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初遗民诗人汤燕生的诗歌创作

2023-01-10 23:30徐心可
镇江高专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题画遗民诗人

徐心可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汤燕生(1616—1692年),字玄翼,南直隶宁国府太平县(今安徽黄山)人,一说姑苏(今江苏苏州)人,明诸生,复社成员。清军入关后,隐居于芜湖。清代诗人卓尔堪称其“志尚甚高,县令馈金,不纳,亦不枉见”[1]35。汤燕生诗歌主要分为交游诗、战乱诗、题画诗3种。作为皖南遗民诗人,汤燕生的创作为当时的诗坛注入了新内容,促进了皖南诗风向中正温和的方向转变。

1 诗歌创作内容

1.1 交游诗

与汤燕生来往较多的有萧云从、江滔、许楚等人,因战乱散落四方,但彼此间多有牵挂。汤燕生的诗歌诗风庄重、内容深厚,可惜作品大多佚失。现存交游诗多被零散收录于各类诗集以及江滔、萧云从的部分画卷中。

1.1.1 与许楚的交游诗

许楚亦为复社成员,汤燕生与许楚二人志趣相投。分散两地之后,两人书信往来不辍。许楚曾作诗9首赠与汤燕生,如《过仙源怀岩夫》《次答岩夫寄慰原韵》《重阳前二円得汤岩夫石城诗札次韵奉酬》[2]等。清军入徽州后,许楚入山中避清军,汤燕生与其失去联络,作诗2首,表达了对朋友处境的担忧:

宴坐遥临水,高歌半绕峰。行踪轻蚁蛭,心事薄侯封。细路回双屐,孤亭扪短松。催将春酿熟,襟坐隐兼农。剪芳栖未定,吹律谷仍寒。樵隐心皆适,人禽迹共观。扶方鸠杖直,顿舍鹿床安。但注阴符好,无须问钓蟠。藏身向筚门,探道谢华轩。愚谷风沙劲,醉乡日月浑。心将发共短,笔与舌交存,别久期相见,艰危与细论[3]。(《寄寿许旅亭, 时旅亭避地石雨村》)

天都名胜地,岁运作寅灾。择肉苍鹰至,破辕青犊来。星云嗟变色,风日郁寒灰。遥想蘧公驾,近关出几回?扶服就荒墟,望岩息影余。许由遥卜宅,范粲且携车。映垒虹初没,漫山雾不除。频惊栖莫定,何地带经锄?[3](《新安乱后问讯许旅亭》)

第1首诗中,“心将发共短,笔与舌交存,别久期相见,艰危与细论”,表现了汤燕生期盼与友人相聚的真挚情感。第2首诗中,“星云嗟变色,风日郁寒灰”渲染了战争紧张氛围,“遥想蘧公驾, 近关出几回”表达了诗人对同处战乱中的朋友的深切关心。

汤燕生还著有《和答友人·其二》,深切缅怀许楚(诗句中“遗贤”一词旁有小字标明“谓许旅亭、程蚀庵诸公”):

老容疏放卧江天,名胜论交自昔年。几向荒台呼逝友,时从空谷迅遗贤。谁图赤县流亡上,君惠苍生几砚前。千里帆飞劳访旧,此中韵事已堪传[3]。

昔日汤燕生与许楚游历山水、谈古论今,而今只能在诗歌中“呼逝友”“讯遗贤”,将浓浓的思念之情融于诗句。

1.1.2 与梅清的交游诗

梅清出生于安徽宣城,其家族北宋时期迁至柏砚山麓繁衍生息。汤燕生曾深入研究梅氏家族诗文,康乾年间作《诗略》记载梅氏家族的诗人及流传的作品,但战乱中散佚。后梅清辑成《梅氏诗略》。作为梅清的好友,汤燕生曾创作《梅氏诗略序》。汤燕生认为,梅氏诗歌的盛行促进了柏枧山成为“天下诗人之一大都会”,“宣城始祖胥柏枧山之下而宇之,遂以山口梅著。嗣是微独簪组鼎钟,冠盖蝉联,即诗人之媲美乎都官者,亦踵相接,而宣之柏枧山口又为天下诗人之一大都会也”[4]。

