲥鱼,等等。仅看这张名单,就知他当得起吃货之名,也能从中体会到他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苦痛心理。

清明上河图(局部)明 仇英 辽宁省博物馆藏画面右侧是鲜鱼面大排档

张岱还善于品茶,长于研制新品,更长于品味其中精妙之处。他在《陶庵梦忆》中也记录了一款自制的兰雪茶,说能从中品出金石之气。他还善制乳制品,能做出许多花样。如取鲜奶,用铜铛煮后,添加兰雪汁,用一斤乳和四瓶兰雪汁反复煮沸。此外,牛奶里还可加入美酒、花露等蒸煮,皆是人间美味。美味到何种地步?据说其制作方法的保密程度,到了虽父子不轻传之的地步。

·文人雅士,美食名家·

明朝商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达,在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极大地刺激着人们的享乐欲,让他们开始关注更高水平的饮食追求。文人雅士更讲究饮食细节,不只是张岱,许多文化名人都是美食家。

明初医学家韩奕(字公望),好游览山水,博学而工诗,因推崇名厨易牙而托其名撰写了一本《易牙遗意》。全书分酿造、脯鲊、蔬菜、笼造、炉造、糕饵、汤饼、斋食、果实、诸汤、诸茶、食药等12类,共记载了调料、饮料、糕饼、面点、菜肴、蜜饯、食药等150多种饮食的制作方法。在《易牙遗意》中,韩奕放在首位的是酿造类,记录了桃园酒、香雪酒、碧香酒、腊酒、建昌红酒等美酒的酿造方法,还介绍了药与酒制作而成的酒药,如红白酒药,将具有不同功效的植物如苍术、香附、黄柏等入酒,以求达到补气治病的效果。

而作为调味品的醋,也被列入酿造类目,据现有文字记载,古代劳动人民是以酒为发酵剂来发酵酿制食醋。韩奕也记录了以黄豆为基础食料制成豆酱和酱油的工艺。对于在中国人饮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点心、包子、饼、馒头等面食,《易牙遗意》中的记载也很详细,发酵的步骤及注意事项,都非常详尽。还有在我国历史悠久,地位不逊于酒的茶饮,在明朝也广受喜爱,制茶工艺不断发展更新。明人注重养生,会在茶饮里加入甘草等中药类植物,这些在《易牙遗意》里都有记载和体现。

清明上河图(局部)明 仇英 辽宁省博物馆藏由画面中的“各色细果”可知此处为糕点铺

明朝万历年间的名士高濂,更是文人美食家中的代表人物。高濂所著《遵生八笺》是一部养生学专著,全书按照养生形式分为八个部分,其中“饮馔服食笺”一章专论饮食养生。

顾名思义,所谓饮食,饮在前,食在后。中国饮食文化中,汤品占据着重要地位,人们热衷于烹制各类汤品,不同地域都有其偏好,时至今日也未曾改变。高濂在书中记载了32种汤品,详细介绍了各类汤品的制作方法和养生功效,其中绿豆汤、桂花汤等至今仍饱受人们喜爱,而凤池汤(也称贵人汤。凤池,魏晋时中书省设于禁苑,因接近皇帝,称“凤凰池”,简称“凤池”)、香橙汤、豆蔻汤等,既被赋予了养生功效,在今人看来,又不乏神秘浪漫的色彩。

此外,粥也是历史悠久、备受中国人认可的餐桌经典选项,南北皆发展出了独特的口味偏好,北方喜甜,南方好咸,烹饪时还可加入各类食材,可荤可素。人们对粥品养生效用的认可也历史悠久,到了明朝,粥品更是进入了“食用”与“药用”高度融合的阶段。

