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明珊 高迎进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更新步伐的加快,我国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持续受到关注,因此梳理现有成果并进行前瞻性展望具有重要意义。天津大学徐苏斌教授等学者编著的《中国城市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体系研究系列》丛书(中国城市出版社2021年4月出版),全面整理我国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和研究工作,体量厚重,内容翔实,勾勒出我国工业遗产的历史与现状,也指出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该书共分五卷,各卷本以时间与空间、案例与理论、历史与当代、策略与价值等网状维度深刻联系,从近代工业历史、遗产信息采集管理、价值评估研究、规划设计研究,文创产业转型利用方法等方面,深入挖掘我国工业遗产研究“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发展之路。
时间与空间的双重视角。工业遗产作为文化遗存,是时间的遴选之物;工业遗产作为城市要素,又具有典型的空间属性。该书从我国近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出发,以时空交织的框架为线索,串联起国内工业遗产案例和方法的“知识图谱”。根据时间线详细回溯我国各阶段的工业发展和工业遗产状况,由近代工业发展一路贯穿到新世纪的工业遗产改造;依托空间域全方位开展广泛的跨地区案例考察,以国际与国内、静态分布与动态演化、整体规划与局部措施等多维视角对我国工业遗产进行空间分析。时空二维的对读阐发,整体性、立体化地呈现了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图景。
物质与文化的兼容并包。国际工业遗产研究的纲领性文件《下塔吉尔宪章》(2003)和《都柏林准则》(2011)都强调,工业遗产不仅包括建筑等有形遗存,也包括技术、记忆等无形文化财富。该书秉持以上研究精神,一方面,将工业遗产视为中国社会与城市发展的“物证”,总结千余案例,发掘其建筑、技术与经济价值,开拓研究事业与保护方法,促进规划设计理念与实践的总结更新。另一方面,该书指出工业遗产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之外,还具有牵动社会人居发展的文化资本。通过研究近代工业遗产的民族精神表达、156项工业遗产群与社区生态整体保护、当代工业遗产的文化创意改造等诸多样例,秉承利用策略与核心价值并重的宗旨,储存这份随时代“逆增长”的文化价值。
实践与理论的交互联动。该书对我国工业遗产进行了全面扎实、点面结合的 “普查”与分析,编录数千处工厂和工业遗产案例、数百份工业设计和改造案例。同时,对大量重点案例进行实地调研,抢救了诸多宝贵的一手资料。立足学科现状,在工业遗产信息管理、价值评价、保护措施和改造理念等方面,完成了理论的再建构。同时,该书治学理念紧跟时代,不仅致力于用数字化手段建设工业遗产数据库管理体系,同时在价值评定、设计理论演进的研究中都尝试使用自主研发的新方法,并且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
2021年12月,工信部公布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提出要加强工业遗产保护体系建设,创新利用和发展方式。该书正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厘清发展脉络的过程中,找寻属于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研究的“在地性”与特有的发展方向,跨越学科界限,着重案例深挖与理论创新,在方法和理论层面为相关工作提供知识储备和前瞻指引。《中国城市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体系研究系列》将丰富的资料融入工业文化、民族精神和社会发展之中,创生了物与人的互动言说,不仅是现有成果和问题的全面总结,也将成为今后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与研究工作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