汤燕生与梅清相识多年,但汤燕生寓居芜湖之后,两人就很少见面。康熙元年(1661年),梅清赴南京途中经过芜湖,汤燕生为见其一面于长江畔等候3天。梅清将行之际,汤燕生提笔写下《梅渊公偕游广陵,取道宪江,因系船堤下作三留,临别然赋此以践》。“广陵潮阻蟝江信,鲤翰频修一寄难”[4],诗人因联络不易而格外珍惜与好友相聚的日子,内心充满依依不舍之情。在汤燕生去世之后,梅清在顺治年间曾作《怀远九首》感怀好友,“先生甘石隐,抱道谅不偷。……谁言失大志,异代称真儒”[4],对汤燕生遁世隐居、避不入仕的行为表示赞许与支持,并对汤燕生的才学给予“真儒”的高度评价。

1.1.3 与其他诗人的交游诗

除了用诗歌表达对朋友的牵挂和不舍之情,汤燕生还曾创作悼念诗,在赞赏友人生前文学成就的同时,寄托对朋友的无限哀思。如悼念友人汪秋水:

把君前月书, 冷韵侵肌发。言归甫二旬, 凶问俄成诀。寒辉不可亲, 驰景纷难接。孤贞逐衰谢, 文物生消歇。先生卓荦资,洞观古今彻。忆昔寓斋楼 ,连宵竞论列。樵风谷口唱,逍遥秋水说。渺如出樊笼,大江恣探阅。又如松乔具,寒山看孤碣。此乐能几何?书问两相结。诗逼韦孟新,朗朗晨暾揭。百虑动相煎, 寿命忽中绝。生气散成虹, 精灵悍如铁。如此厚性人,曾不臻大耋。高天召何遽,长夜悲尤切。难赍磨镜具,执绋共君别。为报秣陵书, 闻歌欣起节[3]20。(《哭汪秋水》)

汪秋水对汤燕生而言,亦师亦友。听闻汪秋水去世的消息,汤燕生写下这首《哭汪秋水》。诗歌开头“冷韵侵肌发”“寒辉不可亲”“孤贞逐衰谢”等句描写了清冷的月色,渲染了悲凉孤寂的氛围。“先生卓荦资,洞观古今彻”“诗逼韦孟新,朗朗晨暾揭”,这两句表达了对汪秋水文学造诣的赞赏与肯定,认为汪秋水有着洞察世事的能力,汪秋水的文学作品可与前人作品一较高下。“高天召何遽,长夜悲尤切”表达了对汪秋水逝去的无尽遗憾。

在众多遗民诗人中,汤燕生还与同为复社成员的萧云从交好,两人一见如故,两人常一起谈论国事、关注民生。在诗歌内容上,两人作品多表现山河破碎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但侧重点略有不同。萧云从的诗歌更多从百姓的生活角度表现战争的危害,汤燕生则在诗歌中加入个人对时代的反思。虽身处乱世,但两人没有停止往来。嘉庆年间,芜湖人黄钺从萧云从和汤燕生的创作中选取了部分作品,编成《萧汤二老遗诗合编》。

1.2 战乱诗

清代初期,目睹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和清兵入关的暴行,相当一部分遗民诗人坚决不入仕,他们用诗歌赞颂抗清志士的顽强抵抗精神,抒发亡国哀思,汤燕生为代表作家之一。

汤燕生用诗歌书写历史、抒发感慨,吴伟业称赞他的诗具有“诗史”性质。其《赭山怀古》用诸多典故映射南明朝廷覆灭的历史:

赤铸山头鸟不飞,上皇曾此易青衣。无多侍从争投甲,有限生灵但掩扉。五国城西边月苦,景阳楼下夜钟微。伤心莫唱零铃曲,未得生从蜀道归[5]897。(《赭山怀古·其一》)

泪逐天风向北挥,山僧指点旧重围。素车东驻泉偏咽,代马南来草不肥。野老久知今日事,先臣犹护昔年非。延秋门外皇孙尽,司马元戎自锦衣[5]897。(《赭山怀古·其二》)

君王轵道已成尘,望祭春秋麦饭新。见说义乌归老衲,莫轻罗隐是诗人。苍鹅有穴飞仍迅,冻雀无家饮独屯。曾笑偏安江左陋,只今烟月梦梁陈[5]897。(《赭山怀古·其五》)