高濂的《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中就记载了38类食用粥。如竹叶粥,“用竹叶五十片,石膏二两,水三碗,煎至二碗,澄清去渣,入米三合煮粥,入白糖一二匙食之,治膈上风热,头目赤”。如荼䕷粥,“采荼䕷花片,用甘草汤焯过,候粥熟同煮”,也可“采木香花嫩叶,就甘草汤焯过,以油盐姜醯为菜,二味清芬,真仙供也”,至美至精,若仙家之食物,不禁令人心驰神往。还有猪肾粥,“用人参二分,葱白些少,防风一分,俱捣作末,同粳米三合,入锅煮半熟。将猪肾一对去膜,预切薄片,淡盐腌顷刻,放粥锅中。投入再莫搅动,慢火更煮良久。食之能治耳聋”。以及口数粥,“十二月二十五日夜,用赤豆煮粥,同绿豆法,一家之人大小分食。若出外夜回者,亦留与吃,谓之口数粥,能除瘟疫,辟疠鬼”。各类粥品,有荤有素,有的甚至被加上了神乎其神的“除瘟”效用,可以说是浪漫与想象并驾齐驱。

清明上河图(局部)明 仇英 辽宁省博物馆藏画面下方为熟食店,一名伙计托着刚切好的熟食走出店外

·工序繁复,匠心巧制·

无论宫廷民间,还是南方北方,虽风物迥异,但人们餐桌上的食物无非主食、肉蔬菜品、汤粥、甜食等。在没有电力、没有冰箱的古代,食物的储存和保鲜是饮食发展的一大问题,尤其对果蔬肉食而言。对此的解决方式,南北因地制宜,各有不同。北方多以地窖贮存食材;南方气候湿热,不宜进行地下储存,多设地面粮仓储存粮食果蔬。而对于肉食的储存,古人也想到了办法—干燥法或盐制法。

干燥法是充分利用大自然的光照和风,如将肉切成细条,挂在阳光下的通风处晾成肉干,制成腊肉。盐制法则是使用盐或其他配料进行腌制加工,不仅可以腌制肉类,还能加工蔬菜,如各类腌鱼、腌肉,以及腌制的咸菜。高濂在《饮馔服食笺》中就记载了 50种脯鲊类食物,其中不仅有猪牛羊肉等的制法,还有多种海鲜类食物的制法。

如鱼鲊,鲤鱼、青鱼、鲈鱼、鲟鱼皆可为原料。如臊子蛤蜊,以猪肉臊子和蛤蜊等加工而成。还有酒发鱼法,取大鲫鱼破开,去鳞、眼、肠、胃,不要见生水,用布抹干,每斤以神曲、红曲为末,拌炒盐,再辅之以胡椒、茴香、川椒、干姜等,拌匀装入鱼空肚内,加料一层,装入坛内,包好后以泥封住,如此精心制作,待能取食时,便可留一二年。还有造肉酱法,要取精肉,去筋骨,辅之以酱、细盐、葱白、川椒、茴香、陈皮等,以酒拌各料,使肉如稠粥状后入坛封存,晒于烈日下,十余天后打开来看,干则加酒,淡则加盐,再以泥封好晒之。诸如此类,工序之繁复,皆为匠心巧制,为了吃得更好、更精致,人们可谓下足了功夫,花尽了心思。

枇杷图 纸本设色 133cm×36.6cm 明 沈周 故宫博物院藏

江村渔乐图(局部)纸本设色 24.8cm×169cm 明 沈周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红楼梦·宴海棠贾母赏花妖(局部)绢本工笔彩绘 43.3cm×76.5cm 清 孙温 旅顺博物馆藏

