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献军 张晓玲
报纸是新闻产品,评报是对产品质量的综合检验与评价,也是办报机构不断进行自我审视、自我完善、自我革新的重要手段,所以评报这种办报信息反馈形式历来为报人所重视。陕西《渭南日报》从1984年复刊以来,评报一直是办报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不断提高办报质量的重要手段,受到高度重视。近五年来,为了促进报纸质量再上新台阶,根据《报纸出版管理规定》和《报纸质量管理标准》等实施细则,渭南日报社对评报制度进行了进一步改革,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总结、在总结中创新,不断完善并形成长效机制,使得办报质量大幅提升,更好地发挥了党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在37年的实践经历中,《渭南日报》的评报队伍不断壮大。2005年,报社进行改革,设立了考核办,并在考核办设置一名专职评报员,对每天报纸进行阅评,对发现的好稿、亮点及差错、问题详细记录,汇总后在每周一的编采例会上进行通报,提出表扬或批评,并作为每月重要的考核依据。
2016年,在考核办专职评报员的基础上,报社成立了新闻研究室,作为专业评报机构。以新闻研究室牵头,由值白班的副总编辑、栏目部主任、评论部主任及新闻研究室两名研究员组成评报团队,每天对报纸进行详细阅评。除了发现问题外,对当天报纸进行综合评价,评出当天的好标题、好稿件、好版面,好稿给予A、B两个级别打分,好版面给予甲、乙两个级别打分,评定结果须以评委票数过半为依据进行确定。
每天的报评,以精练的语言归纳概括。有好作品或有问题的地方,用红笔批注在报纸上,张贴于评报栏,供广大记者学习、借鉴或引以为戒。为集聚众智、加强交流,评报栏旁边设置评报箱,记者、编辑等均可以文字形式将自己的疑问、观点、看法投放其内;评报箱上放有红笔,任何人都可在报纸上留言点评。
2018年,报社再次加强评报队伍,将退居二线、具有丰富办报经验、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纳入新闻研究室。评报队伍的业务水平、业务能力、整体素质显著提高,评报的专业性、权威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每天的评报情况,由新闻研究室进行收集、汇总和张贴;每周的评阅结果,经新闻研究室核实、会商后,形成每周报纸点评,经总编辑审阅,再送达各评委,下发各编采部门。在此基础上,形成每周点评制度,即在每个周一的编前会上,由值夜班总编辑进行点评,发扬民主,各抒己见,总结成绩,克服不足,为后续编辑工作提供借鉴。
评报制度是做好评报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在实践中,结合作品创优评选工作,报社形成了自己的《报纸质量考核标准》。比如,体裁和字数的要求;A、B稿标准,从导向、主题、差错、标题等方面提出要求;甲、乙版标准,从政治性、新闻性、思想性、艺术性,编排形式、视觉效果及要素、定位等方面做出规定。
就差错问题,报社认真贯彻落实省市“三项机制”,注重提高采编人员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杜绝政治性、导向性等重大差错和责任事故,提高编校质量,降低见报差错率,形成《编校质量管理办法》。比如,差错类型,分为政治性、导向性、事实性、技术性、知识性差错等。如何界定、如何认定、如何处罚以及如何进行责任裁定都作出详细说明。
好稿奖励,差错处罚,有奖有罚,奖罚分明,报社内部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详细明确的制度,让评报人员有了依据和标准,也让评报工作公平公正透明,采编之间形成了“晒比拼超”的竞争态势,大家争先恐后,争当第一、争创一流。
对不对,一起讨论,共同研究。评报情况张贴出去后,有记者编辑主动来到新闻研究室进行探讨,怎样把稿子写得更好,怎样把报纸编得更好,怎样把版面设计得更好。也有记者编辑针对某一篇稿件,在“采编群”发表自己的意见,研究讨论、探讨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提高,形成学习研讨的民主之风。
好不好,谈一谈,比一比。有评报栏每天张贴的评报情况,还有每周报纸点评以及周通报会、季通报会。在此基础上,形成半年和全年分析报告,从优点、不足、问题、建议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有实例和现象、有分析和归纳,务实求真、精准到位,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实用性和指导性。
学术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也是学习知识的一种,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学术交流是信息互换的过程,报社的学术交流分为日常交流与定期交流两种形式,重在实用性与指导性。
在评报的创新与发展中,渭南日报社形成每年两次评报交流制度,即半年一次,由新闻研究室具有高级职称的记者或编辑,根据阶段性评报情况,结合工作经验、心得体会,与采编人员进行知识分享、互动交流。
学术交流来自日常工作的积累,来自每天认真细致的评报,因此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及指导意义。有一篇通讯员稿件《王三轮的心愿》,说的是一个叫“王三轮”的人在疫情防控期间,送货不要钱的事。评报人员提出,用绰号代替实名赞扬蹬三轮人的高尚品德有不尊重之嫌,于是和作者进行沟通、和编辑进行交流,然后又找到“王三轮”,确定其实名“王风民”。通过此事,作者和编辑认识到,采编时一定要扎实细致,切忌粗心大意。
记者采写的稿件《渭南市“促消费 惠民生 助脱贫”媒体团走进澄城县》,文章中有一句话“每年出口酥梨700万吨左右”,但从文章中看到“预计产量在2000吨左右”,产出比严重不对等。评报人员敏锐地发现这一问题,提出“700万吨”,多了一个“万”字。于是和记者沟通,记者又和采访对象沟通,方弄明白是采访对象提供的资料有误导致稿件出现差错。这件事让记者明白,不可轻信资料,一定要尊重事实,稿件写好后,一定要仔细读一遍,特别是人名、地名、数字在采访中一定要弄清楚,核准确。
以制度化促进,逐步形成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不但可以提高评报水平,也可以提高采编水平,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加强内部交流的基础上,报社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邀请业内名家、相关专家来报社讲课,不断丰富采编人员知识结构;赴兄弟地市报单位学习交流,不断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学习先进经验、好做法,不断提高评报及采编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从最初的评报专员,到目前专业化的评报及新闻研究团队;从初期单纯地找差错到现在的综合采编知识点评与学术交流;从评报制度的初创到目前评报工作体系的逐步完善。渭南日报社的评报工作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在提升中坚持,逐步成为支撑办报质量稳步提升的坚强力量。