3首诗均创作于南明朝廷覆灭之后,表达了诗人复国无望的感伤和反思。在《赭山怀古·其一》中作者运用了两个典故,“五国城”是关押北宋两个皇帝的地方,“零铃曲”指《雨霖铃曲》,为躲避安史之乱的玄宗雨中听铃音感怀而作。汤燕生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诗人的亡国之痛横亘时空形成共鸣。在《赭山怀古·其二》中,汤燕生描写了崇祯皇帝凄凉自尽、遗臣投靠新朝追求锦衣玉食生活的画面,“延秋门外皇孙尽,司马元戎自锦衣”,诗人对贰臣的讥讽跃然纸上。《赭山怀古·其五》中,诗人表现了遗臣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况。“曾笑偏安江左陋,只今烟月梦梁陈”,诗人由朝廷被清军入侵联想到同样遭遇“国变”的南宋朝廷,他曾不屑南宋的苟且偷生,未曾想如今国家走上同样道路。追念故朝旧君的遗民在清朝统治下不知走向何方,汤燕生用诗歌表达了对在这个时代的深沉感慨,吴伟业称其诗歌“极切哀婉凄节,令人不忍读”[6]46。

在感慨国家兴亡之外,汤燕生还创作诗歌凭吊前线抗清志士:

长风爽气散江沱,壮士空悲敕勒歌。明月那能留斛律,巴山无复见摩诃。矛头未许天弧落,盾鼻曾因檄草磨。不有将军称后死,千秋遗恨汉山河[7]371。(《江上吊黄靖南》)

这首诗是为纪念南明靖国公黄得功而作。黄得功战败后不愿投降,拔剑自刎,以身殉国。“长风爽气散江沱,壮士空悲敕勒歌”,诗歌开篇即营造了悲壮的氛围。《敕勒歌》抒发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但明末将士失去家园,再无法唱出歌颂家乡的赞歌。“不有将军称后死,千秋遗恨汉山河”,将军战死,未能报效国家的遗恨充斥于山河间。这首哀婉悲歌讴歌了英勇作战的抗清志士,表达了作者对家国破碎的悲愤与痛苦。

1.3 题画诗

汤燕生还曾创作题画诗,作为一种常见的诗歌形式,题画诗不仅表现画中之景,还表现作者的情感与态度。当代书画鉴赏家周积寅称“在中国画的空缺处,一般都由画家自己或别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实质或显现作家的情绪,或对艺术进行评论,或咏叹画面的意境”[8]。汤燕生的题画诗以七言绝句为主,他采用托物寄情的手法,借用画中的景物,通过摹形状貌达到抒情达意的效果。如:

十树花繁荫荜门,一床书在拥篱根。诗人触手怜香剧,偏写寒条寄友昆。狼藉春风荡越溪,花飞堕地旋成泥。梦亭鸟散人归尽,对此寒香忆画师[2]。《题萧尺木画梅》)

“狼藉春风荡越溪,花飞堕地旋成泥”,目睹春风吹拂下梅花纷纷飘零化入春泥的景象,诗人心生感伤之情。“梦亭鸟散人归尽,对此寒香忆画师”一句烘托了悲凉的氛围,在叹息梅花凋落的遗憾中表达了对画卷创作者萧云从的思念。汤燕生巧妙发挥,借画抒情,使诗歌获得情景交融的效果。

又如:

古干槎牙见屈铁, 欲折不折攒香雪 。争言灵如千株妍, 未信溪籐一树洁。渐江老人梅与探, 画梅入妙冠江南。此图远寄高士赏, 高寒俨对古瞿昙[2]。(《题渐江师梅花画》)

诗歌第1句生动描写了画中梅花盘曲虬劲、傲然挺立的姿态,第2句用“一树洁”一词赞美了梅花高洁的品质。从第3句开始,汤燕生对作画之人进行赞美。渐江是“黄山画派”的代表人物,除山水画之外,渐江最爱画松树和梅花,自号“梅花古衲”。在观赏渐江的梅花图后,汤燕生不禁发出 “画梅冠江南”的赞叹,并且通过用“高寒”代指梅花、“瞿昙”代指渐江的方式称赞渐江的品格如同梅花一样高洁。

2 诗歌创作艺术特征

2.1 哀而不伤

面对国家沦陷的现状,许多遗民诗人愤慨激昂写下饱含悲痛的诗歌。汤燕生的诗歌哀而不伤,他不用激烈的语言控诉统治者,而是理性地对王朝覆灭原因进行分析。

呜咽江流绕故关,北辕不见有南还。宫车梦想来阊阖,高庙歌思在里阛。涧夹青丝环万骑,崖悬鸣幔待双鬟。亦知帝座倾危久,古井苔纹泪已斑[5]897。(《赭山怀古·其三》)