食材逐渐丰富,储存方式也更为成熟,与之相伴的,自然是对烹饪方式的多样化翻新。高濂在《饮馔服食笺》中也记载了不少家常菜的做法,如炉焙鸡、炒羊肚儿、撒拌和菜、鹌鹑茄等。高濂笔下炉焙鸡的做法是,先将鸡用水煮至八分熟后剁成小块,再在锅内放少许油烧热,把鸡块倒入油中略炒,再以旋子或碗盖定,烧至极热后,加酒、醋及少许盐烹之,候干再烹,如此数次,至十分酥熟时便能食用。鹌鹑茄是拣嫩茄,切成细缕状,用沸汤焯过后控干,再加入盐、酱、花椒、莳萝、茴香,将甘草、陈皮、杏仁、红豆研成细末拌匀晒干,蒸过收之,到用的时候再用滚汤泡软,蘸香油炸制。总体而言,各类食物的烹饪方式也五花八门,同样工序繁复、精工细作。许多做法沿用到了清代,这一点在《红楼梦》中就有鲜明的体现,正可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明代以蔬菜为原料的菜肴品种越来越多,高濂在家蔬类中列有配盐瓜菽、糖蒸茄、蒜梅等55种蔬菜的烹制方法。此外,还有一类更精巧的,便是以花卉入菜。如清拌金雀花,金雀花春日初开,形状似金雀,色黄而带红,用汤焯后,再以糖霜、油、醋拌之,便可食用,口味酸甜,极具清香,是明代野蔬花卉中的名菜。栀子花也可腌制,取白色栀子花,用大小茴香、花椒、葱、盐以及红曲、研烂的黄米饭腌制。还有糟凤仙花梗、香炸玉簪花、拌金莲花叶等,都可以通过高濂的文字想象其鲜美。

甜食也是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宋代冷食品类即已较为丰富,大名府、汴京市场上出售的“砂糖冰雪冷元子”,临安街上卖的“雪泡梅花酒”等皆有声名。到了明代,甜食的种类更加丰盛,除了糖卤,各类植物和肉类都可以作为制作甜食的原材料。

辛夷墨菜图 纸本 34.9cm×58.8cm 明 沈周 故宫博物院藏

凡做甜食,先起糖卤。高濂在书中详细记载了来自皇宫大内的起糖卤法秘方,还有炒面方、雪花酥方、一窝丝方、麻腻饼子方、到口酥方等甜食的制作工艺。其实仅看食物名,就可以想见其诱人口感,其中许多甜食至今仍在流传,备受欢迎。以一窝丝方为例,糖卤下锅熬成老丝后,待冷将稠时,须用手揉拔扯长,双摺一处,越拔越白。若冷硬,还要于火上烘之,拔至数十次,转成双圈上案。再将炒面放上,二人对扯顺转,炒面要随手倾上,拔扯数十次,直至成细丝,用刀切断分开,绾成小窝。在拔糖上案时,还要转摺成圈,扯开又转摺成圈。如此数十遭,才能制成细丝。工艺之繁复,可见一斑。

东庄图册之稻畦纸本设色 28.6cm×33cm 明 沈周 南京博物院藏

东庄图册之果林纸本设色 28.6cm×33cm 明 沈周 南京博物院藏

寒林雅集图 绢本设色 206cm×109cm 明 周臣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食在明朝,见仁见智·

名士张岱的笔下,明朝令人念念不忘的美食还有福建的牛皮糖、红腐乳,樊江陈氏的橘子,鹿苑寺的方柿,等等。在《陶庵梦忆》中,他还专门写了蟹会,说他每到十月,就会与友人、兄弟、长辈一起相约煮螃蟹吃,宴席上除了螃蟹,还有肥腊鸭、牛乳酪等珍馐,醉蚶如同琥珀,用鸭汁煮的白菜仿若玉版笋。配上余杭新产的精米及谢橘、风栗、风菱等瓜果,喝着美酒,用兰雪茶来漱口,这一番描述着实令人沉醉。

在明朝,酒肆和饭馆也较为兴盛,能满足市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人们饮酒品茗,应酬往来,休闲娱乐,享乐之风盛行。但食在明朝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终究是见仁见智之事。文字记载的丰盛,并不能掩盖不同的声音。

清代文人美食家袁枚就对明朝的饮食持否定态度,他最瞧不上的,是明朝官中的饮食,由疗饥变成却病,所谓有菜皆治病,无药不成肴。虽言语有些刻薄,但说的倒是实情。不过“医食同源”,主张养生与食疗并重的饮食观念直到现在也还存在,只是明人讲究得有些过了。

宴饮图 明 仇英

香山九老图 绢本设色 29.8cm×148.2cm 明 谢环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香山九老图(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