“北辕不见有南还”,“北辕”指被俘虏的宋徽宗和宋钦宗二帝,意指弘光帝被捕无生还可能,南明政权面临灭亡结局。“帝座倾危久”,汤燕生认为清军的入侵不是朝廷覆灭的唯一原因,国家已成朽木,汤燕生对此有着清醒的认知。

2.2 借典抒情

运用历史事实或者神话故事等,能使诗歌表达更加言简意赅,并且使诗歌的表现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汤燕生在诗歌中善于巧妙运用典故,委婉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如《答汪栗亭》一诗:

蒲柳风枯荻苇斜,晚香秋圃澹黄花。两京遗事谈天宝,中国清言叹永嘉。韦素几曾忘北阙,廨轲终不怨南华。新诗缄怨频相寄,梦里长吟病后嗟[2]。

诗歌先描写了秋日里万物萧瑟的场景,接着引用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和西晋怀帝永嘉之乱的两个典故,将战乱与悲秋的氛围联系在一起,使人更感觉秋日的悲凉。安史之乱导致大唐由盛转衰,永嘉之乱导致西晋覆灭,汤燕生借用典故映射南明王朝灭亡的事实,抒发内心的亡国之痛。“缄怨”一词,显示汤燕生虽对国家灭亡保持理性的认知,但内心还是对朝廷统治者的不作为多有埋怨。巧用典故不仅显示诗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2.2 诗学唐音

在题画诗中,汤燕生诗学唐音,在创作中对唐代诗歌进行学习,清朝诗人陈田评价汤燕生诗歌“诗皆唐音,篆书古淡入妙”[8]。汤燕生的律诗在其现存作品中占据一定的数量,从内容与形式方面都显现对复社“律诗学盛唐”这一主张的遵循。从内容上看,汤燕生的叙事诗创作与杜甫一脉相承,继承了其“诗史”性质,擅长表现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战乱中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如前文《赭山怀古·其一》写南明福王朱由崧被清军追赶,被迫投降清朝的历史事件,这与《清史稿》的相关记录一致。汤燕生的诗歌以七言律诗见长,特别是题画诗的创作,如《题风木图》《题渐江师梅花画》《题渐江画江村图》等。七律在初唐是应酬答谢之作,后经过杜甫开拓,题材日益丰富。到了宋代,文人们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内容都渗透七律中,这一时期的变化是七律题材的再变。汤燕生用七律作题画诗,学唐音,使诗、画、情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七律诗的内容,拓宽了诗体的表现领域。

3 诗歌创作影响

3.1 对清初诗坛的影响

清初遗民诗人创作诗歌,或表达对背弃国家之人的唾弃,或抒发对腐败国家的不满,或宣泄对侵略者的仇恨。他们认为,朝廷灭亡之后,外族对政权的掌控意味着道与实际的政治分散,天下进入混淆倒置状态。汤燕生的诗歌更注重通过描写小人物悲剧命运来表现“倾巢之下,焉有完卵”的道理。这样的书写为清初遗民的诗歌创作增添了新的内容,同时,汤燕生及其友人的交游诗对研究清初遗民诗人交游史亦有着积极的意义。

3.2 对皖南诗坛的影响

皖南风景秀丽,皖南诗坛多山水诗。汤燕生写景诗多为题画诗,丰富了皖南诗坛写景诗内容。在表达遗民情怀的诗歌中,汤燕生追忆覆灭的国家却保持理性的认知,促进了皖南诗风向着温和中正的方向发展。比较同一时期的遗民诗人群体,江浙诗人的抗清之心大多反映在激昂的诗歌中,如顾炎武所作《精卫》“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6]268,誓死不向清朝廷屈节。汤燕生的作品情感表达不似顾炎武激烈,更注重表达以古讽今的深刻内容,对国家、社会有着清醒的思考和反省。这种温润中和的遗民诗风体现了儒家文化在皖南的影响,诗风的改变也使皖南诗坛不再只是文人寄情山水的小天地。

猜你喜欢
题画遗民诗人
《扬州八怪题画诗考释》——直抒胸臆,寄情于画
试析几处西周墓地中的殷周杂处
西夏遗民研究的全新力作——《西夏遗民文献整理与研究》评介
西夏遗民余阙对魏晋六朝诗歌的接受
西夏遗民文献研究的全新力作——《西夏遗民文献整理与研究》
如何鉴赏题画诗——以2019年高考试卷中的陈与义诗三首为例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明 徐枋题画诗》
沈鹏《题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